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揚
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太源中心小學
鑒于小學生還處于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具象感知心理階段,對枯燥生硬的文字提不起興趣,同時小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對文字以及深度的學習內容不易理解,長此以往,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難以達到新課標的要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通過課本劇與情景劇的方式展現出來,將文字內容形象化,將教學形式豐富化,從而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語文綜合能力,本文將結合實際對課本劇與情景劇的作用進行以下探討。
興趣是主動學習的“強力催化劑”,課本劇與情景劇的形式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以說教為主,無法帶動學生的積極性。[1]小學生具有一定的表演欲望,喜歡展示自己,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將合適的教材內容進行角色編排,組織學生用語言、肢體進行表現,在表演中感悟角色情感,滲透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取這樣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感受語文的魅力,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夠高度參與,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例如,在開展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這一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用課本劇的方式進行教學,以課本內容為劇本,組織學生進行排練。一年級學生喜歡模仿,在學生表演時可以著重突出動物特征和小蝌蚪的心情,比如在表演“小蝌蚪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時,可以引導學生扭動身體,凸顯出高興的心情;而在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也可以利用道具來展示小蝌蚪的生長變化,同時鼓勵學生加以想象,不需要完全根據書本內容進行表演,最后可以進行表演互投,對學生的表演加以評價于肯定,將書本內容直觀化、趣味化進行呈現,無疑大大地促進了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表演中學習,表演中進步。
在新課程改革中,各個學科領域都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語文也不例外。教師不僅僅要使學生掌握課文中的內容,還要培養學生將課文內容進行延伸創造,可借助課本劇以及情景劇的形式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給學生提供想象、交流、討論、創新的機會。學生要在理解所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創編后運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展現出來,每個學生對課文內容都有不同的感受,教師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創造與表現,課本劇以及情景劇有單項表演,綜合表演、群體表演、小組表演、模擬表演等模式,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表演模式,充分地發揮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教學內容中,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課本劇創編,以導游與游客的身份,來認識小興安嶺,“導游”可以準備道具,如:旅游旗、無線話筒、旅游帽等,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與情節,“游客”可以提出各類型的問題,如:“我想在小興安嶺買點特產,有沒有比較推薦的呢?”在表演中加以表情與動作會使效果更佳,在這一問一答中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內化,在表演時還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再例如,在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這一內容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位種田人沒有在樹樁旁傻等,他的結局還會是一樣的嗎?故事又是怎么發展的呢?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引發學生進行創意想象,培養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
小學正是積累詞匯與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詞句,還需要將詞句在生活當中運用起來。情景劇與課本劇是很好地鍛煉形式,對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趣生動的故事進行演繹,語文知識和語言表達都得以提升,另外由于表演具有動態化,在學生充滿創造的演繹時需要臨場發揮,這無疑是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考驗,經常開展此類活動,有助于學生表達流暢,提高語言表達能力。[2]
例如:在一年級上冊《動物王國開大會》這一內容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學生們可以自行選擇課文中的動物角色,在表演中要生動形象的模仿不同動物的聲音,比如,狗熊的聲音是比較憨厚的,狐貍的聲音是比較尖銳的,同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重角色語氣的表演,《動物王國開大會》中涉及疑問句和感嘆句,教師可以進行語氣示范,幫助學生在演的過程中突出語氣,同時在表演時可以鼓勵學生加動作和表情,在故事后續中添加創意性情節,這樣就可以使表演更加惟妙惟肖,將語文教學效果大大提升。
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課本劇和情景劇的巧妙應用,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氛圍變得熱鬧有趣,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開展趣味橫生的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