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秋明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秋溪鎮中心小學
生活化教學講究的是合理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景,運用生活化的課堂引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理解,強化知識學習后的運用環節,發揮學生對于數學知識探索的主動性,實現數學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本文從創設生活化作業情境、進行生活化課堂導入、做好生活化教學后的學生數學學習情況反饋三方面進行了的分析探討,用以探究優化小學數學課堂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方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有數據顯示,在各項學科應用中,數學是當之無愧的榜首,無論是日常生活各項物品的買賣,還是時間的記錄,又或者是工具的制造以及一些設計裝修環節,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的參與,尤其小學生的社會閱歷有限,學習基礎也相對薄弱,因此,在小學數學學習時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開展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強化數學知識和抽象概念的理解,了解并掌握如何運用,但是在具體生活化情境創設時需要注重一定要充分符合社會化閱歷和理解力能力,然后就是一定要充分符合教材安排和教學目標設計,以達到充分優化學生數學知識結構,形成數學思維模式的目標,合理提升數學綜合能力,實現知識與社會實踐的高度結合。
例如,在小學時期中“日期”的學習時,就可以引入生活化教學情景創設法,像是詢問學生“你知道我們國家有多少傳統節日?”、“都是什么時候?”、“你知道國外有沒有什么類似節日?”然后幫助學生了解一些日期的寫法,例如“元旦節是每年1月1日,圣誕節是每年12月25日”之類,還可以創設學生跟隨家長去菜市場購物的情景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小數和小數的四則運算”內容,紫茄子12.5元一斤,黃瓜2.9一斤,小番茄15塊錢一斤,絲瓜2.1一斤,調味料2.15一包,請問這些一樣買一斤再買兩包調料一共花了多少錢?這樣就實現了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化情景中對于小數和四核運算的理解,并且進行了充分的合理運用,有利于知識結構的進一步完善。
課前導入也是近年來使用率較為高的教學方法,通過在課前依照教學內容選取合理素材進行知識的提前引入,提升學生知識學習的興趣,將課下散漫的注意力集中到知識學習中來,在這個階段進行生活化課堂導入,可以有效輔助課堂正式教學活動更好的開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而生活化課堂導入也需要堅持形式多樣、符合學生認知基礎的原理,在正式教學開始前就調動起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愛好,便于教師后續教學活動更好的開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1]
像是對于低年級學生“認識數字”的內容進行教學時,就可以在課堂導入時選取生活化情景進行課堂導入,比如詢問學生家長的手機號或者出生年月,再或者是詢問他們家長有幾口人,強化低年級小學生心中對于“數字”的認知與理解,還可以在“乘法、除法學習時”引入生活化課堂導入環節,像是詢問學生“同樣的物品,你買了一個之后又陸續買了三個,除了用加法進行運算還能怎么運算?”,除法的課堂導入亦是如此,通過這種類型的生活化課前引入,能夠有效強化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興趣,將生活中的情景實現資源在利用,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知識的魅力。
在合理的教學活動開展后,需要的就是教師對于自己教學活動取得的教學成果進行積極、及時的反思與總結了,觀察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化教學手段下,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實現知識的有效增長和能力的大幅提升,又由于小學生的表達能力有限,我們更多的考察依據就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但是一個合理的考評依據決不能僅僅是看一個指標的。[2]
例如,可以將學生周考、月考、季考和期末考的結果做橫向和縱向的對比,看學生不同模塊的得分情況以及成績的提升幅度,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針對自己班級中數學學習情況做好綜合性分析,并且及時進行教學計劃調整,不斷豐富和完善生活化教學手段和生活化教學情境創設方法。因此,對于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集中度、成績提升百分比又或者是計算正確率等也應當做到心中有數,并將此也作為生活化教學結果的考察中來,幫助學生完美在小學階段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根據自己學生情況合理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及時進行教學總結,不斷完善教學計劃,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