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菊,吳伯樂,李 俊,麻麗薇
(麗水市人民醫院眼科,浙江 麗水 323000)
先天性白內障是指患兒出生時或出生1年內因基因遺傳或發育障礙導致的晶狀體混濁,是導致兒童視力降低和致盲的重要原因。研究統計發現先天性白內障導致的兒童眼盲占10%~40%,已經成為影響兒童健康水平的重要疾病之一[1-2]。先天性白內障由于晶狀體混濁,導致黃斑區無法得到外界光線的刺激,從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形覺剝奪。隨著近年來先天性白內障的發病率不斷升高,對于白內障兒童的治療也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內容。目前較為有效的治療方式為植入人工晶狀體,尤其是在嬰幼兒早期植入人工晶狀體[3]。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發現患兒手術后眼球恢復和發育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年齡被認為是有可能影響患兒手術后眼球恢復的因素之一,但目前并沒有統一定論。為了進一步明確白內障兒童手術后眼球發育和恢復的相關因素,為臨床指導患兒視功能的提高提供有效的依據,現將本研究結果展示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麗水市人民醫院接受白內障手術治療的98例兒童患者為研究對象,患兒年齡0~36個月,平均年齡(20.27±5.37)月,其中男性44例,女性54例。根據年齡將所有患兒分為三組:24例0~≤12個月的患兒為A組,其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45例12~≤24個月的患兒為B組,其中男性21例,女性24例;29例24~≤36個月的患兒為C組,其中男性13例,女性16例。三組患兒性別和其他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所有患兒均符合以下納入標準:①出生后診斷為先天性白內障[4];②所有入選患兒均為單眼白內障;③臨床病例資料完整,至少隨訪1年;④視軸區晶狀體混濁范圍>3mm;⑤監護人知情并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性青光眼、玻璃體增生、先天性小眼球等影響眼球發育的眼部疾病;②術后發生繼發性青光眼、葡萄膜炎、后發性白內障等嚴重并發癥;③隨訪時間不足1年或臨床資料有缺失。
患兒手術前3天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和妥布霉素滴眼液點術眼,每天3次。手術前30分鐘使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點術眼4次。患兒取仰臥位,經口氣管插管麻醉,將聚維酮碘稀釋液滴入患兒結膜囊,30秒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消毒后在透明角膜緣1mm處做鞏膜隧道切口,長度約為3mm,黏彈劑注入前房并做5mm連續環形私囊。使用I/A系統注吸阮核和皮質,進行晶狀體囊袋拋光,在后囊中央做圓形撕囊孔,大小約為3mm,進行玻璃體切割術。
比較三組患兒手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眼軸增長幅度;比較三組患兒手術前和手術后12個月術眼和健眼眼軸長度及角膜曲率;比較三組患兒手術后12個月術眼和健眼屈光度變化量。

不同年齡組患兒術后眼軸增長幅度比較發現,三組的眼軸增長幅度在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值分別為2.330、2.443、2.541,均P<0.05),且兩兩比較發現均為A組眼軸增長幅度最大,C組最小,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組患兒眼軸增長幅度比較
不同年齡組患兒術眼眼軸長度比較發現,手術前三組患兒術眼眼軸長度均短于健眼(t值分別為-10.411、-13.248、-2.112,均P<0.05),術后12個月除C組外,A、B兩組患兒術眼眼軸長度與健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組患兒術眼眼軸長度比較
眼角膜曲率比較發現,術前A組、B組患兒術眼角膜曲率大于健眼(t值分別為5.403、6.423,均P<0.05),C組術眼角膜曲率與健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三組患兒術眼角膜曲率與健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組患兒眼角膜曲率比較
三組術后12個月術眼屈光度變化量比較有統計學意義(F=12.209,P<0.05),且A組患兒變化量最高,C組患兒變化量最小,健眼屈光度變化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年齡組患兒術后12個月屈光度比較
先天性白內障是一種形覺剝奪,有研究顯示如果形覺剝奪的程度過高會導致眼軸增長過度,而輕度的形覺剝奪則有可能引起眼軸發育遲緩,因此形覺剝奪對于患兒眼軸發育有較大的影響,臨床研究也表示越早解除患兒因白內障產生的形覺剝奪越有利于患兒雙眼的協調發展[5]。近年來有關白內障兒童的研究成為臨床眼科研究的重點,尤其是白內障兒童術后的恢復情況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證實年齡這一客觀因素對于患兒術后眼球恢復的影響,為臨床治療白內障兒童提供有效的支持,本項目組進行了此次深入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就眼軸增長幅度而言,年齡越大的患兒增長幅度越小,分析原因在于眼軸發育與患兒形覺剝奪的程度有關。對于先天性白內障兒童而言,年齡越大意味著形覺剝奪的程度就越大,因此年齡越大的患兒其眼軸越會過度發育,繼而導致手術前患兒的眼軸長度已經處于較高水平[6]。本研究并非以眼軸長度為研究變量,而是通過眼軸變化反映年齡的影響,其結果更具有可信度。
另外,本研究發現,就角膜曲率而言,年齡越大的患兒術前術后角膜曲率的變化程度越小,反而年齡較小的患兒術后角膜曲率較術前有較大的變化。推測原因為越早進行手術的患兒,其白內障混濁程度一般較大,父母容易發現并進行手術,而早期白內障混濁程度較大有可能影響術眼發育,導致角膜曲率較健眼更大[7]。相反,年齡稍大的患兒說明早期白內障混濁程度較輕,對于術眼的發育影響相對較小,導致角膜曲率和健眼基本一致。就屈光度而言,本研究發現年齡越大的患兒術后近視的趨勢越明顯,原因在于年齡越小的患兒眼軸越短,術后早期呈現遠視狀態,能夠彌補眼軸增長帶來的近視漂移。
綜上,對于0~3歲白內障兒童,初次手術時年齡越小,越能夠盡早解除眼球形覺剝奪,對于角膜曲率和眼軸長度的協調恢復越有意義,但年齡越小的患兒手術后屈光度轉變為近視的趨勢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