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聰/廣東工業大學
近年來,學界關于“紅色文化”概念的研究眾說紛紜,層出不窮。學界對“紅色文化”內涵的論述主要從文化資源論、先進文化論、特色文化論、革命文化論四個方面展開。[1]本文在界定紅色文化的內涵時,采用了沈成飛教授的用法,即從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與中華民族復興歷程的視角出發,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過程中凝聚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紅色遺存和紅色精神。”[2]在當前高校黨建工作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紅色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相結合而形成的先進文化,因其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進行思想建黨的有力工具與途徑。紅色文化因素有機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能進一步堅定青年黨員的政治立場和黨性修養。
紅色文化能夠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供思想支持。紅色文化是黨的信念作風的集中體現,凝聚了黨的建設經驗,濃縮了黨的奮斗歷程。紅色文化蘊藏著崇高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高尚的道德人格追求,其歷久彌新的思想品格已經成為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引領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因此,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革命紅色文化教育與傳承工作,多次到嘉興紅船、中共一大會址等紅色文化圣地進行調研學習,提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高校基層黨組織作為團結和帶領高校基層廣大黨員群眾的核心力量,是黨在高校全部工作承力點,發揮著目標引領與組織管理的雙重功能。紅色文化所蘊藏的信念內涵與價值導向,增強對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優越性、改革發展道路的思想認識和情感認同,起到凝聚人心和統一思想的作用,增強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組織力,極大改善高校在基層組織的治理現狀。紅色文化所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夠使學生黨員自覺加深對黨的歷史、黨的路線的認識,自覺傳承黨的紅色精神,堅定政治立場,錘煉堅韌品格,提升黨性修養。
紅色文化是引領高校青年成才成長的重要保證。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而高校基層黨組織又是黨密切聯系青年大學生群體的橋梁和紐帶。青年人肩負著民族復興、國家發展以及共產主義事業的歷史使命。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高校是青年學生高度聚集的地方,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須把思想政治工作同高校黨的建設結合起來。”紅色文化作為黨在領導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過程中,凝聚的紅色遺存和紅色精神,其所蘊含的正確價值觀念對激發當代青年的愛國主義熱情和集體主義情感,幫助樹立正確“三觀”以及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發揮著導向、凝聚、激勵和熏陶的作用。紅色文化與青年成長之間的聯系頗為緊密,推動紅色文化融入學生黨建工作,是當代青年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
(1)對紅色文化的傳播不夠。紅色文化之所以能夠在價值傳承上代代延續,其原因在于它已經從一段段歷史的敘事幻化為代表信仰的紅色符號,凝練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成為內涵闡釋與意義攜帶的綜合體。因此,紅色文化所代表的歷史,不僅僅是停留在過去,而應該成為當代所有人追溯的集體記憶。可以說,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紅色文化傳播與融入的應有之義。雖然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規范有序開展,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和常態化。但從支部工作的開展內容來看,理論學習和其他黨性修養活動時間多為讀文件、念報紙、看展覽、聽報告等形式。這種學習模式多以單向度的填鴨式教育為主,缺乏營造出紅色文化感染和激勵下的主動學習氣氛。在紅色文化氛圍不足的情況下,灌輸式的政治學習容易產生疲憊感,從而降低學習的效能。
(2)對紅色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夠。近年來,學界針對紅色文化內涵以及時代意義進行分析,極大程度推動了紅色文化研究熱度。不過,當前大部分紅色文化相關研究仍處于理論分析層面,關于紅色文化與各領域實際融合,特別是紅色文化融入黨支部工作機制的研究較少。高校部分學生黨建工作在利用紅色文化的過程中,存在著理論與實際結合不夠的簡單化傾向。具體體現為對紅色文化的傳播與滲透過程中,缺乏承載平臺與思維工具,試圖采取灌輸式的教育來實現價值引領。事實上,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抽象的歷史觀念和知識形態,其內涵與意義均凝練于寬廣和深厚的時空尺度之中,紅色文化的傳播就是其內涵與意義深度還原與解碼的逆向過程。學生黨建工作利用紅色文化,應該著力借助具體的環境內容,通過貼近學生思想、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專業的多樣化的方式創設一定的精神學習情境,啟發學生思考從而觸動精神情感。否則,學生黨建工作在育人效能方面就會走向強制性突出,引導性偏弱的境地。
(3)對紅色文化的融入效能不高。高校部分學生黨建工作在開展政治學習時,過分強調對紅色文化的利用方式與過程,忽視了其紅色文化融入的效能目的。這種情況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從紅色文化學習開展形式上,僅停留在參觀革命紀念館、會議遺址等紅色文化場所活動等淺層次的參觀,對紅色文化的內容缺乏連貫統一的歷史認知,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未真正領會其中的紅色文化精髓;從紅色文化的利用內容上,宣傳呆板僵化,照本宣科傳授紅色精神,并未真正與學生所在高校的校情、專業內容相結合,忽略了紅色精神的價值取向,未能使學生充分融入紅色文化歷史氛圍中,使得參觀學習活動變為游玩體驗。這種“重過程、輕目的”的學習方式,導致了紅色文化的歷史形式與價值內容的斷層與脫鉤,不僅僅浪費了紅色文化資源,更導致黨建育人的程度不夠生動,無法促使黨員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紅色文化凝練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是廣闊時空下黨在革命與國家建設中的經驗沉淀與總結。這些經驗與總結在文化意義上,形成了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紅色遺存和紅色精神。反過來,以紅色遺跡和紅色精神為內容的紅色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提供了歷史遵循和精神指導。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抽象的價值表達和知識形態,其內涵與意義均凝練于寬廣和深厚的時空尺度之中,紅色文化的傳播就是其內涵與意義深度還原與解碼的逆向過程。因此,紅色文化的價值認知應從形成紅色文化的“實踐—認識”的互構路徑中去理解。基于此,探索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可行路徑,應以改進紅色文化傳播方式以及增強挖掘紅色文化深度為基礎,重點聚焦以體驗式教育為內容的紅色文化實踐,以回應當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領域存在的對紅色文化的傳播與滲透不夠、對紅色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夠、對紅色文化的融入效能不高等三個問題。
(1)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度。隨著互聯網社會的興起,互聯網各類信息數量呈爆炸性增長且信息交互速度飛速提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應該緊跟網絡新媒體技術,加強紅色文化的教育。從紅色文化的傳播媒介上,需要將微博、微信公眾號、QQ 群、網站等網絡平臺,作為傳播紅色故事、文章和視頻的重要渠道。在閱讀量較大的學校公眾號推出紅色專欄。從紅色文化的傳播內容上,應尊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規律,以貼近學生思想、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專業的方式對其內容進行鮮活化處理,用紅色漫畫、紅色文創作品、微視頻、微圖文的方式提升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提高紅色文化宣傳質量。
(2)提升紅色文化的挖掘深度。首先,挖掘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時空方面的便利性,而且作為地區革命歷史象征,是地區革命與發展的歷史見證,具有說服力強,能夠引起共鳴的特點;另一方面,地區人民作為本土紅色文化的見證者,一些紅色故事或者事跡代代相傳,是了解地區紅色歷史發展的最佳見證者。通過采風、訪談等方式去拜訪本地區老一輩革命家,在交流與溝通過程中,感悟老人所經歷的“紅色故事”,激發青年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自覺繼承與發揚。挖掘本土紅色文化資源,需要注重紅色文化精神及歷史敘事的整體性和完整性,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和感受紅色文化形成背后的歷史脈絡。其次,在具體挖掘過程中,注重發揮高校學科的智力優勢。在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收集的同時,注重對匯集資源進行系統化歸納并進行分類整理,按照政治、經濟、人文等模塊發掘紅色文化。另外,立足于自身學科專業,用專業學科視角來發掘理解紅色文化的新視角,引導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3)增強紅色文化的實踐體驗。紅色文化融入黨建工作,重點在于“學與行”的貫穿統一,要注重價值觀念的實踐要求。首先,要增強紅色實踐的情景式教育。帶領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拜訪革命英雄,應以革命歷程線為基礎,完整還原革命歷史事件,豐富講解內容深度,使其能身臨其境地感受英雄先烈投身革命的歷史瞬間,增強紅色文化感染力;增強感受紅色文化的互動過程,如訪談革命英雄,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細節認知程度,豐富對革命歷史的理解。其次,增強對紅色文化認知的儀式感。組織各類紅色文化宣傳活動,讓紅色文化以文藝和高雅的儀式表達出來,如組織以紅色文化為主題演講比賽、紅歌會或者舞蹈會,觀看紅色題材電影;最后,組織以學生興趣為導向組建紅色文化活動。青年學生作為高校活動的主體,也是學校最活躍的群體,要注重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將興趣愛好與紅色文化相結合,如舉辦“體驗長征路”紅色主題活動,將紅色革命路線與熱愛騎行或者徒步的學生群體相結合,通過類似的體驗來領會革命英雄艱苦奮斗精神,進而促進紅色文化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