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益霞
福建省莆田二中
高中作文教學中,學生比較好寫的一類文體就是議論文,近幾年,高考材料作文頻頻出現,考生選取議論文體的比例也最高。然而,在作文批改中,我們會發現真正寫得好能做范文的一個班也就那么一兩篇,大多數同學在習作中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筆者歸納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種。現就一篇習作練習《談包容》來具體說一說。
第一,沒有很好地審題,偷換概念。一些學生在寫《談包容》一文時,一開始就沒有很認真地審題,將“包容”理解成“寬容”,文中處處出現的都是“寬容”二字,這樣的文章即便論據確鑿,論證有力,也已離題萬里了。實際上,“包容”的內涵遠大于“寬容”。再比如寫《有這樣一種人》時,有些同學就沒有很好地審題,沒有抓住題眼“一種”,結果寫了幾種類型的人,這顯然也是離題之作。像這類的命題作文,相對來說,審題立意較容易,如果是材料作文,要從材料中挖出它的要旨然后再擬題立意就更困難了。
第二,中心論點不明確。一篇好的議論文,一定是觀點明晰,旗幟鮮明的。但在學生的作文里,我們時常看到一篇文章從頭寫到尾,知道他想表達什么,呼喚什么,但就是自始至終沒有把他的觀點用一兩句話表達出來。如《談包容》一作,一些學生開頭引用了法國作家雨果的那段有關“包容”的名言“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這一點較好,但引用名人名言的目的還是為了引出自己的觀點,這才是最重要的。一些學生以為名人名言就代表了自己的觀點,于是接下來另起一段開始了論證。我們說,一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一般在開頭就明確提出較好,當然,也可在文章結尾作為對全篇的總結提出。同時,我們要注意的是,中心論點最好用一兩句話進行概述。一些學生在文章開頭喜歡論述一大段,自己的觀點雜糅其中含糊不清。
第三,運用事例論據論證時記敘過多,議論欠缺。在文章的主體部分,大多數同學都是運用一些典型事例作為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如《談包容》一作,很多同學引用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周瑜和諸葛亮的故事,甚至一些學生引用了教材中買布賣布的故事,這都值得肯定。問題是很多同學在引用時對故事的敘述太多,忽略了對這件事的議論,記得有個學生引用了將相和的故事,結果全文給我們詳細講述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經過。試想,沒有了議論,我們的觀點何以立足?既然是典型事例,為何要花大量筆墨來講故事呢?別人不知道嗎?那這樣的文章和記敘文又有何區別?如果一篇文章只有論點和論據,沒有論證,那它還是一篇議論文嗎?我們說,論點、論據和論證是一篇議論文不可或缺的三要素。
講到事例論據,我們不得不補充講幾點:(1)選取的事例較多時,我們要合理安排,詳略得當。一般來說,詳細論述一兩個事例,其它事例可以合成一段概論之。如《談包容》一作,有的同學選取了鮑叔牙寬容管仲和六尺巷這兩個典故進行了詳細論述,接下來另起一段寫到“如果沒有蔣琬對楊戲的包容,怎么能有宰相肚里能撐船的佳話;如果沒有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怎能得到負荊請罪這份尊重;如果沒有董篤行勸家人寬以待人,怎能有‘仁義胡同’的產生。歷史長河里的‘包容’閃閃爍爍,無一不告訴我們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的安排,既主次分明,又能加強論證的力度,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2)選取的事例要能支撐自己的觀點。如《談包容》一作,有同學選取了劉備為關羽報仇導致張飛慘死,劉備白帝城托孤的故事,這能說明劉備的包容嗎?只能說明劉備的重情重義。還有同學列舉了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這能說明曹操的包容嗎?這個典故只不過是曹操用來試探劉備有無野心之舉。顯然這樣的事例并不能支撐自己的觀點。(3)對所引用的事例要引之有據,不可表述不清,張冠李戴。在作文批閱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同學引用了很好的事例,但對事例不夠熟悉,表述不清,在這樣的前提下,得出的結論還真實可信嗎?如《談包容》一作,少數同學將“六尺巷”和“仁義胡同”里的人物、故事混為一談,甚至一些同學在引用名人名言時也是張冠李戴,不能準確表述。這些都是同學們在寫作中需要避免的。
最后,對所選取的材料布局不妥。一般來說,一篇議論文開頭提出中心論點后,接下來主體部分就應該選取典型事例進行論述,最后一段再次點明文章的主旨。在主體部分,如果論點是從正面立論,那么,也應選取正面事例進行論述,有時為了加強論證力度,我們常常也從反面選取一些事例進行正反對比論證。但一些同學往往先反后正,顧此失彼了。如《談包容》一作,有個同學在主體部分先論述了廉頗和周瑜的不夠包容,然后再論述唐太宗對魏征的包容,李斯特對鋼琴姑娘的包容等,這就是布局不妥。還有同學在主體部分先發制人說“怎樣才能做到包容?”論述了一番后,再來列舉事例論述包容的重要性。試想,讀者還沒有意識到包容的重要性,如何去做?這顯然也是缺乏構思,應把問題放到文后再解決不遲。這里不得不提到辯證法,如《談包容》一作,有同學在文末寫到“包容也是有限度的。”接下來就進一步論述該包容什么,不該包容什么,這就使自己的觀點更令人信服,值得肯定。
另外,在議論文的批閱中,我們還會遇到一些同學全篇都在泛泛而談,缺乏典型事例支撐。還有同學受記敘文的寫作模式影響,在文中用一些小標題,如《談包容》一作,有同學擬小標題為“負荊請罪”“宰相肚里能撐船”等,這是不合適的。還有一些同學文體意識不強,寫成了記敘散文或議論性散文。這在文體不限的情況下是允許的,但在平時的專項訓練中同學們還是按部就班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