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婕 張興奇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貴州都勻 558000)
作為三大重要生態系統之一的濕地,由于流失的威脅越來越大,已經進入了搶救性保護的階段。在此過程中,人類一直在探究保護的模式,城市濕地公園就是在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一種保護模式。為了使城市濕地公園這一模式能好地發揮保護濕地的作用,對現有的城市濕地公園資源進行科學評價,是城市濕地公園建設與濕地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我國于2017年底重新修訂印發了《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辦法》,更加強調城市濕地資源保護的重要性。由于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城市濕地公園資源評價體系,本研究選取貴州省雨花湖城市濕地公園進行實證評價,試圖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提出城市濕地公園的管理建議,以期為城市濕地公園的科學管護提供依據。
1.1 生態優先無論是2018年國家林業局制定的《國家濕地公園評估評分標準》,還是學術界建立的各種濕地資源評價體系都以生態系統典型性、自然性、獨特性、完整性以及生物(物種)多樣性為首要或重要的評價因子。因此,城市濕地公園資源評價體系的建設遵循生態優先原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
1.2 科學性科學性是《國家濕地公園評估標準》中的首要原則,對于城市濕地公園資源評價來說,應要求建立評價體系要有科學依據,每個評估指標都要有解釋說明,不應隨意確定評估指標。另外,評價方法、評價模型、計算方式的選擇和確定要科學規范。
1.3 可操作性在濕地評價歷史上曾有過科學方法不能廣泛使用的尷尬情況,因此,可操作性也是《國家濕地公園評估標準》3大原則中非常重要的原則,它要求簡單易用,計算簡便。這就要求建設評價體系時要考慮數據等資料是否有可靠的獲取渠道或獲取方式,對于需要加工才能達到評價體系要求的資料是否可量化或可處理,量化方式或處理方式是否科學有效,不能主觀臆斷。
首先對貴州省雨花湖濕地公園進行實地調查。該公園是目前當地唯一建成的城市濕地公園,并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和濕地公園資源使用后得到水利部等專家的指導。根據該公園資源現狀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并請專家進行打分。主要參考的國家標準有《國家濕地公園評估標準》《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辦法》《國家濕地公園評估評分標準》《城市綠地設計規范》《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
基于上述原則,通過實地考察、問卷征詢,并與當地居民、游客、專家交談,再廣泛查閱大量城市濕地公園和評價體系等方面的資料,建立了城市濕地公園資源評價體系,詳見表1。城市濕地公園資源評價體系包括4個層次,其中目標層是城市濕地公園資源評價A,將評價指標設為3個層次,分別為系統層、準則層與指標層。系統層B包含3個指標,分別為濕地資源條件、公園資源條件與城市與旅游利用條件;準則層C是系統層的深化與細化,包含6個指標,分別為資源本底條件、濕地健康狀況、景觀資源質量、公園功能、城市條件與資源影響力;指標層D是準則層的深化與細化,有19個指標。

表1 城市濕地公園資源評價指標體系
鑒于城市濕地公園發展的源泉是濕地資源基礎,可通過資源本底條件(C1)與濕地健康狀況(C2)2個準則選取的7個指標進行評價。生態系統功能表現(D1)主要考察公園中的濕地生態系統類型的典型性、獨特性、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否豐富以及功能是否突出,若在國內或省內獨具特色將評分較高。物種多樣性(D2)主要考察野生生物物種的數量。若物種種數占省內濕地物種種數10%以上,或維管束植物物種數超過150種,或脊椎動物超過100種或定期棲息的水鳥超過10000只,評價會很高。物種稀有性或獨特性(D3)主要考察是否有國家I級保護、II級保護、極危、瀕危、易危、中國特有或區域特有物種,若公園是這些物種的主要生活地則評分較高。生態區位重要性(D4)主要考察公園是否位于全國或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禁止開發區或限制開發區中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且濕地面積100hm2以上,若處于其他區域則評分低。自然狀態(D5)主要考察濕地受人類活動干擾情況,若受干擾大,整體自然狀態被破壞了則評分低。水量(D6)與水質(D7)都是與水域相關的評價指標,前者主要評估補給情況,后者評估水質標準。若濕地不須人工補給,僅靠自然水源都沒有用水問題,且達到地表水III類水質標準則評分很高。
城市濕地公園還應發揮其作為城市中的公園的功能,且景觀是旅游的主要內容,所以通過景觀資源質量(C3)與公園功能(C4)選取的6個指標進行評價。自然景觀質量(D8)與人文景觀質量(D9)2個方面都是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建設中必須考慮的問題,主要從人們對公園景觀資源的感知進行評價。游憩功能(D10)、文化功能(D11)、科普教育功能(D12)與應急避險功能(D13)是國家相關文件對公園的建設要求,這些功能可滿足一些精神方面的需要,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資源。
城市與旅游利用條件(B3)將直接影響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質量,因此,對公園所在城市區域條件進行評價是不可或缺的指標。可通過查找歷史資料、地理資料、地圖、網絡鏈接變化評價知名度(D17)、適游期(D18)、可達性(D19)。
根據構建的城市濕地公園資源評價指標體系,運用Delphi法,邀請專家、游客、當地居民等各階層人員對各項指標打分,用AHP法計算匯總最后評分(見表1)。

表2 評價得分
針對評分較低的指標項目,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5.1 提升濕地景觀資源品質水是濕地不可缺少的元素,與水相關景觀則是濕地公園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對水景觀的營造也是符合人們親水的需求。本文評價的城市濕地公園中的水體主要是靜態水體河流,它是公園的開放空間,適合垂釣等水上娛樂活動,因此,可增加各類魚的放養,種植水草以利于觀賞水族業的發展,既可提升景觀美景度,又發揮了經濟功能。
5.2 充分發揮公園的社會功能城市濕地公園既然身處城市當中,與人類活動緊密相連,所以其社會功能也是不可忽略的。(1)文化功能方面:公園所處的城市屬于少數民族自治區域,應充分挖掘當地布依族、苗族、水族等民族文化,與濕地生態旅游業相結合,營造文化氛圍,利于文化傳承。(2)科普教育功能方面:濕地公園中的動植物可制作標識小品或講解牌,展示內容可包括生物基本常識與生命的演變過程,既可傳播知識又可增加景觀元素。另外,隨著研學旅行的蓬勃發展,城市濕地公園可根據濕地資源的特征結合教育的需求設計體驗活動。(3)應急避險方面:應先定位公園避險的類型,濕地公園一般水與植物比較豐富,可建設避險植被與水相關設施,如防火樹林帶、耐水濕植物、應急水井等,可在發揮城市公園綠地功能的同時起到應急避險防災的作用。
5.3 根據國家公園體制,完善管理服務城市濕地公園本身性質決定了其生態區位及整體自然狀態難以保持,故生態區位重要性與自然狀態評分較低,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管理。本研究的雨花湖濕地公園是由貴州雨花湖集團建設經營,政府主導的同時引入了民間資本,從專業角度開展了濕地研究保護,建成了現在的濕地公園,解決了原有的河流污染問題。目前,公園最大的問題是商業化開發較多,通過廣泛招商引入了各類市場主體,因此,今后應特別注重規范這些主體行為,避免濕地流失或再次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