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軼銘
江西省鄱陽縣古縣渡鎮楓林小學
數學是一項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性學科,其中蘊藏的許多知識點都是來源于日常生活并服務于生活。這些年,新課改逐步推進,許多教師意識到傳統數學教學方式存在的不足,開始意識到生活素材對于數學教學的重要性。小學是學生思想活躍的學習階段,喜歡趣味性的教學,如果數學教學過于枯燥,則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抗拒學習數學。因此通過引入生活素材來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和生活之間的關聯,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夠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質量。
數學涉及的知識面十分廣,其中的許多應用題都是來源于生活,例如購物消費問題、概率計算問題以及鐘表認識問題等。同時,數學也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諸多影響,方方面面都少不了數學的參與。[1]教師可以把數學和生活間的關聯性,從生活中提煉出素材,將其運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此豐富教學內容,通過各種生活題材來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能聯系實際理解數學知識和概念,主動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2]例如,教師在教學生人教版《認識人民幣》這一課的時候,可以用課件給學生播放文具店買東西的場景,然后詢問學生在生活中有沒有買過文具,那些文具要多少錢,然后在學生回答完之后,給學生介紹中國的錢幣叫人民幣,并拿出一張人民幣給學生認一認。在學生建立起人民幣初步概念后,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不同面值人民幣的共同之處,那就是國徽標記,并讓學生從人民幣的大小、圖案、面值和顏色來進行認識人民幣。通過該種方式,學生可以充分了解到生活中人民幣的作用,也掌握了人民幣的辨認方法,教學效果顯著。
將生活素材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是為了養成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思維,但生活素材本身蘊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這些知識是小學數學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數學知識探索積極性,不會主動探索生活素材,因此教師需要主動挖掘生活素材,將其融入數學知識中,引領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內容。[3]雖然我們當前的教科書中有許多案例會需要用到學生的生活經驗,但對于教師來說,還大有可挖掘的余地,關鍵在于教師怎樣去開發和利用,使其服務于教學。挖掘生活素材,并不是簡單的套用,而是要符合學生生活實際,以此培養學生現實問題解決能力。[4]例如,教師在教完學生《認識時間》這一課程內容后,可以以“火車開車時間”為例開展教學。首先,以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告訴學生生活中坐火車一定要準時,不然火車就會開走。其次,給學生展示課件火車發動的畫面,然后指出其中的時間安排表,詢問學生開到廣州去的時間是什么時候,學生看著課件上的鐘表時間回答道“11點20分”。通過這種生活中的例子,來輔導學生知識的理解,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杜威先生曾說過:“一個成年人在之前的經驗和教育中,已獲得了各種經驗的價值標準,他已經學會將誠實、忠誠以及親切等品質當作美德”,從這可以看出,教育是對人進行塑造的過程,其能夠賦予人個體成長過程中的所需經驗,使其形成自身價值標準,并引導其情感傾向。[5]所以,教師不應當單單將數學課堂當作傳播知識的平臺,也要當成情感態度傾向引導的場合,在選擇生活素材的時候,要著重挑選能對學生產生正面情感傾向影響的素材類型。例如,教師在教學生人教版《比的意義》的時候,可以舉例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規定國旗的長寬比為3:2,然后提問學生這是什么意思,并引導學生將長看成3份,將寬看作2份,其是長寬之間的一種關系。學生思考后回答:“如果如果寬是4,那么長就是6”,接著又有其他學生說出了許多符合3:2長寬比的數據。接著教師詢問學生認為長和寬之間是怎樣的關系,學生回答:“長是寬的3/2”以及“寬是長的2/3”,教師拿出一面小國旗,讓學生來測量其長寬,并判斷其是否符合標準,并最后總結道,我們以后在街上買小國旗的時候,就可以憑長寬比來判斷其制作規范與否了。通過國旗這一生活素材,能夠引導學生對國旗的敬愛之感,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情感傾向,并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數學和生活聯系十分緊密,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建立離不開生活素材的引用。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學會運用生活素材,豐富數學教學內容,學會挖掘生活素材,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學會挑選生活素材,引導學生價值情感傾向,如此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創新能力,營造生動趣味的教學氛圍,從根本上提升數學教學效率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