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楠
河南省實驗幼兒園
幼兒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環節,也是影響幼兒思維意識和互動能力的主要方式。為了適應當代教育實踐的基本需求,教師需結合相關專業理論,對日常教學中幼兒能力培養的科學方式進行梳理和深入性探究。
交往能力,是指行為主體能夠與其他群體之間,進行良好的溝通、互動、以及實踐過程,它是個人能力和認知水平不斷發展的具體體現。[1]依據相關研究學者結論可知,幼兒有一種天生的與非同齡人交往的傾向。故而,教師完全可以將幼兒的這一成長特性應用起來,以實現豐富幼兒交往互動效果,這也是幼兒交往能力調節與培養中較為基礎的實踐條件。比如,借助晨間戶外混齡運動時間,讓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進行互動溝通,有助于引導幼兒自主實踐能力開發。
利用晨間戶外混齡運動游戲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發展的方法主要包括:
1.激發幼兒參與的主動性。晨間戶外混齡運動游戲,是幼兒園日常教育中的主要環節,這一時期主要是借助各色游戲設備,滿足幼兒互動、交流、“玩”的天性成長需求。日常教學過程中,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晨間戶外混齡運動游戲存在價值,引導幼兒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是關鍵。[2]
具體實施過程中,一方面可通過群體效應,帶動幼兒參與其中。比如,將幼兒放置在其他孩子們游戲活動之內,幼兒就會通過觀察其他人的行為、語言、表情等變化,也相繼的模仿參與其中;再經過混齡兒童之間的相互溝通、游戲中的相互協作、相互交流,就可以達到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晨間戶外混齡運動游戲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晨間戶外混齡運動游戲激發幼兒交往能力過程中,以同齡幼兒為銜接橋梁,逐步拓展幼兒交流互動范圍,從而促進幼兒成長。比如,將1-2個同齡幼兒一起放在異齡兒童的環境之內,首先同齡幼兒之間將相互進行溝通,待他們對周圍環境逐步熟悉起來,兩名幼兒就會各自分散的參與到混齡兒童的活動中。即,同齡兒童之間的協作實踐,有助于降低幼兒對環境的陌生感,從而實現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開發。
幼兒交往能力開發期間,以晨間戶外混齡運動游戲為依據,逐步激發幼兒的參與主動性,能夠實現促進其成長與發展的實踐成效。
2.人際交往中的合理引導。幼兒在混齡兒童交往層面存在著優勢,但這并不能完全掩蓋其階段性發展中的弊端。他們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針對會造成自身發展障礙的因素,都會主動的進行反抗。此時,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性作用,在幼兒晨間戶外混齡運動游戲期間,應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調節和趨向指導,幫助幼兒在人際交往觀念層面上,形成初步的對于正確和錯誤的判斷。比如,晨間戶外混齡運動游戲期間,大班、中班、小班幼兒一同參與《有趣的腳踏車》小游戲。大班幼幼兒充當交通指揮員,中班幼兒扮演腳踏車司機,而小班幼兒則充當乘客。初始階段,游戲過程中,混齡兒童之間的交流并不多去,且大班兒童經常在指揮交通過程中,判定中班和小班幼兒腳踏車行駛中的問題。長此以往,游戲開始從混齡兒童相互平等的狀態,向著偏向大班兒童趨向轉變,最后中班與小班兒童不再主動參與游戲。教師看到這一現象后,主動給予了輔助性調節:(1)先將三個階段的幼兒聚集在一起,向他們講明了不同角色在游戲中的作用。引導幼兒應該相互協作的進行游戲,否者游戲將無法繼續下去。(2)教師參與其中,分別作為交通輔助人員,腳踏車輔助司機,乘客三個角色。參與過程中,教師主動帶領幼兒對游戲互動中如何表達關心、如何進行互動溝通方式的學習。
利用晨間戶外混齡運動游戲促進幼兒交往能力時,教師作為主導者,是否能夠充分的將自身榜樣、指引等方面的作用呈現出來,進而激發幼兒的主動學習能力,保障幼兒實踐能力的教育效果。
3.注意幼兒潛在人際交往能力的挖掘。幼兒潛在性人際交往能力挖掘,也是利用晨間戶外混齡運動游戲促進幼兒交往能力開發的主要方式。其一,引導幼兒逐步在游戲期間獨立思考。即,幼兒通過參與混齡體育游戲,能夠在與他人進行想法交流時,學會如何處理同樣的問題,循序漸進的形成獨立意識。比如,中班幼兒與大班幼兒交流期間,通過觀察大班幼兒主動幫助其他小朋友整理玩具,也會開始幫助他人整理玩具、擺放書本等。也就是說,混齡體育游戲互動期間,幼兒能夠在于他人的交往和溝通中,學習到同齡人之間未能學到的溝通能力。其二,晨間混齡體育游戲互動中,幼兒逐漸從依靠父母、老師解決問題,向著與伙伴一同解決問題的方向轉變。比如,小班幼兒與中班、大班幼兒一同開始《美味的晚餐》游戲,游戲開始階段,大班、中班的幼兒都模仿著運用筷子夾菜,而小班幼兒卻要用勺子。通過游戲互動交流后,小班幼兒也開始試圖學習用筷子的動作。
利用晨間戶外混齡運動游戲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發展,是國內學前教育實施的理論歸納。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激發幼兒參與的主動性、人際交往中的合理引導、注意幼兒潛在人際交往能力的挖掘等方面,分析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發展的實踐方法。因此,文章研究結果,為幼兒交往能力的開發與培養提供了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