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寧
河北省群眾藝術館
在當前這樣一個信息飛速傳播,人人都成為自媒體的時代。中國優秀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傳承也可以借助新媒體的渠道來開展工作,吸引更多的群眾讓更多的人自愿加入到這項偉大的事業中來。新媒體不同于傳統的媒體形式,在傳播速度和多樣性方面都呈現出了新的特點。所以,新媒體的發展給了非遺保護傳承更多新的思路和途徑,所以,在時代的推動下技術的支持下,非遺傳承工作要彰顯出新的特色。筆者認為,新媒體技術環境之下,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確取得了一些放心成績,不過問題存在也是現實的情況。所以,我們要面對問題及時地進行調整,與時俱進,取得此項工作開展更多具有實效的成果。
我們需要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之下,找到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一個新的角度和努力的方向,這也是一個新的路徑和策略創新的角度。所以,新的角度促進新的工作的開展,也從工作的渠道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拓展,不過,在工作中的確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提升的地方。
1.當前,我國在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的一般現狀分析。當前以及很長的一段時間以來,國家以及民間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揚問題給予了很多的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必要條件,也作為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不可忽視的產物,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的超高速發展,對傳統的文化的存在產生沖擊。年輕人為了適應社會發展不得不放棄傳統、低效、薪水低廉的行當。能夠被權威機構確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項目,在保護和發展方面需要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特別是有一些傳統的技藝面臨失傳的尷尬處境,雖然國家在政策方面給予了很大的保護和扶持,但是從目前整體的情況看來還需要年輕人對這些傳統的技藝注入新的活力。所以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技術門檻方面,要適當地降低,從而對公眾做到公開,讓真正喜愛的人能夠有學習的機會。所以,這樣的情況也讓我們考慮采用更多有效的創新措施推動此項工作的有效進行。
2.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中,新媒體的應用過于表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當中,新媒體的加入創新了工作的方式方法,但是具體執行起來,我們也會發現有一種現象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發展工作,只是做了一些表面的文章,沒有做任何實質性的創新。特別是一些微信公眾號,在文物館,或者是博物館的官方平臺上,有的很少更新,有的更新的內容只是一些實時的新聞,缺乏與廣大受眾的互動交流。對于公眾的留言回復的也并不及時,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發展方面,還沒有很好地利用新媒體的渠道。這也說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在這個方面進一步的加強做出調整。
3.借助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創新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工作模式。正是因為新媒體的快速,靈活,創新等特點,也需要我們在國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發揚工作當中也呈現出類似的特點,所以需要探索出一些新的模式。國內非遺保護單位正在新媒體這樣的“大河”中摸索著非遺保護和發展的“過河石”。開通有關非遺的短視頻賬號,尋找出色的非遺傳承人和作品,拍攝紀錄片如《了不起的匠人》、《傳承》等優秀作品。不過創新率比較低,這也的確影響著新媒體傳播的效率和效果。也是在吸引年輕人方面還需要有一定的創新,整合一些新的新媒體技術,特別是像AR技術3D技術,一些動漫元素等,都需要很好地整合進來,讓新鮮的形式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靈魂,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愛非物質文化傳承的技藝。
正如前人所講的一樣,創新和發展要同步的進行,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都能發揮其獨特的價值,傳承和保護工作讓人們銘記歷史,從歷史中不斷地汲取寶貴的能量。要讓此項工作真正被人們所重視,真正吸引更多的不同年齡的受眾。
1.創新新媒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平臺。創新是一個最基本的主題,也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方向。注重基于新媒介應用平臺的在線活動國內大多數非遺保護單位都開通了官方微博號、微信公眾號以及手機移動客戶端,利用線上活動傳播快和線下活動體驗感強的優點,將線上和線下活動結合起來互動是一種較為容易實現的方式,實現更加全面徹底的互動,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2.借助網絡的媒體技術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發揚。網絡是一個具有海量信息的資源庫。所以,借助網絡媒體,給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便捷的學習平臺和豐富的資源,自主安排時間合理學習。所以,這就要求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些信息,要做到適度的開放。
在當前這樣一個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整個背景之下,中國傳統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也可以借助新媒體的渠道創新工作開展的形式。要借助新媒體的新技術的優勢,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的提供更多靈活的選擇。要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所吸引,能夠主動地投入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發揚工作當中來。通過新媒體極大地激發公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注的興趣和力度,讓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取得更多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