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云
河北省永清縣第一小學
情境即為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的相關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的相關環境。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往往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學生的思維模式在小學階段還不夠成熟,所以更多的需要教師的引導來幫助理解課堂教學內容。而反觀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往往采用簡單的口授教學,而忽略了情境的重要性,沒有充分利用好情境來進行輔助教學,不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這樣對于學生理解課堂內容是極為不利的。由此可見,情境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在教學課堂上充當了主要的角色,而學生往往是被動地吸收教師傳達出的知識,而沒有更多的主動思考。這對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不利的,而且還扼殺了學生想要表達自我思考的想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為學生創設相應的話題情境,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思考,積極表達自我的想法,讓學生充當課堂的主要角色。[1]
例如,教師在進行教學《我不能失信》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就可以采用上述的創設相應話題情境的策略,為學生創設相關的討論話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表達,并且在教師話題情境的引導下思考文章內涵。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首先讓學生通讀文章內容,然后思考相應的問題:“大家在閱讀了這篇文章后有了怎樣的感受呢?大家可以想一想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過失信于人的經歷呢?我們這樣做正不正確呢?”這樣的幾個問題便為學生創設了與文章內容緊密相關的話題情境,并且緊扣文章內涵,不僅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欲望,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把握文章內涵,樹立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都是不夠成熟的,在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夠集中注意力來緊跟教師的思路。針對這一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相應的故事情境來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教學內容創設適當的故事內容,調動學生的思維和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高效參與課堂教學過程。[2]
例如,教師在進行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篇文章內容時,就可以創設相關的故事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把學生帶入到這篇文章所講述的故事內容中去,讓學生充分思考文章內容。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前,可以首先準備好相應的教學課件以及相關的視頻教學內容,在教學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出“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畫面,讓學生觀看,這樣一來學生對于文章的內容會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在播放動畫的過程中往往也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動畫的情境中理解文章。在觀看動畫之后,教師可以再次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文章的故事內容,幫助學生梳理一下文章的故事發展線索,并且引導學生在故事中思考。
小學階段的學生是天性好動的,他們對于一些有趣的活動內容是十分具有興趣的,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聽課往往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和乏味,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特征定期創設相應的活動情境,來引導學生參與到活動探究中來,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迎合學生的發展特點。
例如,教師在教學口語交際環節“用多大的聲音”的時候,就可以采用創設相應活動情境的策略,來引導學生參與相應的活動,對相應的課本內容進行相關的創設改進,在課堂上開展相應的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我們在生活中什么時候需要大聲說話呢?又有什么時候需要小聲說話呢?我們現在開展一個活動,大家可以分組討論‘用多大的聲音’的不同情形,待會可以進行小組討論展示,將這些情形給表演出來”通過這樣的引導,便為學生創設了相應的活動情境,讓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在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完成課堂活動,達到了在活動中教書育人的目的。
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緊密配合,教師應當充當好自己引導者的身份,為學生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以充分發揮課堂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和興趣,讓學生的各種能力都能夠得到充分調動以及展示。從而達到在情境教學中深化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