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蓓佳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支架式教學模式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在該教學模式下,教師將把復雜的學習目標分解為難度較小的學習任務,并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為學生搭建支架,使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前提下達到其“潛在發展區”。[1]
群文閱讀是指教師與學生圍繞一組結構化文本在單位時間內進行集體建構并達成共識的一種多文本閱讀形式。[2]
1.支架作用明顯,學生對課程適應較快,接受度高。教師在課堂中始終遵循“搭建腳手架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引導,將簡單的問題開放給學生討論,將復雜的問題步步分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很快適應群文閱讀的課程環境,并對老師的問題做出積極的回應。在課后訪談中,有學生提到:“老師提出的問題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了文章的內涵,老師也沒有直接給出問題的答案,而是帶著我們一步步思考,傾聽我們的看法。”
2.課堂情境的營造非常重要。課堂情境其實也是支架的一種,課堂情境的營造往往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講解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時,老師巧妙地借助《涼涼》這首流行歌曲,以“聽歌識曲”的有趣形式為學生構建情境,使學生感受那種生死離別的嘆息,幫助學生穿過歷史的塵埃走近蘇東坡,拉近學生與古文之間的距離,更深入地了解蘇軾這一歷史人物,同時培養學生多維度建構人物形象的能力。課下的訪談與數據分析也映證了課堂情境對推動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作用。
3.思維導圖支架受到學生和老師的一并推崇。思維導圖使一種很好的閱讀梳理工具,而群文閱讀課程因為涵蓋內容較多,更加需要系統的整理。所以思維導圖支架和群文閱讀的結合對于學生理清文章之間的關系是非常有益的。思維導圖工具可以將每篇文本的核心要義抽離出來,在群文閱讀的最后一個環節形成完整的思維體系,幫助學生掌握此類文本。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布置學生自行制作思維導圖之前,應該為學生詳細講解思維導體的制作方法。
4.學生更傾向于將課堂所學用于應試。在課堂中,教師明確提出了基于支架式教學模式的群文閱讀說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們擴大閱讀面,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掌握閱讀理解的方法。但在課后的訪談中,筆者發現,學生似乎跳過了閱讀這一步而把關注點直接投向了考試。在問到:“你覺得老師交給你的閱讀方法對你今后的閱讀學習是否有幫助時。”許多同學下意識地回答道:“這種方法對考試非常有幫助。”
5.提高閱讀素養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在調查研究中,筆者發現相對于閱讀興趣(4.62),初中學生在閱讀習慣(4.47)以及閱讀能力(4.38)方面的得分相對較低。這與初中階段學生的發展認知特點也是相符的。可見,學生對于這種課堂形式的接受度雖然高,但若要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還需要長期堅持這種課堂形式。
1.要更加深入地理解支架的形式以及作用。但在觀摩、閱讀名師課例之后,筆者發現很多時候圖片、音頻、視頻并不是僅僅起到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作用,而是更多地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情境。王君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語言暴力之幸災樂禍型”時就播放了一段有人想要跳樓輕生,其他群眾起哄的視頻。[3]這個視頻很好地解釋了幸災樂禍,幫助學生達到了自己所不能達到的高度,充分體現了支架的作用。在研究中筆者發現,不同類型的支架對于學生在知識建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提示、情境、范例支架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基于“小步子”原則的提問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思維導圖、圖表支架幫助學生梳理文本之間的關系,將知識體系化。
2.群文閱讀課程的實踐也必須嚴格落實教學目標。在對有群文閱讀教學經驗的老師的訪談中,許多老師都強調群文閱讀的實踐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切不可天馬行空,忽視了原本的教學目標。在實地課堂觀摩中,許多老師在群文閱讀實踐初期,在課堂時間的分配上有所不足,有時給予了學生太多的討論時間,忽視了教師的主體地位;有時在原有文本基礎上拓展太多,而忽視了學生的基礎。這也說明了,教學目標對群文閱讀課程的指導作用是非常需要被重視的。
3.在關注學生的閱讀素養時,也應注重學生的應試需求。當前的初中語文教育還面臨著相當大的應試壓力,閱讀也是許多學生的重點失分區域。因此,在群文閱讀的教學中適當地傳授應試技巧,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應試技巧的傳授,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也應有意識地運用群文思維,在比較、整合中進行閱讀教學。
基于支架式教學模式的群文閱讀實踐任重而道遠,在已有的實踐中,筆者發現了支架對群文閱讀的優化作用,也對二者的關系進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還需要廣大一線教師的不懈努力以及學生對閱讀的長期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