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君
江西省鄱陽縣鄱陽鎮中心學校
傳統民俗文化教育是我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濃縮而成的精華教育,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知識體系之一。語文教師應該將傳統民俗文化資源中的萃華充分提取出來,融入進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傳統民俗文化素養與開闊文化視野,增加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本教材中,傳統民俗文化知識點分布零散不集中,并未作為重點教學的知識內容。因此,語文教師在整理教材的時候,不光要考慮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還要將傳統民俗文化教育內容融合進去,熟稔操作教學內容。[1]例如,教師在教《刷子李》這篇文章的時候,其教學核心在于讓學生深刻領悟人物形象刻畫的生動性,了解作者采用的人物描寫方法。《刷子李》這篇文章的文字樸實,語言簡單,其表達方式為天津方言,給人一種濃厚的“天津單口相聲”之韻味,作者馮驥才對刷子李這一人物形象的描畫,就是依靠“天津味”方言用詞和表達來進行的,為的是凸顯人物的豐滿形象與高超技藝。教師除了教學內容的把握之外,還要細分主次,將教學內容和傳統民俗文化結合起來,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教師需要篩選、組合、歸類教材中和傳統民俗文化相關的內容。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將所有關于傳統民俗的內容都講解給學生聽,而是要根據語文教材內容和教學任務目標,來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安排,主次分明的將民俗文化教育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去。
我國的民俗節日都有其來歷故事,想要讓學生對傳統民俗文化感同身受,產生共鳴,民俗節日是不可多得的契機。首先,在民俗節日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中多安排傳統民俗知識講解環節,學生在節日氣氛的感染下,學習民俗文化的熱情也會隨之提升。其次,教師還可以參考不同的傳統民俗節日,組織學生開展各類民俗文化活動,例如傳統民俗文化主題班會、民俗節目觀影課、民俗歌曲演唱比賽等。民俗節日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組織學生開展民俗文化活動,能夠充分帶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氛圍中對民俗文化產生更深刻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制作一些節日相關的民俗手工藝品,如燈籠、剪紙以及風箏等,在親手制作的過程中,學生能收獲制作的快樂與動手的樂趣,能充分體悟到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辛勞,能明白古代百姓對平安和樂的追求與冀望。制作過程雖然比較辛苦,但是學生們可以相互交流,既增進了感情,又提升了語文課堂教學質量。[2]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關于民俗書寫的習作課單元,教師可以利用該教學單元,來引導學生感受民俗的豐富多彩性。教師在進行習作教學之前,可以帶領學生去收集民俗相關資料,為后續的民俗書寫準備資料。[3]例如,在《說說端午節》這一民俗習作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端午節的視頻影像、給學生講屈原的故事,給學生猜端午節謎語,通過這些方式來營造起和諧有趣的民俗寫作氛圍,并導入習作主題。或者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們課下收集資料,然后在課上談談自己的端午節見聞、家鄉的端午節習俗、端午節民間故事等,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帶動學生的寫作思維。準備工作之后,教師讓學生將課文素材通讀一遍,自行選擇材料進行寫作。因該習作主題是沒有例文的,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一些范文,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手法,挑選合適的寫作材料,使學生在寫作的時候條理清晰,有重點有省略。最后,教師要對完成的作文進行點評,給那些有創新有新意的學生以鼓勵贊揚。在這一過程中,教學目標順利完成,學生對于端午民俗文化了解也更深刻了。
傳統民俗教育不應局限于語文課堂之上,課外教學“延伸性閱讀”也是民俗教育的重要方式。“延伸性閱讀”就是指在語文教材的基礎上,學生掌握了語文的字、詞、語法后,開展的課外閱讀涉獵。例如,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其中關于傳統民俗文化的內容不勝枚舉,如酒茶、婚俗、喪葬、節慶、戲劇等,堪稱傳統民俗文化百科寶典。因此,在學生學習完《“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這一課文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閱讀小學版“紅樓夢”。學生從傳統民俗文化的角度出發,閱讀《紅樓夢》,能夠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擴展學生民俗文化知識面,同時還能讓學生深入的理解《“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這篇課文中的人物感情與內容表達。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傳統民俗課外作業,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現實,在課下收集調查民俗文化有關資料、故事等,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和同學相互交流相互傳閱觀看。如此,既能培養學生的傳統民俗文化欣賞趣味,又能樹立學生的民俗文化意識和探究合作學習精神,語文課堂質量也能隨之提升。
將傳統民俗文化教育融合到語文教學中,是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既能加深小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認同感和共鳴感,又能培養小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小學生在這過程中收獲語文學習的樂趣,教師在這過程中實現語文教學質量提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