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珂,王顥樾,徐 非,周 可,番聰聰
(1.云南氣象象信息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4;2.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91)
臭氧的氣體明顯呈藍色,液態呈暗藍色,固態呈藍黑色。臭氧只分布在10~50 km高度的平流層大氣中,極大值在20~30 km高度之間,當大氣層中的氧氣發生光化作用時,便產生了臭氧。雖然臭氧是大氣中的微量成分之一,但它對太陽紫外輻射(0.2~0.29 μm)有強烈的吸收作用:①臭氧層阻攔了強紫外線到達地面,保護了地球上的生命;而強紫外輻射有足夠的能量使包括DNA在內的重要生物分子分解,增高患皮膚癌、白內障和免疫缺損癥的發生率,并能危害農作物和水生生態系統,故沒有大氣臭氧層的保護,整個生物世界就難以存在。②臭氧層吸收的太陽紫外輻射能量使平流層大氣增溫,對平流層溫度場和大氣環流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平流層臭氧濃度下降,將引起平流層上部溫度下降,平流層下部和對流層溫度上升。因此,臭氧層對建立大氣的垂直溫度結構和大氣的輻射平衡起重要作用[2]。
由于臭氧問題涉及到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關系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大氣臭氧研究已經成為當前各國科學家和政府官員共同關心的國際研究課題。我國大陸地區分別從1979,1980 年利用Dobson 光譜儀正式在北京市香河(39.98oN,118.37oE)、云南省昆明(25.03oN,102.213oE)開展了臭氧總量觀測[3];20 世紀90 年代我國又在青海瓦里關、黑龍江龍鳳山、浙江臨安和南極中山站利用Brewer 光譜儀[4]開展了臭氧總量及垂直分布的反演觀測[5,6],同時也在拉薩進行了短期地基臭氧總量觀測以驗證青藏高原的“臭氧低谷”分布[7];2011年至今利用Brewer光譜儀在昆明地區進行了臭氧總量的觀測。香河、龍鳳山處在東北亞高值臭氧區,瓦里關和昆明則處在西部及中低緯度地區的臭氧相對低值區。我國有很多的科學工作者都對臭氧有深度研究,魏鼎文等[3]使用北京和昆明兩地Dobson 臭氧觀測資料分析表明,兩地的臭氧總量在不斷減少,尤其是1991 年以后,臭氧總量顯著降低。王衛國[8]等對對流層、平流層臭氧進行過深度研究,探究臭氧在對流層和平流層的分布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周秀驥[9]等對青藏高原臭氧低谷進行研究。曲紹厚[10]對臭氧的時空分布做了研究,突出臭氧的時空特征。
本文利用2012~2013年昆明地區Brewer實測臭氧數據與Dobson數據、歐洲中心衛星反演臭氧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用來檢驗Brewer光譜儀測量結果的準確性。除此之外,選用昆明、香河南北兩個站的Dobson臭氧數據和歐洲中心衛星反演臭氧數據,進一步分析1980~2009年臭氧總量月季和年際變化趨勢。
本文所采用的是1979~2013年網格距為0.25°× 0.25°的歐洲中心衛星反演月平均總氣柱臭氧場資料。昆明地區還用2012~2013年Brewer實測的臭氧日資料和1980~2009年Dobson臭氧月均值資料,香河地區用1980~2009年Dobson臭氧月均值資料。
從歐洲中心衛星反演月均值總氣柱臭氧場資料提取兩地臭氧總量月均值的方案,是選用與昆明、香河最近網格處的臭氧值。因為歐洲中心衛星反演月均值總氣柱臭氧場對應的臭氧數據單位為kg/m2,而Brewer臭氧數據和Dobson臭氧數據的臭氧單位為DU(在標準大氣的溫度、氣壓下所測得的10-5m厚度純臭氧的臭氧總量),所以這兩組數據之間要進行轉換,將歐洲中心衛星反演臭氧數據轉化為以DU為單位的臭氧數據,轉換公式為:
臭氧總量(DU)=tco3×345/0.739
(1)
式(1)中tco3為歐洲中心臭氧數據。
本文中A數據與B的絕對偏差定義為(A-B),A數據與B數據的相對偏差定義為(A-B)/a×100%。
相關系數[11]是反應兩個氣象要素異常關系的平均狀況,首先要對變量進行標準化,以消除單位,然后可以計算得到相關系數。對任意兩個要素變,xk,xl其相關系數計算公式為:
(2)
利用昆明地區2012~2013年Brewer實測大氣臭氧數據、Dobson大氣臭氧總量月值數據、歐洲中心衛星反演大氣臭氧總量月均值數據來分析各數據之間大氣臭氧總量的線性相關性,并算出相關系數和相對偏差,用來研究Brewer光譜儀的實測數據準確性。利用1980~2009年昆明、香河兩地Dobson數據和歐洲中心衛星反演數據來研究臭氧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由圖1可以看出,2012~2013年昆明站Brewer臭氧總量數據與Dobson臭氧總量數據、歐洲中心衛星反演臭氧數據相關性很好,其相關系數分別為0.997(信度為0.01 時,相應的臨界相關系數為0.512)和0.968(信度為0.001 時,相應的臨界相關系數為0.584)。

圖1 昆明站Brewer臭氧數據分別與歐洲中心衛星反演數據、Dobson臭氧數據線性相關性
從圖2可以看到,昆明站Brewer臭氧總量月均值與歐洲中心衛星反演臭氧總量月均值絕對偏差變化范圍為2.397~5.687 DU,絕對偏差幅度變化相對較小,且恒大于0,說明Brewer臭氧總量月均值大于歐洲中心衛星反演臭氧總量月均值,這可能是由歐洲中心的衛星反演資料系統性偏低造成。Brewer臭氧總量月均值與Dobson臭氧總量月均值絕對偏差變化范圍為-17.2~5.539DU,絕對偏差變化幅度相對較大。Brewer臭氧總量月均值與歐洲中心衛星反演臭氧總量月均值相對偏差變化范圍為1.027%~1.962%,相對對偏差幅度變化相對較小。Brewer臭氧總量月均值與Dobson臭氧總量月均值相對偏差變化范圍為-6.125%~2.370%,相對偏差變化幅度相對較大絕對偏差與相對偏差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圖2 昆明站Brewer大氣臭氧總量與Dobson、歐洲衛星反演數據相對偏差的逐月變化
由圖3可見,2012~2013年昆明站Brewer大氣臭氧總量月均值與Dobson大氣臭氧總量月均值相對偏差絕對值在臭氧總量低值區和高值區都比較大,說明Brewer大氣臭氧總量月均值與Dobson大氣臭氧總量月均值偏差在臭氧總量大值區和小值區均較大。2012年至2013年昆明地區Brewer大氣臭氧總量月均值與歐洲中心衛星反演大氣臭氧總量月均值相對偏差隨臭氧總量變化不大,說明Brewer大氣臭氧總量月均值與歐洲中心大氣臭氧總量月均值偏差基本不隨臭氧總量變化。總體說來相對偏差隨臭氧總量的變化均不大。

圖3 昆明站Brewer臭氧總量與Dobson、歐洲衛星反演臭氧總量的相對偏差隨臭氧總量變化趨勢
圖4是昆明地區三組數據變化趨勢其變化基本一致,Dobson數據在高值區略顯偏大,其它地方變化基本一致。Brewer數據與歐洲中心衛星反演數據變化趨勢更為接近。

圖4 2012~2013年昆明站大氣臭氧總量三種資料逐月變化
昆明、香河兩地Dobson臭氧總量月均值數據和歐洲中心衛星反演臭氧臭氧總量月均值數據相關性檢驗及相對偏差變化、相對偏差隨臭氧總量的變化研究。圖5可見,昆明、香河兩地Dobson臭氧總量月均值和歐洲中心衛星反演臭氧總量月均值相關性很好。昆明地區兩組數據相關系數為0.927(信度為0.01時,相應的臨界相關系數為0.142)。香河地區兩組數據相關系數為0.942(信度為0.01時,相應的臨界相關系數為0.138)。

圖5 昆明、香河兩站Dobson臭氧總量與歐洲衛星反演臭氧總量相關性
由圖6可見,昆明地區臭氧總量月均值相對偏差在-8%~9%,且1990年、1995年、1998年、2003年相對差值出現了明顯的跳躍。香河地區臭氧總量月均值相對偏差變化幅度為-5%~12%,且1991年、1996年、2008年前后相對差值出現了明顯的跳躍性。

圖6 昆明、香河兩地Dobson臭氧數據與歐洲衛星反演臭氧數據相對偏差的逐年變化
從圖7中980~2009年昆明、香河大氣臭氧相對偏差的變化可以看出:大氣臭氧相對偏差均隨大氣臭氧總量增大而變大,其中昆明地區上升幅度約為2%,香河地區上升幅度約為1.5%。總體而言Dobson大氣臭氧總量月均值大于歐洲中心衛星反演大氣臭氧總量月均值,這個結果在圖6上有一定反映。

圖7 昆明、香河Dobson臭氧總量和歐洲中心衛星反演臭氧總量相對偏差隨臭氧總量的變化線性擬合曲線
圖8的柱形圖說明了1980~2009年昆明地區Dobson數據和歐洲中心衛星數據相對偏差基本滿足正態分布,表現比較合理。香河地區兩組數據的相對偏差總體統計趨勢表現不太好,且在高值區表現的有些奇異,具體由什么引起有待進一步研究。

圖8 昆明、香河兩地Dobson臭氧總量和歐洲中心衛星反演臭氧總量相對偏差頻數統計
圖9為香河地區的臭氧總量的變化趨勢其變化明顯大于昆明地區,昆明地區和香河地區臭氧總量都存在明顯的季節變化,昆明春夏兩季臭氧值相對較高,秋冬兩季相對較低,最高值出現在5月份,最高值為280DU,12月份為最低,最低值為240DU,一年內的振幅為40DU。香河冬春兩季臭氧值相對較高,夏秋兩季相對較低,最高值出現在3月份,最高值為382DU,10月份為最低,最低值為303DU,一年內的振幅為79DU。昆明地區相對于香河地區其極值滯后約為2個月。

圖9 昆明和香河站歷年平均臭氧總量逐月變化對比
從圖10可以看出昆明站和香河站均有年際變化特征,變化周期為一年。昆明地區30年大氣臭氧總量總體有一個細微的上升,香河地區30年來大氣臭氧總量總體有一個細微的下降,但是上升與下降的幅度均不大。
圖11是大氣臭氧總量年均值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昆明地區在1980~1994 年之間臭氧總量年均值有大幅下降,1993 年達到最低值,之后臭氧總量升高,在1995~2009 年臭氧總量年均值大于1980~1994 年的均值,最終昆明站點在整個過程中臭氧總量呈現出略微上升的趨勢,這個結論與圖8所得到的結論相同。香河地區自1980~1990年臭氧總量下降幅度較大,但在1990~1991年之間臭氧總量有一個明顯的回升過程,1991年至1995年臭氧總量又開始下降,到了1992~1995年臭氧總量達到最低值,1995年后臭氧總量開始回升,最終香河地區在整個過程中臭氧總量呈現出略微下降的趨勢[12],這個結論與圖10所得到的結論相一致。

圖10 昆明、香河大氣臭氧總量歷年逐月變化

圖11 昆明地區與香河地區大氣臭氧總量年均值變化曲線
(1)昆明地區Brewer分光分度計的觀測數據與Dobson觀測數據、歐洲中心衛星數據相關性都非常好,相關系數均達到0.95以上,并且均通過99%的信度檢驗,與此同時昆明地區Brewer實測大氣臭氧總量月均值與歐洲中心衛星反演臭氧總量月均值、Dobson大氣臭氧總量月均值相對偏差均較小,其相對偏差變化合理,這些說明的昆明地區Brewer實測臭氧總量是可靠的。
(2)1980~2009年香河、昆明兩地Dobson臭氧數據與歐洲中心衛星反演臭氧數據一致性與相關性比較好,相關系數均達到0.9以上,相對偏差變化在合理范圍之內,所以所選的Dobson數據和歐洲中心衛星反演數據是合理可用的。
(3)1980~2009年昆明、香河2站大氣臭氧存在明顯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香河大氣臭氧總量存在下降的趨勢,這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觀測到的大氣臭氧總量減少的趨勢相吻合,昆明地區大氣臭氧總量月均值有細微的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