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美華
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馬步初中
隨著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的改進,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學習內容不再只局限于教材,課外閱讀延伸成為了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要以教讀、自讀、課外導讀為一體開展“1+X”群文閱讀教學,并有效確定“1”的定位和方向、“X”的延伸內容和教學銜接的過程。我將以《我為什么而活著》這篇文章為例,講解如何開展“1+X”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來改善教學質量。
書本中的群文的“文”并不單單指的是文字,文本也是“文”的一種。“1+X”的群文閱讀模式中,“1”作為教材文本,能起到“例子”的用途,從而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講教材,所以群文閱讀模式下一定要先確定“1”的主導作用并充分展示出來。教師需要以“1”為中心來開展和設計教學活動,在此之上進行拓展和延伸,從而建立“類文”和“群文”的學習方式。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不僅能促進發散思維的培養,而且對語言特點、語句結構等方面也能有效掌握,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1]
《我為什么而活著》的教材性質就是自讀文、范文以及例文。自讀文在教學的結構中是屬于讓學生自學的內容,自然也就不需要多講。葉老曾講到過:教材就是例子,也可以作為習作的例子,通過讀范文指導作文,習作文效仿范文,評作文對照范文,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經驗。從這句話可以理解出該篇文章作為范文和例文的自讀教育意義定位是習作的例子和讀范文的例子。所以,根據教學研究我們可以確定這篇文章的基本性質和閱讀價值,就是要通過這篇文章培養學生對我為什么而活著有一個概念性的想法,這也是明確了“1”的內容。所以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能熟讀,并將其作為寫作的素材來積累。
在對“1”進行定位后,教師就可以對“X”的內容進行選取。“X”就代表與“1”有相同閱讀意義的內容,但是在形式方面可以是名著、類文、名言、故事、視頻、寫作等。基于原文的教材意義進行閱讀拓展,首先更能使學生有效理解課外閱讀文章的內容,其次能深化本文的德育培養,而且也能讓學生掌握不同形式語文知識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眼界,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效果。“1+X”群文閱讀模式一定要有多樣的“X”選擇,這樣才有文可讀。[2]
例如,《我為什么而活著》對于名著的內容教師可以推薦《鋼鐵是怎么煉成的》、《革命烈士詩抄》;對于類文可以推薦蒙田的《我們應該過詩意的生活》和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對于故事、視頻、電影來說可以選擇《英雄兒女》《李四光》等;同時也可以以此作為寫作讓學生創作并閱讀。群文閱讀的內容豐富多樣,自然能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促進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從而有利于學生閱讀素養的提高。
規劃好教學的內容和方向是“1+X”群文閱讀模式的基本。但是學生在面對大量的閱讀任務時,常常會讓正處于青春期的他們產生反感,不樂于去探索語文海洋的知識。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也要符合當代初中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需求,從傳統的帶讀、自讀轉變為混合讀、情境讀,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對于一些文章可以采用瀏覽、略讀等方式來加強閱讀的節奏,從而節約閱讀的時間,提高閱讀的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閱讀上述的文章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開展小組閱讀模式,并播放相關的音頻或視頻來渲染閱讀的氣氛,學生通過對話進行混合閱讀更能加強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平臺能將群文閱讀的開展由線下轉換為線上,在線上閱讀課外的內容不僅可以拓展更多關于《我為什么而活著》相關的書本,而且也能將學生閱讀的內容進行錄音,并將錄音全部匯總在教師手上。從而由一對多的閱讀模式轉化為一對一,從而加強群文閱讀的效果,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缺乏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也不注重對課外知識的拓展,大部分都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會導致學生產生學習的厭倦感和疲憊感,而且還會降低學習效率。而通過“1+X”開展群文閱讀能有效改善這一教學問題,在海量的語文知識中學生能看到更精彩的語文世界,拓展自身的視野,形成良好的文字分析能力、觀察能力和語感。從而達到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要求,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