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旭立
邢臺市襄都區晏家屯中學
初中語文教材是開展語文核心素養的標本。在當下,很多語文教材課本當中都融入了國學經典,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的時候,可以將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材知識不斷地融合,從而更好地發揮出國學經典的教育作用。
在國學經典當中有不少思想細膩、辭藻豐富的文言文和古詩詞,學生們在閱讀這些詞句的時候,不僅可以與古人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增強自己的詞匯量,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們的文化底蘊,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時候,就需要融合國學經典誦讀,為學生們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學生們只有不斷地對語言文字進行積累,才能夠引起自己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使得初中生的整體精神面貌得到改觀。[1]
例如,在《陳涉世家》這篇文章的講解當中,首先,教師需要向學生們展示有關的詞句注釋,讓學生們能夠掌握一些重點的詞語解釋,比如說,間令:暗示。間,私自,偷著。之次所旁叢祠中:往駐地旁邊的叢林里的神廟中。次所,旅行或行軍時臨時駐扎的地方。叢祠,樹木蔭蔽的神廟,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對這篇文言文進行白話文的翻譯。然后,教師再向學生們補充相關的知識點:“世家”是《史記》傳記的一種,主要是為王侯將相所作的傳記。陳勝雖出身雇農,但他首事反秦,功大,又曾建立“張楚”政權,故給予重要的歷史地位,列入“世家”。讓學生們能夠透過相關的歷史背景,不斷地加強自己對文章內容的深刻理解,更好地開展經典誦讀。當學生們對這篇文言文的整體篇幅有了深刻把握以后,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們對文章內容進行反復的誦讀,不斷的體會文章中所采用的比喻手法,讓學生們能夠將這種手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國學經典的內容包含千羅萬象,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學特點,學生們通過對國學經典的誦讀,可以不斷的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引導學生們可以運用相關的詩意來譜寫更加美好的生活。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上網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工、作學習和娛樂的常態,它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感,但是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作用,尤其是在教育階段,互聯網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使初中生慢慢減少了對國學經典的了解,甚至是一些傳統文化得不到繼承。因此,初中教師需要承擔起相應的德育教學責任,通過語文知識教學,引導學生們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學生們可以對同一問題有辨別是非的能力,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2]
例如,在《桃花源記》這篇文章的學習當中,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的呈現古代官場上的黑暗面,讓學生們了解到,在作者陶淵明所生活的東晉末年時代,由于國家政權處于動蕩,民不聊生,使很多人的生活都受到了重創,陶淵明雖然高中的科舉,但是卻見識到了官場上有太多的黑暗面,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從此毅然辭官,做了一個逍遙自在的散人。緊接著,教師再從文章內容進行講解,通過“土地平闊,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一段的內容,讓學生們結合相關的注釋來進行反復的閱讀,能夠推測出陶淵明通過描述一片祥樂融融的田園生活,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使學生們的理解能力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國學經典當中有很多文字描寫著美好的生活意境,而這些意境需要學生的反復的誦讀,如果學生們只是淺層的對文章大意進行了解,而不能夠通過反復的誦讀,就無法體會到作者所表現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時候,需要將國學經典誦讀與情景教學方式融合在一塊,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們呈現一個聲音、動畫、色彩為一體的教學情景。
例如,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詩詞的講解當中,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來播放《明月幾時有》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們在音樂的熏陶中可以舒緩自己的身心,對這首優美的詩詞展開閱讀,了解詩詞的基本大意,對相關的詞語進行具體的賞析。然后,教師再從詩人蘇軾的創作背景出發,向學生們展示當時41歲的蘇軾,仕途正處于坎坷階段,而自己滿腔的政治抱負與人生理想無法得到施展,只能被動地失去一個個的機會,從而做出了這首詩詞,表達了自己雖然遇到了困難,但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
國學經典的誦讀可以進一步的繼承傳統文化,使學生們的知識層面得到提升,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將教學手段與國學誦讀相結合,通過創新教學方式,給學生們起到良好的德育建設作用,使學生們可以不斷地提高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