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李 平 李 婧
黑河學院
在我國與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漸深入的形勢下,準確把握辦學定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完善專業課程結構,合理設置課程比重,科學搭建專業課程體系,有效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凝練專業特色,從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專門人才,這就決定了專業漢語教學應向應用型教學轉變,著力提升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使之成為漢語與漢語文化推廣的主力軍。劉珣曾提出“從我國的具體情況出發,從漢語教學的實際出發,必須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重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建設。”[1]“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也是本學科人才培養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上文已談到,在以往的專業建設過程中,對學習者的培養曾出現重理論、重書本知識,輕實踐能力特別是教學能力的偏向。21世紀以來,不論是在專業教學中還是在短期培訓中,狠抓了這個問題,輕實踐的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就能有所糾正。”[1]實踐不僅僅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獲得各種學習技能的必需手段和檢驗方法,實踐操作能力也是國家漢辦認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師資、選拔公派教師和志愿者的重要考核指標之一。做一名傳道授業解惑、教育人和塑造人的漢語教師,不是只需要有廣博的知識以及相應的研究能力,還需要具有高超的教學實踐能力。
各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存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如在專業特色的凝練上,漢語國際教育與漢語言文學因專業相近,課程設置也多以語言與文學類為主,對外漢語教學特色、院校特色、地域特色突出不夠,同質現象比較明顯;在實踐教學模式上也存在著單一化傾向,多在國內中小學、教育機構或留學生課堂進行見習和實習等實踐教學活動,缺少校企或校地合作項目,多無海外實習機會,很難構建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在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上也多有不足,還存在著教師年輕化、實踐教學經歷單一、實踐教學經驗缺乏等現象;在學生職業選擇的引導上還不夠策略和專業,雖然學生就業率很高,但多數學生選擇的工作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無關。這些因素對學生實踐能力提升、自主創新、個性發展和社會適應等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的根本就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首先要處理好實踐教學與理論課程的關系。強調實踐教學,必須以扎實的專業基礎為支撐,如通過增加課程內部實踐學時,調整并豐富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同理論教學有機結合,逐步完成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其次要構建系統化、過程化、專業特色突出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具有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1.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根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要求,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可以構建為三個實踐教學模塊,即基本技能實踐模塊、專業技能實踐模塊和綜合技能實踐模塊。模塊之間可以互相銜接,各有側重,融為一體。

模塊類型 實踐目標及目的 實踐能力 實踐安排 借助課程基本技能實踐模塊1.以專業通用基礎為實踐目標2.以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主。外語應用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感悟文學語言能力溝通與交流能力大一、大二 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能實踐模塊1.以專業核心能力為實踐目標2.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為目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課堂教學、組織與管理能力案例分析能力語言分析對比能力中華才藝展示能力中華文化傳播能力涉外交流能力大二、大三 專業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綜合技能實踐模塊1.以專業領域職業崗位能力為實踐目標2.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能力為目的漢語言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對外漢語教學與管理能力跨文化傳播能力涉外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學術研究能力大三、大四 專業實踐課程集中實踐教學環節
在實際操作中,為更好地落實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 可對實踐模塊中的具體環節和內容進行細化和分解。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可提高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降低實踐教學中的隨意性與盲目性,更有利于實踐教學的開展與實施。
2.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專業能力的培養是貫穿整個大學教育教學所有環節的。“國標”還指出:“既考慮到基礎學科的特點,又關注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注意創業就業的導向,建立人才培養類型結構調整的新機制。”[2]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在具備上述實踐能力之外,還應該提升以下四種實踐能力。 (1)新媒體教育實踐能力。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常用的有微信、微博以及各種網站。這些新媒體平臺與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關聯緊密,同時也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提供了新模式,帶來了新契機。學校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開通微信公眾號、APP,建立漢語學習的服務號、訂閱號和快訊等,建立學習群組,學生參與其中并能體會學習的快樂;還可借助這些新媒體平臺做好對外宣傳,吸引更多的學習者。大家分享學習所得,共同進步,共同提高,形成良性循環,從而有效地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 (2)研究性實踐能力。研究性實踐活動能夠將課堂理論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與創新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專業思維模式。研究性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來實現:一是在組織課堂實踐、集中性實踐環節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相關指導并一定要落到實處,為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提供實踐積累;二是利用假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實地考察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在專業教師指導下形成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3)創新創業能力。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能力提高需要有良好的創新創業實踐環境,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達成:一是邀請知名校友和優秀企業家代表以講座、研討等形式與學生進行定期教學交流;二是組織專業學生參觀社會創新創業成果展覽,請有創業實踐經驗的高年級學生介紹分享創新創業活動經歷成果;三是積極爭取獲得企業的支持與幫助,給專業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提供創業手續咨詢服務;四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專業學科競賽,以其為載體強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專業實踐能力,“以賽促學”是推進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效路徑。 (4)線上教育教學能力。線上漢語教學是比較新的一種實踐教學模式,因為使用的是即時通訊工具,所以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靈活性更強些,比較適合缺少海外實習機會的專業學生。學生可以借助跨境線上漢語教學實踐平臺,承擔一定量的教學任務,既可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又可提升創新能力和教學技能,還多了就業的選擇。線上漢語教學實踐雖然還存在平臺不穩定、教學方法單一、跨文化交際障礙等諸多問題,但它卻不失為互聯網環境下實踐教學的一種新途徑,我們甚至可以認為組織學生在線實習將成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發展的新趨勢。
在新時代推廣漢語國際教育的大環境下,雖然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上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為了培養漢語國際教育方面的應用型人才,高校必須改變原有教學模式,加大力度推動實踐教學發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培養出具有綜合能力、多元背景、國際視野的漢語國際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