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青
靖西市渠洋鎮渠洋中心小學
在學生的知識體系中,建立圖形與空間的知識體系,能夠讓學生對知識不只是停留在淺層概念,學生的空間觀念的發展需要知識的頓悟,知識的內化才能發揮教學的真正效用,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才能具有全面性和持續性。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應墨守成規,拘泥和局限于知識的講授,更需要讓學生將所學運用到實際的實踐活動中,拓寬數學思維的思維和認知層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空間圖形教學是教學規劃的重點,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受到年齡的限制,面對日常事物的形狀時,大部分學生無法對其準確描述,這就是學生對于圖形性質的了解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但假若學生掌握夯實的空間圖形相關知識,那就能更好地了解身邊的事物,提升自我的認知空間。
學生加深對圖形與空間這一知識內容的掌握,不僅能為今后高年級幾何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也能讓學生清楚的認識所處的生活空間。促進其產生數學空間與圖形的思維,從而利用數學知識來認識生活,通過觀察發現數學與生活聯系的紐帶,從而頓悟數學學習的本質,初步建立起數學學習的思維,減少數學學習的限制性。學生空間圖形觀念的缺失,就難以實現對其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數學其他知識內容相比較,空間圖形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這一知識體現的特點,這可為學生提供多方面的自主探究實踐,教師可抓住直觀表達這一大教學教授點,引導學生從觀察空間與圖形出發,輔之操作和實踐,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致,為學生創造發展想象力的機會。在空間與圖形教學實踐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把握好學生自主研究學習的時間點,這能讓學生在實踐和操作中發展自我能力,學會善于觀察、品味知識、頓悟技巧。
小學數學教學中,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相比于高年級階段的內容更為簡易,主要是讓學生對空間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概念。雖然知識量不多,且易于學習,但這也不能忽視這一塊內容的教學。因為空間與圖形對于學生思維、觀察能力和想象力而言,具有重要的階段性作用。因此,數學教師要將此知識作為教學安排的重點,教學方式以觀察為導入點和出發點,讓學生有著培養發散思維的時機。除此之外,教師也要極力推進教學模式的優化和革新,構造創新型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與正方形》這一教學內容時,學生學習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知識,就可選擇以觀察這一方式作為切入點,教師可選擇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為教學素材:教學用的課本、教室中的桌子、學生的文具盒等,這些都可成為調動學生觀察的物體。在學生觀察結束之后,教師讓學生組織語言進行總結,分享在觀察中獲取到的信息,使他們的數學思維不受課本所限制。如此一來,既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交流,促進發散思維的發展。
數學所展示的凸顯特點不言而喻:這一學科具有嚴謹性、應用性與強邏輯思維性等。在小學的數學課堂中,只是對課本上內容和理論概念的講解,并不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特性,也不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能力。讓學生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是教學更為重要的一點,活用數學的同時,透過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反思課文的理論概念,這能從更深層次上提高
學生們的創思維,品味學習過程,頓悟和內化知識,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對于引導學生自主發散思維,在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生活實際的例子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如區別周長和面積這一部分教學中,教師可創設此類的教學場景:“在學校的大掃除中,負責掃地的小朋友把教室地面全都打掃了一遍,這件事與我們所學的哪一知識有關?”“裝修工人將教室窗戶的四周裝上了鋁合金邊框,這又與這一課中哪一知識點有關?”等。通過創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場景,將生活與知識學習進行交叉融合,這既加深知識的理解,也可在日常生活中有著發現數學知識的意識和思維,達到了空間與圖形對學生能力鍛煉的作用。如此還能讓學生以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透過生活中的場景,發現生活中的空間概念和多樣的圖形。
觀察是學生學習圖形與空間知識最為關鍵的方法,以觀察圖形的性質特點強化自身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以理解空間這一知識概念,品味與頓悟數學知識,知識的學習才能做到真正的內化于心。小學數學教師要抓住這一知識傳授的教學節點,努力革新教學方式和模式,將生活實際場景體現于教學活動中,形象而生動地詮釋圖形和空間的概念,使學生最直觀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形成和發展自身的空間觀念,通過觀察圖形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