■楊秀蓮/湖北民族大學
恩施州是中國最年輕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8月19日,目前境內共有29個民族,除了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8個,總人口約400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數量約占53%以上,尤其以土家族人口最多,苗族其次。恩施州自建州以來,始終把民族教育的發展放在重要位置,3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具有山區特點和民族特色的完整教育體系,民族學校數量也不斷增多。據統計,目前在州內461所小學里,獨立設置少數民族學校的數量達到45所,在171所普通中學里,獨立設置少數民族學校的數量達到53所。但是由于受歷史和地理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與發達地區的民族教育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
目前恩施州民族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專業教師資源的短缺,尤其缺乏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教師。一個民族延續民族性的關鍵在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能否得到傳承和發展,民族藝術是主要載體,而民族教師是最主要的傳播者,缺乏傳播者就意味著民族文化的傳承后勁不足。而且由于經費不足,專業教師的培訓缺乏系統性,無法吸引優秀師資人才,甚至是本民族的教師人才也難以留住,從而導致民族學校師資力量比較薄弱。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源質量也受到影響,很多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績,往往會選擇教育教學質量相對較高的非民族學校就讀,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學生的民族認同感,造成本民族人才的流失。
民族學校的管理制度也有待進一步完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基礎教育政策落實有待加強,課程設置比較泛化,學前教育小學化嚴重,未能結合本民族實際。在課程設置方面,通常也是以國家統一教學大綱為基礎,模仿漢族教育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形式也比較單一,結合本民族的實際方面反而較少,從而忽視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民族語言的獨特性。在民族學前教育專業性方面,部分民族幼兒園普遍存在這樣一個誤區,學前教育是為小學教育打基礎的,以傳遞知識和技能為主要目標,未能關注兒童智力開發,忽視了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發展規律,從而出現學期教育小學化比較嚴重。
民族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獨有特色。目前恩施州的民族院校數量本來就不多,有些民族中小學雖然改了名字,掛了民族的牌子,但是自我認知度不高,與其他非民族學校沒有較大的本質區別。在民族學校教育中,沒有更多的體現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缺乏對本民族文化的維系和傳承。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民族文化卻不斷流失,特別是民族語言逐得不到傳承,從而失去民族特色。在恩施州境內,土家族人口最多,土家語是土家人的母語,縱觀整個恩施州,會講土家語的土家人非常少,開展了雙語教學的民族學校數量也屈指可數,有的學校即使開設了土家語課程,但是由于請不到合適的土家語教師,課程也就形同虛設。語言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學習土家語言,需要從娃娃抓起,越早學習越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
針對恩施州民族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只有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教育理論的學習,完善少數民族教育政策體系,豐富辦學形式,重視雙語教學,挖缺地方特色資源,大力培養本民族優秀人才,圍繞“創新”去思考去探索,在民族學校做到民族知識課堂化、校園環境民族化,打造民族教育品牌,讓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
加強對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對民族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團結、愛國主義為基本內容的教育,使民族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政治態度的過程。民族地區所培養的人才是民族地區未來的建設者,特別要加強學習關于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等方面的內容,增強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認同感,民族教育的性質和任務決定了民族教育培養的人才必須具備優良的思想素質。
馬克思主義民族教育理論對于民族革命和民族問題,馬克思主義在指導和解決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中得到了具體實踐,逐漸形成了被壓迫民族對自身民族和民族問題的認識,這種認識經過探索與總結,逐漸形成了各具持色的民族理論,符合各自的民族特色,深入實踐,指導民族教育事業。
恩施州民族教育的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民族教育理論的科學指導,同時還需要結合本地實際開展雙語教育,雙語教育是經過實踐檢驗的解決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和語言多樣性的有效辦法。漢語是我國的族際語,學習漢語,接受多元文化,才能拓寬就業渠道,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而母語是本民族最基本的語言,學好母語,才能幫助本民族學生更好的了解和傳播本民族文化,展示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和自信,加強自身民族認同,有利于民族團結。開展雙語教育需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加大對雙語教師的培訓力度,讓雙語教學能在學前教育階段就能開始,小學及初中階段也實行雙語教育,同時逐漸擴大班級規模,讓更多孩子能夠接受雙語教育。
傳承民族特色文化,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專業人才,是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
民族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懂得本民族語言并愿意在本民族地區工作的優秀人才,不僅需要培養少數民族干部,還需要培養各領域專業人才,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綜合素養。
對于恩施州的民族教育而言,學習民族語言、發展民族文化、培養民族認同感尤為關鍵。民族文化是我國文化中的財富和瑰寶,民族學校都有責任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的文化,民族知識課堂化、校園環境民族化,民族教育的弘揚離不開多樣性的辦學形式。如學前教育要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注重智力的開發。基礎教育應該注重少數民族母語的學習,主管部門積極探索雙語教材的研發,完善與國家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的本土教材體系,積極研發符合本民族學生特點的鄉土教材及課外讀物,反映地域特色,提現民族精神,因民族、因學校、因學生施教。對于有條件的民族學校,除了教授民族語文外,還應教授民族歷史、民族體育、民族藝術等,以多元化的形式在課程安排中増加學習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
民族教育不僅要培養民族學生適應主流社會的能力和核心綜合素養,做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還要增強民族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地區的人才素質,優化人才結構。希望恩施州的每所民族學校能盡快落實“五個一”的工程建設:“每所學校都有一套民族常識的鄉土教材;有一處民族特色的標志性建筑;每個學生有一套民族特色校服;有一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一臺民族民間的文藝節目”。傳承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打造恩施州民族教育品牌,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