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晨穎
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桑田鎮中心小學
小學數學學習雖然具有一定難度,但其中也蘊含著生活性與趣味性,對學生的生活以及后續的學習都有著重要影響,且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的設計是有效提升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一個環節。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能夠重視作業的設計,并要能夠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設計出適合不同水平學生完成的作業,同時也要兼顧作業的探究性與生活性,使學生能夠有較高的積極性完成作業,并在完成作業后能夠得到啟發,從而可以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
由于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理解能力存在不同,因此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也會存在較大的差異。[1]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就要能夠對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具有層次性的作業,讓所有學生都能更加積極且有效地完成所布置的作業,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完“20以內的加減法”后,教師就可以布置具有層次性的作業,讓學生能夠通過完成作業對本章內容進行更為全面的復習,也能夠讓學生在完成符合其學習水平的作業后,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得到有效提升。首先,教師可以先設置分層問題:第一組是較為簡單的2+7=?14+6=?;第二組是中等水平的12+3=?15+2=?最后是難度較高的14+7=?18+5?隨后讓學生進行解答,觀察學生的解答情況,再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能做出三組題的學生,教師便可以為其布置有一定難度的作業;而做出兩組題目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布置中等難度的習題;對于只能解答第一組基礎題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再布置一些基礎題,不斷鞏固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同時,為了激勵學生,讓學生能夠勇于挑戰更高難度的習題,教師可以設置小獎勵,鼓勵學生不斷進行挑戰,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如此一來,通過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所有學生的數學能力都能得到鍛煉,也能夠讓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想要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教師就要能夠布置具有探究性的作業來啟發學生的思維,不僅有利于學生自主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其能力也能夠得到培養,從而可以使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更高。[2]
例如,在教學完“梯形面積”的相關內容后,教師就可以布置具有探究性的數學作業,讓學生能夠有機會進行實踐與操作,使其思維與能力都能夠得到培養。首先,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中展現一個梯形,并標注好梯形上底、下底以及高的數據,隨后讓學生求梯形的面積。在布置完題目后,為了使作業更具探究性,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改變傳統解題的方式,運用創新思維,進行解答,并要給予學生一些提示。由于教師的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地探究與分析,有的學生會選擇利用填補法進行操作,而有的學生則會利用切割法來算出梯形的面積。在學生運用各種方式進行問題解答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提出解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能夠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如此一來,通過布置具有探究性的作業,能夠引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活躍,還能夠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培養,從而有利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意識到數學與生活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從生活入手來布置數學作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因此,教師要能夠布置具有生活化的作業,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從而會有更高的積極性來完成作業,使得完成作業的效率能夠得到提高。
例如,在對“長方體”的相關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便可以布置生活化的作業,讓學生從生活入手進行數學知識的鞏固,也能夠提高其數學學習的興趣。首先,教師要能夠明確生活化作業的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長方體事物,并對其進行探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分析長方體事物的特性。由于這一作業具有較強的生活性,學生就會有較高的興趣在生活中對不同的事物進行探究與分析,從而能夠讓學生不斷鞏固長方體的相關知識,也因為在其熟悉的環境中進行探究,能夠使其完成作業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在進行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對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學習水平進行全面的分析,并要能夠巧妙結合教學的目標,布置具有層次性,能夠鍛煉學生能力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數學作業,從而能夠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更多收獲,也使其數學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同時也實現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