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佩 王 佳
哈密職業技術學院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不僅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還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習近平同志在《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尤其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各民族應當鞏固和發展團結的民族關系,共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努力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各族人民是民族團結的重要主體,職業院校的學生更是民族團結的新生主干力量,肩負著未來民族團結的重任。然而我國當前職業院校民族團結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民族團結意識淡薄,削弱了團結教育的推進力度。民族團結意識是教育工作的基礎,而當今職業院校大部分學生甚至是教師,對于民族團結重視度不足,團結意識淡薄。從而導致實際推進民族團結教育的過程無法深入,推進力度不足。
其次,不同民族之間缺乏了解,成為影響團結教育的情感因素。由于職業院校中包含多種不同民族的學生,他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民族風俗都有著迥異的風格,再加之語言的多樣化,使得學生們之間交流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甚至因導致誤解的產生。這給民族團結教育的推進加上了情感束縛,影響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施。
最后,學校教育政策和力量不充足,使得團結教育推進方法不合理。部分職業院校對于教材建設不到位,學生日常接受不到民族團結相關理論的教育,并且在新疆地區的職業院校中,民族團結教育的師資力量配置不足,學校缺乏合理有效的手段,從而導致民族團結教育推進緩慢。
現代化導致了中國社會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更是如此。民族地區往往“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諸多問題的匯聚之地、矛盾之點、交集之處,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地區間發展差距、民族間發展差距、社會不同階層間的貧富差距、當地城鄉發展差距緊密交織在一起”。[1]因此,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必須有所革新和突破,以實現真正的民族團結。
校園文化的建設是提升民族團結意識最有效的途徑。通過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民族團結教育內容的普及,學生的團結意識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開設民族團結的理論課程,在課堂上進行民族團結的宣傳和教育,在學校的公示欄、櫥窗、宣傳欄等張貼民族團結教育的精神內容及各民族有效團結的先進事例,通過廣播站、橫幅標語等對民族團結理念進行播報或展示,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的作用下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不斷提高民族團結意識。此外,職業院校加大對于現有教師群體的民族團結教育宣傳,組織教師參加民族團結教育研討會,觀看民族團結教育題材的紀錄片、重要講話等,通過上傳下達的形式提高教師隊伍的團結意識,加大民族團結教育隊伍的建設。
民族團結不僅體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還體現在日常生活或民族文化的傳播中。職業院校應當設置多樣化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習慣和風俗,加深他們對于各個民族的了解,提升民族凝聚力。例如可以開設“XX民族活動日”,講授民族的歷史,組織其他民族的學生參與其中,以親身體會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還可以以節日為主題,通過多彩的語言學習活動,教授學生不同民族對于不同節日、不同活動、不同心情的多種表達方式,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感受民族文化的意義,加深對其他民族的理解,感受各民族的文化內涵。此外,還可以通過主題班會、演講比賽、中華經典誦讀等方式,加深各民族學生對于漢文化的了解,體會中華文化的淵博之處,進而使各民族學生對民族團結產生新的體會。
職業院校的實踐活動多種多樣,在日常教學中應當加大民族團結主題的融入,通過各式各樣的方式,不斷增進民族之間的感情,讓各民族學生不僅成為民族團結意識的擁有者,還能夠成為民族團結的維護者與踐行者。
民族團結教育必須系統的、有計劃的逐步推進。在職業院校中,搭建教育平臺是促進民族團結教育落實的重要途徑。民族團結教育平臺涵蓋范圍廣,不僅包括日常溝通交流平臺,還包括矛盾處理機制、師資和課程教育資源設置等多方面內容。學校應當結合院校的實際情況設置有效的教育平臺,以平臺模式有條不紊地落實民族團結教育。例如在學校網站建設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學生可以在該教育基地發表日常遇到的問題,并設置互幫互助欄目,鼓勵各民族學生之間互幫互助,比如少數民族學生對于漢文化課程的學習存在困難,由漢族學生積極給予幫助等,加深民族之間的友誼,提升民族團結有效性。
有效的教育平臺作為媒介,能夠串連起各族兒女的思想、情感,使得民族團結教育在職業院校中逐步滲透,以不可估量的力量推動著民族團結的進步和教育工作的落實。
學校是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陣地,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應當積極探索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提升團結意識,加強民族融入感,解決民族團結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以黨的指導方針為依據,走出一條符合院校實際的民族團結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