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洪
(廣州市綠化公司,廣東 廣州 510440)
園林綠地作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重要基礎設施,在維持生物多樣性、固碳釋氧、降溫增濕、減少水土流失、吸滯粉塵、防風庇蔭等方面具有極大的生態價值[1]。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全社會、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園林綠化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給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但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還面臨許多短板弱項和風險挑戰,綠地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功能不強,綠地充斥著大量砍頭斷臂樹(圖1)、灌木變積木、觀花植物無花可賞,樹木干折、枝折、倒伏等引發的突發事故增多等等(圖2,表1)。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質量亟需提升、生態服務功能退化的嚴峻形勢以及人民群眾對美好人居環境的期盼,建設和發展高質量的園林綠地已刻不容緩,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推動園林綠地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籠統而談,需要重點突破,以整形修剪為具體著力點,是因為它直接關系到綠地的生態效益、城市的景觀風貌、樹木健康與安全、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等。

表1 非臺風災害綠地樹木受損類型及比例

圖1 無綠量、無樹蔭,更無美觀的行道樹

圖2 陽春三月綠地樹木突然劈裂,難覓病蟲危害的痕跡
前人對園林樹木整形修剪的研究多側重于藝術造型、促成栽培、程序與方式等方面[2~5],也有一些學者運用物理學理論分析林木荷載的動力學特性,并借助軟件、數據庫等模塊試圖構建樹木的結構模型[6~12],這些研究為解析園林樹木結構安全提供了新的路徑,但植物生命體的物理特性比較復雜。本文在分析文獻資料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以提升綠地安全和質量效益為主要目標,結合園林樹木的特點和用途,提出一些思路和方法,以供同行參考。
園林樹木不同于林業樹木和園藝果樹,多種植于城鄉道路、公園景區、居民社區等人口聚集區域,其修剪目的和方式必然與之不同。整形修剪首先要解決樹木的不安全問題,針對可能出現的不安全因素預先采取防范措施,控制和消除這些因素,做到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減少或避免各類事故,保障樹木及其周邊人和物的安全。
綠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人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生存環境,也是園林綠化建設的宗旨和使命。園林樹木是綠地生態效益發揮的重要載體,在單位綠地面積內綠量越多、長勢越好、群落結構越穩定,生態效益就越好。于樹木個體而言,就是枝干結構配備合理,結合牢固,具有充分的有效光合作用面積,生長越旺盛,生命周期越長,生態效益就越好。整形修剪必須以充分發揮樹木生態功能為要,堅持生態優先原則。
園林樹木種類繁多,不同的樹木具有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其樹木外形、生長速度、壽命長短、繁殖方式、開花結實等都存在較大的差異[13]。相同樹種不同年齡段、不同生長環境其生長表現也會不同,同一修剪方式在不同時間產生的結果也不同,不同樹木的修剪反應更不同。因此,園林樹木整形修剪必須全面掌握樹木生物學習性并遵循其規律,才能事半功倍,達成預期目的。
自然界所有喬木都具有明顯主干,并保留持續向上生長的能力,否則就會因資源利用性競爭和抗逆性衰減而被淘汰。綠地建設和管理實踐中,無論是軸性強的還是軸性不顯著的樹木,都應該對主干和主枝進行保護,保持樹木自然生長形態。人為定干短截后,即使長出新的枝條、養出干直冠滿的樹形,枝條集中在同一斷面,枝干結合部組織結構已發生改變,樹枝在樹干的附著強度顯著下降,且這些截干樹極易發生干腐病、枝枯病等,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圖3)。

圖3 干腐、枝枯,既不健康又不安全的截干樹
樹木的幾何結構和物理、力學性質是決定其抵抗強風、雪雨和重力等自然災害的關鍵因素。每一種樹木都有一個獨特的樹冠結構形成機制,但由于生長環境、自然災害和人為作用等因素的干擾,分枝結構又表現出一定的變異性。實踐和研究表明,分枝角度、枝干粗度比和樹枝分布等都對樹木結構安全有顯著影響[10~12]。主枝交互向上分布的樹種,分枝角度適宜值域為45~60°,過大或過小均會產生不利影響[10](圖4);枝干粗度比(樹枝基徑同結合部樹干直徑比)小于0.3最理想,最大值不超過0.5,否則就形成弱接,易劈裂折斷[14];一級分枝呈螺旋狀向上收窄式均衡排列,保持適宜的層間距。

圖4 分枝角度過小,已現裂痕,即使無風無雨也易劈裂
園林樹木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很多,但都需要有充足的、活的健康枝葉來實現,同時也是維持其自身健康長壽的重要基礎。國際樹木學會經過多年研究,認為活冠比在60%以上的樹木才有足夠的葉片來保持樹木的正常健康生長,否則就會產生種種生長障礙,降低樹木的抗逆(風)能力[14]。因為樹冠較高,韌皮部向下傳導營養減弱,根回縮,逐漸出現干芯、空洞。整形修剪應以此為基本標準,維持或提高樹木活冠比,確保樹木具有充分的有效光合作用面積,為根系生長提供充足養分,發揮最佳的生態和景觀效益(圖5)。

圖5 高活冠比的自然樹形,健康、生態、美觀
防災修剪,特別是中大規格樹木修剪,傳統做法是截干截枝式縮冠修剪,該法雖能短時提高樹木的抗災能力,但樹木自然形態無法保留,影響綠地生態和城市景觀,更為往后和再往后埋下諸多隱患。應用原冠防災減災修剪技術即可保留樹冠又能提高樹木抗災能力,具體做法:①清除干枯枝、病蟲枝、傷殘枝、衰弱枝、平行枝、交叉枝、直立枝;②疏剪影響行人、車輛通行及鄰近建(構)筑物、架空線、標識牌等設施的枝條;③疏除樹冠高度2/3以下分枝角度小于30°的一級分枝;④自然輪生形樹木分階段疏剪水平夾角小于60°的一級分枝;⑤卵形、圓球形、傘形樹木一級分枝上下位置錯開,方向均稱,疏剪1/5~1/4三級分枝,一級分枝的分枝角度越大修剪量越多(表2);⑥樹體傾斜、偏冠或樹勢不平衡,回縮修剪過高、過長枝條,與弱側枝條均衡。此法能使樹冠結構更安全,承重力更高,通風透光,降低風阻系數,完好保留樹木原有自然形態,且不影響樹木健康生長。

表2 廣東地區常見園林喬木樹形
觀花樹木是構建植物景觀的重要素材,其花芽分化的變化規律與樹種特性、外界環境以及栽培措施等緊密相關。整形修剪必須掌握其規律及其活動狀況,否則就易導致無花可賞。通常情況下,花芽分化在夏季高溫季節進行,并于當年秋冬季或翌年春季開花樹木(表3)宜在花后及時修剪;花芽分化于春季或夏初,當年夏季開花的樹木,宜在冬季休眠期或生長相對停滯期修剪;一年多次開花樹木多次發枝,每次枝頂均能形成花芽并開花,此類樹木宜在花后及時剪除花枝或果枝;花芽不定期分化類樹種不修剪或少修剪。觀花樹木花芽分化期至開花前不可隨意修剪,確需修剪,也要控制修剪量,確保觀花樹木能適時開花。反之,苗木栽培生產可進行逆向修剪,使樹木不開花或少開花,減少光合同化物消耗,促進樹木營養生長,縮短育苗時間。

表3 廣東地區常見觀花樹木
樹木傷口極易被各種有害生物入侵,導致樹干、樹枝腐爛,影響樹木安全和健康。樹木修剪時保持剪口平滑、不劈不裂,修剪后及時進行殺菌消毒,常用殺菌劑按使用說明稀釋后均勻噴施切口及其周邊枝干,然后使用植物外源生長促進劑按使用說明均勻涂抹傷口,再用成膜性好、持效期長、耐雨水沖刷的植物傷口涂抹劑均勻涂抹,重點是直徑大于5 cm的剪口,有效保持傷口水分,促進傷口愈合,防止腐爛、干枯。傷口處理1~2月后,愈傷組織大量發生,傷口逐漸愈合,保障樹木健康生長(圖6)。

圖6 傷口促愈合處理,2月后傷口愈合良好
運用科學合理的技術方法調整樹木空間格局、增強樹勢、提高抗逆性、引導優異性狀表達,對構建安全、健康、優美的人居環境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樹木幾何結構的塑造是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受到植物結構特點、枝條長度、韌性、硬度及自重、空間與環境的影響,同一樹種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生長條件其木纖維硬度也會有較大差異,現有的測試手段或幾何模型并不能準確反映真實樹木的動力學特性,尚待技術上的突破和更多的探索研究,才有可能進一步闡明植物生命體的物理奧秘。
此外,樹木的安全和健康還受到其他諸多自然或非自然因素的影響,比如,根系生長狀況與空間、土壤理化性質、地下水位、風力、風速、降雨(雪)量及持續時間、地形地貌、植物生理和物理特性、有害生物入侵等等,僅僅通過整形修剪的技術措施來消除安全隱患、改善樹木健康是遠遠不夠的。園林綠地管養項目應設立專項,聘請專業機構定期開展樹木安全和健康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劃分風險等級,按照風險等級采取相對應的綜合措施,切實解決存量問題。
高質量的園林綠地還需要從規劃設計、苗木培育到施工養護的全過程各環節做起。首先,在規劃設計上要進行前瞻性謀劃,借鑒傳統和現代先進經驗,體現本地特色和民族風格,突出科學性和藝術性。植物景觀注重喬、灌、花、草的立體配置,優先選用枝干布局合理、樹冠完整、未經任何短截修剪(含主根)的喬木,提高綠地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灌木自然式配置,杜絕只追求圖案美觀而大面積營造模紋色塊;道路綠地特別是中分帶更不能濫用盆景式造型植物。其次,革新育苗技術,苗圃育苗階段就要將樹木安全、健康和自然美態列入關鍵質量指標,建立包括種(幼)苗篩選、栽培基質、配方施肥、整形修剪及病蟲害防治等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再次,種植工程要嚴格把關,植物準入、樹穴大小、種植土壤、排水透氣、面層覆蓋等都必須符合規范和設計要求,為樹木長期健壯生長奠定良好基礎。最后,加強樹木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保持樹木健康生長狀態,增強樹木抗逆能力,建立樹木安全管理工作機制,及時消除各種隱患。
園林樹木是園林綠地建設和發展的主角,其生長狀態直接影響綠地生態效益的發揮和城市景觀風貌的表現,更關乎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不僅需要整形修剪的技術突破,更需要把樹木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于城市園林綠地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政產學研用協同發力。在重視拓展綠地面積和增加樹木數量的同時,更要重視樹木質量和綠地效益的發展,在質的大幅度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給人們群眾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