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瑞珍/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在全國高校掀起“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下,最大程度的發揮出思政的育人價值,就要堅持課程為本,將思政理念融入,堅持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有效發揮思想教育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討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實踐,以增強教育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2017 年12 月,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62 號),規劃了“十大”育人體系,即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十大質量提升體系,大力促進心理育人要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1]。高校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這一載體得以實現全員育人,借助心理咨詢、團體輔導以及朋輩心理輔導等形式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心理援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1]。課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課程中去[2],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
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高校應充分利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這一主渠道,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課程實踐,在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等,滿足當代大學生內在的自我成長需求。
最初,心理健康教育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形式被引入高校教育[2],回顧多年來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與結合過程,發現兩者存在差異又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兩者存在差異: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的范圍內,社會或者社會中的群體對其成員施加影響使成員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形態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質的教育活動[2]。心理健康教育是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完善人格、實現自我效能的最佳途徑。
兩者又互為補充: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屬于“大德育”體系,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素養、道德規范、法律意識等, 而心理健康教育則主要以優化學生心理素質、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充分發掘學生心理潛能為目標[4]。兩者具體目標各有側重,但最終目標趨同——促進學生更好的自我實現。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為心理健康教育明確了政治方向,理論前提,心理健康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親和力和更高的接納性。 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實踐中,可以達到兩者的優勢組合,增強育人合力,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協調、健康發展,實現自我成長。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十分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只有在感悟和參與下才能更好的實現自我認知、排解負性情緒、完善人格等。但在課程實踐中極易出現心理學理論化課堂,過多的理論填充會沖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課堂,會有效提高心理課堂的實用性,使學生在自我成長和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切實感受到心理學的魅力。
首先,學校、教師和學生都要轉變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理念[5]。學校作為教育的領導者和引航者,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學生的成長和自我發展需求放在首位,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引導,提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重視度,制定相應的教育原則及規范,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發展的校園文化環境。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應堅持學生為主體原則,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符合心理教育規律,理解并內化課程思政理念,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課堂,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成長[6]。作為課堂的主體——學生,同樣需要轉變觀念,加強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在努力拼搏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不要忽略心理健康。如此,學校、教師和學生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度,將心理健康提高到實現學生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環節,是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心理課堂的關鍵。
其次,教師需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有效性和實用性。目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基本模式是教師講授,學生接受,而缺乏學生感受的互動交流,難以實現潛能的自我發掘,難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促進學生自我成長。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教師改革教學方式,在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前提下,將理想信念、道德規范等融入教學設計,用紅色文化、核心價值觀、愛的教育,強化學生的責任擔當,提升學生的道德境界[7];增加課堂互動交流,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其內在學習動機,使《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更加實用、有效、生動,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同時,提高其思想政治素養、理論覺悟。教學方式的改革是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心理課堂的核心。
最后,關注學生的成長,持續考察心理課堂在實際中的反饋效果。一節課的時長是有限的,但收獲卻是可以在生活中無限滲透的。評價心理健康課堂的最終標準就是學生的成長。學校及教育系統可以建立縱向追蹤評估體系,考察學生大學期間以及畢業之后的自我成長,其心理素質水平、人際交往狀況、情緒及壓力的排解、人格的完善等均可作為考察維度。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理想信念、道德規范等,同樣作為考察指標。評估及調查的結果作為反饋信息可以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完善。學生成長的縱向追蹤評估體系是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心理課堂的保障。
課程思政是一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7],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設計,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實踐,使顯性思政與隱性思政無縫融合,可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產生協同效應,增強教育合力,提升育人效果。共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及思想道德素質,堅定理想信念,強化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滿足其自我實現的內在需求,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真正實現全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