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關軍
孟村回族自治縣高寨鎮留舍小學
情感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一種“知情并進”的教學思想。在赫爾巴特的“知識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往往更注重認知教育,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教育,不僅使語文課堂失去了其生命活力,消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因此,本文將從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準確把握教材的主題、深度挖掘教材內容,在朗讀中品味情感等三個方面來探析小學語文情感性教學的實施策略。
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以氛圍的渲染、情境的體驗為載體,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可以更加細致的體悟情境,從而深切的體察到自己的感受,領悟到語文思想的深層教育意義。可以通過圖片、音樂、視頻以及文學語言的描述等手段作為載體,再現教材中的情境。
比如在講授《小白花》這篇課文時,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是為了紀念首都人民在天安門廣場悼念周恩來總理的情景,寫于1976年4月,離我們目前學生的生活是比較遙遠的,學生很難切身體味到文中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展示當時所拍攝的照片,透過照片給予學生強烈的真實感。然后可以播放當時送別場景的視頻或者音頻,讓學生們通過觀察、記錄相關畫面、聲音,對課文中所描寫的天安門廣場的送別場景有更為直觀的認識,與此同時,讓學生們對文章進行誦讀。最后可以借助音樂,播放紀念周總理的小提琴協奏曲,渲染悲傷的氛圍,去再現首都人民在紀念碑面前悼念周總理的默哀情境,讓學生們和著音樂范讀課文。
所謂“文章不是無情物”,教材作為落實情感性教學的重要媒介,教材中所選定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人類思想的精華,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囊括的教育思想是十分豐富的,其題材不僅具有人文性、情感性,還各有特色,因此,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性教學,必須首先準確的把握教材的主題,教材的主題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社會環境、以及教師不同的著眼點下,會有不同的闡釋,教師必須深度挖掘教材的內容,把握好教材想要表達什么。
比如在學習《月光曲》這一篇目時,這篇文章是寫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月光奏鳴曲的一個動人傳說,教師在授課前,必須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的傳說?他想要表達什么呢?教師要去切身地體察作者為什么要描寫萊茵河畔寧靜的月夜,為什么要花濃墨重彩去描寫月光下的眼盲姑娘,這一對貧窮的兄妹為什么傾聽抒發不平之意的樂曲,不僅沒有激憤反而是“恬靜”,是“陶醉”呢?教師必須反復體悟,意識到作者是想要通過這樣的情景、這樣的畫面,來表達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他想用自己的音樂,將窮苦的眼盲姑娘帶到自由、美好的天地中,正如貝多芬本人所說過的:“我的藝術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只有教師首先準確的把握好文章的情感主題,深度的挖掘文章的內容,才可以向學生們傳達正確的情感,搭建好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橋梁。
朗讀指的是用聲音讀出詞語和句子,是一種將視覺的文字語言訴諸為聽覺的有聲語言的閱讀方式。朗讀不僅是一種宣泄情感的重要手段,還是滲透情感性教學的重要載體。正如梁秋實老先生所言:“文章僅僅靠閱讀是不夠的,還需要發出聲音來吟,這樣才可以陶冶情操。”吟指的就是朗讀,,通過朗讀,可以使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耳濡目染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們聲情并茂的誦讀文章,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升華學生對文章的情感理解。
比如,在講授《鄉愁》這一篇目時,由于詩歌文字、內容淺顯易懂,可以首先讓學生們自己對文章進行朗讀,因為教學之初,學生們對文章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到位,自己單獨朗讀教諭集體朗讀更具有針對性。其次,教師可以播放《鄉愁》的名家朗讀錄音,讓學生們體會名家朗讀過程中蘊含的情感,但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避免去模仿他人的朗讀,而是要有自己的情感,在朗讀中蘊含自己的理解,跳出迷信示范性朗讀的誤區,明白“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最后,教師可以自己有感情的浸入式閱讀,讓學生們進行點評,大家互相批評指正,讓學生們在理解了詩歌情感意義的基礎上欣賞、朗誦詩歌。
小學語文的教學不應該也不能是干巴巴的說教,而應該是如同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用心靈感染心靈,用情感渲染情感。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情感性教學應該是語文老師們在進行教學時,引起高度重視的重要方面,一方面既要注重知識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要忘記情感熏陶,從而使學生可以“知情并重”,知、情、意、行和諧發展,可以采取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準確把握教材的主題、深度挖掘教材內容,在朗讀中品味情感等情感教學的相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