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潔
/湖北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
2020年在災難中開始,澳大利亞長達5個月的山火,美國2200萬人感染了流感,東非、印度、巴基斯坦相繼遭受了蝗災,尼日利亞的神秘病毒席卷全國,災難的發生不僅僅重創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大學生肩負著國家建設的重擔和民族振興的使命,必須具備防災、減災和抗災的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回顧其中的歷程,我們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完善大學生災難教育體系。
目前,災難教育并沒有范式化的定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注解,災難是指“天災人禍所造成的嚴重損害和痛苦”,教育是指“按一定要求培養人的工作”,而大學生災難教育則肩負著不一樣的社會使命。
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深挖大學生災難教育的內涵。性質上,它是提高大學生應災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實踐活動;目的上,不同于中小學生注重行為養成教育,它要求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應災的文化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行動力;內容上,除了應災知識的傳授和行為教育,還要拓展性的開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來促進個人成長;過程上,通過開放性的教學方式,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增強減災抗災的實踐能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高校的災難教育存在著體系不全、形式單一、內容缺失等問題,大學生雖然應災態度積極,但防災意識薄弱、減災常識少、抗災行動力缺乏。
高校教育工作無論開展得如何有聲有色,但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無法承擔社會責任和國家使命,一切也是枉然。大學生災難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大學生災難教育內涵的要求,只有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危機時的行為能力和責任擔當;另一方面,抗擊災難的歷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鮮活的內容,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和一份歷史使命,有利于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原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從災難教育的鮮活事件和歷史土壤中不斷完善,獲得新的發展[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別是輔導員,長期扎根于學生之中,活躍在第一線,接觸的學生廣泛,要求熟悉心理健康、職業規劃、就業指導、軍事理論等方面的知識,并接受過相關的實踐培訓,這是災難教育得以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激勵人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2]。而大學生災難教育的目的是獲取防災減災的知識,提高應災的心理素質和能力,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發展、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大學生。可見,在教育目的上二者都指向了人的全面發展,這些契合之處為實現兩者融合創造了機會。
大學生災難教育除了防災減災知識的傳授、應災的心理建設和能力培養外,還需要通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愛國教育來培養大學生應災的文化素養,提高大學生應災的行動力,解決大學生應災態度積極而行為缺失的關鍵性問題。
恩格斯說過,“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3],教育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從教學課程、教學方式、校本教材、教育基地和實踐演習五個方面探索二者融合的路徑。
在高校教學課程中設置災難教育的模塊,將災難教育作為大學生必修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大一年級以知識學習為主,并通過探究災難發生的原因和影響,啟發性地開展生命教育;大二、大三年級以能力培養為主,并通過了解國內外抗災的舉措和差異性,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大四年級以動力提升為主,通過對比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在抗災過程中的行為來自我反思,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災難教育的深入開展,需要擺脫單一、傳統的教學方式,改善學生參與程度不夠,知識掌握的檢驗不夠,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有效性不夠等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通過了解和操作基本的救助設施,開展現場教學;通過參觀醫療救助、地震模擬、消防站、避難所等災難教育基地,開展體驗式教學;通過組織災難逃生演習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實踐教學。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貼近學生的特點,借助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進行開放式的災難教學,使大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能力。
好的校本教材能夠有效的貫穿教學行為,引發學生深入的思考。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和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編寫校本教材,擴展災難教育的內容。利用當地的真實案例來引證防災減災的基本知識,并配套開展現場教學和體驗式教學;通過闡述本地區歷史災難事件的發生原因、影響危害和抗災歷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制度自信和社會責任感。
災難教育基地是增強大學生心理應對能力、提高抗災行為能力、培養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載體。借鑒日本在距福島核電站原址20千米處開發黑色旅游地的經驗,通過還原歷史建筑使人們通過體驗式的感悟,更好的破除心理障礙,開展災難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還可以建設災難教育的體驗基地,利用高科技電影技術,AR、VR等多媒體技術,4D模擬自然災害、生活災害、突發性事件的場景等,結合參觀、體驗和培訓,切實提高減災抗災的能力,并通過觸發真情實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高校中最常見的實踐演習是消防安全演習,往往以滅火器的使用操作為主。反觀四川安縣桑棗中學,通過每學期開展地震逃生演習,在汶川地震中全校2300多名師生全部安全撤離[4],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高校應該形成災難實踐演習的常態化,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的逃生演習,制定本校的災難逃生方案,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后勤工作人員先行展開系統化的培訓,統籌師生間的職責,使大學生在實踐演習中真正的提高防災意識和減災抗災的能力。
基辛格曾在《論中國》中說過“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5],生活從來都沒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希望通過進一步完善高校災難教育體系,使大學生真正成為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同祖國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