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瑞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秋溪鎮中心小學
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小學語文課堂變得“臃腫”不堪,而為了有效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就需要教師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幫助其快速“瘦身”,讓學生快樂地參與學習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課堂這一中心環節,確保輕裝上陣,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更加科學的方法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學目標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進行考慮。而課堂時間是有效的,為了讓學生更愉快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就要注重精減教學目標,注重目標的針對性。[1]
比如,在學習到小學語文課程《蝙蝠和雷達》時,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要能夠熟讀“蝙、蝠、銳、系、障、熒、屏”等生字,學會書寫“證、研、駕、究、駛、科、橫”等生字,同時還要掌握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的精神。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任務也就變得更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難免會出現抵觸心理。而為了實現精減的需要,教師就要適當地縮減教學目標,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幾個方面能力的培養即可,而針對后面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可以適當地舍去。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明確自己該學什么,要怎樣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從生字出發,再到生詞、接下來到句子、段落,最后對整篇課文有整體的把握。通過精減教學目標,就能讓學生更加專心致志地學習新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更加切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的目標來要求學生,必然能讓教學取得更明顯的效果。
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雖然能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但過多的課堂提問也會讓學生更加反感,會讓教學活動適得其反。為此,精減課堂提問也是很有必要的,能讓學生得到適當地點撥和啟發。
比如,在學習小學語文《四季之美》一課時,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的過程中要遵循適量原則,不能讓問題過多,也不能讓問題過少。針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情感,每個人對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體會都是不同的,所以每個學生對四季之美也會有自己獨特的體會和見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你心目中的四季分別是怎樣的?請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描述?”這樣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熱情,讓學生能夠大膽地展開想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心得體會踴躍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讓課堂氛圍更加融洽和諧。通過這個簡單且具有明顯意義的問題,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教師能夠有效帶動課堂的活躍度。同時,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也能聯系文章內容,幫助學生樹立學以致用的意識,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確保語文課堂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讓學生獲得更有針對性地啟發和指導。
語文課程學習本應該是一件簡單快樂地事,教學過程也應該是科學系統地。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要確保環環緊扣,又要巧妙地借助教學藝術精減教學環節。[2]讓課堂更有秩序,有效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
比如,在學習小學語文課程《守株待兔》時,為了確保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往往會設計課前導入、課堂講解、角色扮演、課堂總結、情感升華幾個部分,而這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卻是很難完成的。為了滿足教學改革的要求,教師就要適當地減少不必的環節,采用更加新穎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聽講,引導學生合理地劃分學習時間。首先,教師要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完成自主閱讀,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之后,教師也要及時向學生提問,檢測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分析整個故事的情節,帶領學生思考這個故事背后蘊含著哪些道理。這樣一來,就讓教學環節更加簡練,讓學生也能聚精會神地跟隨教師的思路完成學習任務。而對于沒有克服的問題,教師也要學會留出充裕的時間為學生解疑答惑,更好地發揮教師指導者的角色,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去閱讀、去體會、去思考、去領悟、去總結,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讓小學語文“瘦身”顯然已經成為了新課標改革背景下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語文課程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組織教學活動,把精減教學目標、課堂提問、教學環節作為主要渠道,讓小學語文課堂更加精簡科學,進一步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