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志
河北省正定縣羅家莊小學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大都處于課堂的講授者,給予學生知識的講解后,輔以大量的課堂和課后練習題。知識點的獲得缺乏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知識的探求和來龍去脈的探索很少,導致變通能力較差。遇到問題,缺乏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這種教學的模式已經嚴重影響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網絡上的信息都偏向于非連續性文本的形式。因此,培養學生們閱讀、處理非連續性文本的能力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PISA測試,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的學生在針對非連續性知識文本的閱讀能力上存在欠缺,這就需要引起教師們的足夠重視。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學生們非連續性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從而能夠實現知識之間的融合。縱觀小學語文教材,從中發現的非連續性文本主要是以記敘文、游記、應用文、議論文的形式出現,這些都不是非連續性文本的標準形式。除了教材中的一些目錄、插圖、練習可以歸為非連續性文本,其他大都是連續性文本,這對培養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十分不利。對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轉變教學方式,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思維導圖、圖文結合的形式來加強學生們對非連續性文本的理解,從而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思考,利用其中的知識,以此來提高學生們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能力。
通常情況下,小學語文教材中會有豐富的圖畫資源,以此來加強學生們對知識內容的理解。這些圖畫資源都是屬于非連續性文本資源,但是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忽視這種資源。在利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考慮。首先,讓學生能夠自行觀察圖畫中表達的信息并找出其特點。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圖表的內容。最后,學生需要將自己的語言整理一下,使其更為精練地表達中心思想。例如,我們在學習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口語交際、習作四”的過程中,教材上為學生們呈現出了四張圖片。教師可以針對這四張圖片進行圖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其變為非連續性文本,讓學生能夠從這四張圖畫中提取關鍵信息。這四張圖展現的內容是:兩個學生發現了一個垃圾桶,女同學的動作是將垃圾放進垃圾桶,而男同學則趴在旁邊寫字,他們兩人共同將垃圾桶整理好并貼上了相應的標語。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這四張圖之后,需要針對這四張圖提出問題,如“這四張圖有什么特點?它們所要表達的信息是什么?這四張圖應當怎么排序?請用一句話概括出四張圖表達的中心思想?”學生們在教師的引領之下能夠逐漸投入到分析觀察圖片的過程中,從而能夠加強他們對這種非連續性文本的處理能力。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主要任務是提取、選擇有效信息,具體過程是獲取信息、選擇分析信息、批判信息,即使是同題而形式不同的非連續性文本,需要引導學生從字面或圖畫看出隱含的意義。教師要尤其重視課程標準中提到的應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文本中獲取主要信息。例如,我們在學習統編版五年級下冊《飲湖上初晴后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兩首詩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列表格的方式進行兩首詩的異同對比。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西湖景色,但是針對景色的描寫上有各有不同之處,教師讓學生們朗讀、背誦之后,可以與學生們一同列出對比表格,針對作者、背景、風景描寫、思想情感等方面來挖掘異同點。尤其是針對景物描寫,體會作者是以什么樣的切入點來表達的,從而能夠讓學生們感受到西湖的獨特之處,體會到作者當時的思想情感。
它能夠讓教材中的知識以更為簡練的文字呈現出來,展現出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構架聯系,具有較大的教學優勢。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進而把握語文知識豐富思想情感。例如,我們在學習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石頭書》這篇課文時,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勘探隊員與兩個孩子之間的交流,為學生們介紹了很多巖石的知識,從這篇課文中也可以看出孩子對科學的熱愛以及對知識的強烈探索心情。在這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文章中的各種知識、信息轉換成以圖片和文字組成的思維導圖,將抽象的知識更為形象地呈現。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閱讀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同時調動他們的思維積極性。
非連續性文本在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都較為常見。教師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也應當引起重視,將連續性文本與非連續性文本一同列入教學目標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在社會上的生活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