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迪
天津市濱海新區文化館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靈魂特質和精神內涵的集中體現。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從來沒有離開過文化所提供的強大的精神支持,因此打造精品文化,形成特色品牌,引領文化時尚,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和藝術享受是我們每一個文化工作者應該深入思考的課題。
一個在社會上叫得響、在人群中知名度高的文化品牌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會一夜成名,它需要一定的時間,不懈地努力和堅持才能逐步形成。正所謂星星之火始,而后成燎原之勢。塘沽“海門藝術節”之所以能夠在塘沽及濱海新區成為赫赫有名的品牌,首先是因為歷時持久。
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文化內涵與品位,往往是通過不同的載體來表現的。長期以來,這些不同形式的載體都很好的表現了那一地區的文化特色與品味,精神特質與風骨。而“海門藝術節”正是體現塘沽地區群眾文化水平與精神風貌的文化盛會。這一創新的文化形式,毫無例外地經歷了時間的洗禮與打磨。
“海門藝術節”的前身是“海門歌會”,早在1986年,塘沽創辦了每年一屆的海門歌會,以群眾歌會的獨特形式,歌唱祖國、歌唱黨、歌唱社會主義,展示各行各界的精神風貌和群眾文化活動水平。1997年,舉辦了十屆的“海門歌會”華麗轉身,而為形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參與更廣泛,歷時更持久的“海門藝術節”。藝術節通常于每年4月份開幕,于10或11月份閉幕,每年都有隆重盛大的開幕閉幕儀式,中間穿插多種文化活動,從開幕到閉幕時間持續長達半年之久。不僅參與者們樂此不疲,觀賞者們也多了一道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直至2012年,這樣的藝術節每年一屆,共舉辦17屆,加上它的前身“海門歌會”這一文化盛會足足持續近30年。20幾年的堅守與打磨使“海門藝術節”成為塘沽乃至濱海地區一個響當當的文化品牌,一個知曉度極高藝術的盛會。
在海門藝術節期間,為體現海門藝術的思想性、群眾性、藝術性,同時為滿足全區各系統各單位及社會各階層不同的文化需求,在內容安排與形式設計上年年出新招,屆屆求變化。
例:在1998年第三屆海門藝術節期間,先后組織了“濱海曙光”大型文藝演出、慶祝建黨77周年“七一贊歌”文藝演出,以及津沽海會“藍色暢想”交響音樂會、“沽口月圓”中秋賞月晚會、慶祝建國49周年“廣場歡歌”群眾文體活動展演。慶祝解放路商業街開街的“金色旋律”大型文藝晚會、俄羅斯拉戈維克現代藝術團專場演出、菲律賓魁山城市芭蕾舞團演出等活動。
在靜態展示方面,組織了部分名家版畫北京展,塘沽版畫香港展,塘沽美術作品個人書畫展,組織塘沽美術作品赴比利時展覽等。據不完全統計在第二屆海門藝術節期間開展的展覽、演出、賽事及消夏納涼活動近7場,近3萬人直接參與,創群眾文化活動歷史新高。
關注發展各類文化,使之競相開放。如:第十二屆海門藝術節按月份確定活動主體,分別是校園歡歌主體月、青春綻放主題月、企業星光主體月、社區文博主題月、機關雅韻主題月、軍營異彩主題月、四海同歌主題月、田野風情主題月。第十三屆則分別是校園文化展示月、社區文化展示月、群文成果展示月、靜態作品展示月、機關文化成果展示月、企業文化展示月、軍旅文化展示月、外來務工人員文化展示月、家庭文化展示月。此外還有涵蓋在海門藝術節之內的家庭藝術節、社會藝術節、鄰居節、鄉村文明藝術節、校園藝術節、青年文化藝術節、企業文化節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為人們欣賞藝術演出,展示綜藝才能,學習交流藝術成果搭建了舞臺,滿足了不同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這一系列健康向上、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極大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時提高了藝術鑒賞水平,為塘沽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要推陳出新,因循守舊只能是死路一條。海門藝術節正是在這一思想的主導下一路走來。在推出“主題月”、“節中節”等活動形式之后,海門藝術節又推出了“板塊”模式這一新亮點。如:第十四屆海門藝術節重點突出七個板塊:“紅色的旋律”唱響紅歌活動、“開放的塘沽”國際文化交流系列活動、“青春的交響”青少年系列活動、“激情的社區”街道文化系列活動、“七彩的生活”群眾文化系列活動、“希望的田野”農村文化系列活動、“美麗的夕陽”老年文化系列活動。第十五屆為五大板塊:“騰飛濱海美麗塘沽”系列主題文化活動、“明珠璀璨開放塘沽”文化交流系列活動、“青春舞動歡樂塘沽”青少年文化系列活動“激情社區和諧塘沽”街道文化系列活動、“繽紛都市活力塘沽”群眾文化系列活動。
在這些不斷持續開展的多元化群眾文化活動的帶動和影響下,機關文化、企事業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軍旅文化、田園文化等在塘沽如雨后春筍般驟然興起,受益人數達數十萬。這些強勁的文化高潮極大地豐富了“海門藝術節”的內容,在滿足塘沽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塘沽各階層請求進入藝術節主渠道的呼聲越來越高,并不斷有團隊主動請纓要在藝術節主平臺上展示才藝展示風采海門藝術節的舞臺越打越大,社會覆蓋面越來越廣,凸顯了海門藝術節強勁的影響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塘沽作為濱海新區核心區,必須打造與現代化港口城市標志區相適應的文化氛圍。這是時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更是文化品牌自身發展的需要。在海門藝術節這個極佳的平臺上,走出去、請進來,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更加頻繁。在這個平臺上塘沽百姓領略了俄羅斯、美國、德國、南斯拉夫、捷克、挪威、比利時、意大利、法國、保加利亞、荷蘭、菲律賓、新加坡、日本、韓國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風情,品鑒不同特色的異國文化。欣賞高雅藝術已成為時尚。
多年來海門藝術節除了創建上述多種門類繁多的藝術活動外還有更貼近百姓,更貼近生活,更接地氣的活動形式。如手拉手藝術團深入鄉村、學校、部隊、重點工程建設工地、農民工駐地等進行慰問演出,舉辦書法進萬家、楹聯進社區及三下鄉活動,關注弱勢群體為殘疾人舉辦文藝匯演等等。這一系列關注民生、貼近生活、健康靈活的文化形式為廣大群眾稱道。
任何一個地區要想打造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為地區百姓推出一道文化盛宴,沒有當地政府的支持,沒有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沒有專業人員的通力合作,幾乎是不可能的。
據查,1996年正是在塘沽區委、區政府的倡導下才決定對海門歌會單一的表現形式進行改造提升,開始籌劃一個更廣泛的全方位、多層次、多門類、周期性的大型藝術活動。為此,區宣傳部專門召集區教委、區街工委、區武裝部、區公安局、區漁農委、區工會、區文化局等單位負責人召開專題活動協調會,統一認識,明確方向,大型藝術節活動“海門藝術節”的構想和方案正式出爐。自此,每一屆藝術節的開閉幕式上都有政府官員和主管領導的身影,足見各級領導對海門藝術節的大力支持與高度重視。
專業人員和基層干部構成的專業隊伍,是海門藝術節成功的重要保障。沒有一支過硬的專業隊伍,各項目標就無法實現;沒有各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活動就雜亂無章。因此舉辦多門類的文化大講堂,提高文化干部的素質,開闊文化干部的視野,便成為每屆藝術節的常態。例如:1999年在第四屆海門藝術節期間,為完善展示平臺,加大基層輔導力度,強化基層服務意識等,專門實施了文化輔導員進社區結對子計劃。這一舉措對全面提升塘沽社區群眾文化活動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積極鼓勵創新,激勵創作。如:自第十二屆海門藝術節開始對藝術節期間的優秀作品、優秀節目及優秀組織單位予以獎勵等,催生了塘沽群文舞臺的新面孔、新作品,充分調動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使藝術節長盛不衰、活力無限。在此期間,專業人員和文化干部的實踐活動,不僅提高了他們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組織、協調、管理能力,更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
海門藝術節歷經二十幾年近三十年的磨礪已成為塘沽特定歷史時期規模最大、影響最深、最具群文特色的文化品牌。它不僅豐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市民文化修養,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而且承載了振奮精神、鼓舞士氣、凝聚力量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近兩年,由于新區的組建,機構的整合,政府各職能部門人員的分工變化等因素,海門藝術節未能如期舉行,但作為知名品牌的影響力和轟動效應,仍然在持續發酵。它仍然是濱海新區舉行各類文化活動,群文活動的一個標桿,一個高度,一把尺子。同時它對于群文干部所給予的啟示,引發的思考,必將成為我們搞好群文活動的源頭活水和強大動力。它就像一面旗幟,引領我們在繼承創新文化品牌的路上,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好的傳統。有的傳承了下來,有的沒有傳承下來,中斷了。但好的傳統就是好的傳統,雖然一時中斷了,但是只要是好的傳統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需要都會逐步的恢復過來。作為一臺很“接地氣”的傳統藝術的盛會,我們絕不能將它斷送在我們手中。我們不但要將“海門藝術節”昔日在群眾文化中影響力傳承下去,而且要將傳承和創新緊緊連在一起的,沒有傳承,便不會有創新。在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傳承是手段,創新是目的。為了更好的傳承我們就應該不斷的創新,就要對過去的形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也要堅持在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藝術語言、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創新。使“海門藝術節”長盛不衰永久的傳承下去,使它成為濱海地區乃至天津全市群眾文化藝術的一個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