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端文
(福建省連江縣林業局,福建 連江 350500)
連江縣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閩江口北岸,介于北緯26°07′~26°27′,東經119°17′~120°31′,全縣轄22個鄉鎮,270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近62萬人。
連江縣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東北部,東臨臺灣海峽,西與晉安區接壤,南與馬尾區相連,北與羅源縣交界。
連江縣地處海濱丘陵地帶,屬多山沿海丘陵縣,境內山地丘陵面積較大,平原谷地次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岸線長209.4 km,有82個島嶼。
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冬短夏長,終年暖熱濕潤。具有冬干春濕,夏澇秋旱,冬有霜雪的特點。年均氣溫在16.7~19.4 ℃之間。夏季的7月份在27~29 ℃之間;冬季的1月份在5.5~10 ℃之間。極端最高氣溫主要出現在7~8月,極端最低氣溫主要出現在1~2月,年平均降水量100~1740 mm。
全縣林業用地面積7.32萬hm2,占國土面積的66.5%,其中有林地面積6.01萬hm2,森林覆蓋率52.35%,主要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濕地松等針葉林。2010年后大量種植富含油脂的桉樹,活立木蓄積量301萬m3。林地植被茂盛,林地內每年都有大量的枯枝落葉等干物質形成,而沿海地區海風風力大,這些自然氣候條件,一旦引發森林火災,極易迅速蔓延并增加人工撲火難度。
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營造)是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護森林、降低森林火災危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至2019年底,全縣22個鄉鎮,報表統計現存有生物防火林帶 551.5 km,其中,沿海16個鄉鎮160 km,占29%;山區6個鄉鎮391.5 km,占71%,國有林場建設林帶124 km。按照《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總體規劃導則》(DB35/T 1573—2016)和《生物防火林帶作業設計技術規程》(DB35/T 1654—2017)規定,連江縣為Ⅲ級火險等級縣份,林火阻隔網長度密度應達12.65 m/hm2。經計算,目前連江縣林火阻隔網長度密度僅為9.17m/hm2,與要求尚存在差距。當前,縣、鄉各兩級對建設生物防火林帶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存在資金投入不足、林帶總量少、規劃欠合理、造林樹種單一、造林成活率、林帶保存率低等問題。
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營造)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程,因此林帶建設工作與縣鄉各級政府重視程度緊密相關。重撲救、輕預防觀念普遍存在,加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業經營主體多元化、林權結構分散化以及經營形式多樣化等新情況,導致一些領導對生物防火林帶的作用認識不足,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影響新建防火林帶的統一規劃和實施。
以福州地區為例,近年來省、市級下達每畝林帶建設的補助資金為1000元。由于近年來勞工等成本的增加,經測算,1畝林帶建設需要投入1500~2000元。當前連江縣防火林帶的建設資金大多來源于國家或者省級財政森林防火項目建設資金,縣鄉財政尚未將林帶建設納入林業工程建設項目,并配套足夠的防火林帶建設資金。特別是一些偏遠鄉鎮,經濟發展又相對落后,建設資金更是嚴重不足。
目前全縣主要樹種為杉木、馬尾松等針葉純林,2010年前后,實施集體林權改革,林農又種植大量含高油脂、易燃的桉樹,營造初期沒有規劃配套營造足夠的生物方法林帶,一旦發生森林火災,就難以控制和撲滅。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縣現有生物防火林帶551.5 km,林火阻隔網長度密度僅為9.17 m/hm2,與要求的12.65 m/hm2尚有差距。很多林帶寬度和連續1 km長度要求都不達標。長期以來均未編制生物防火林帶建設規劃,林帶布局不盡合理,全縣林帶呈分散狀態,難以形成防火網絡,林帶防火功效未能充分發揮。現有大多數林帶都建在主山脊及村級行政區界上,而路邊沿線、田邊、林緣邊等地段,林帶建設反而薄弱。從近年來森林公安破獲的森林火災起火點分析,90%的起火點在人員活動頻繁的田邊、路邊地段。
連江縣一直以來以木荷為防火林帶當家樹種,有少量油茶。生物防火林帶營造大多位于山脊,土壤瘠薄,立地條件差,林木生長緩慢。且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大多數林帶僅于造林當年進行一次除草撫育,此后任其自生自長,因此林帶內雜草叢生,嚴重影響林木生長,導致林木未能郁閉成帶,甚至報廢,失去防火功效。
一是提高對生物防火林帶重要性的認識,力爭贏得領導的重視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二是明確生物防火林帶的法律地位,根據生物防火林帶主要功能和作用,參照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農田牧場防護林等,建議要將生物防火林帶納入防護林范疇,作為生態公益林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保護管理,享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彌補生物防火林帶建設資金缺口,調動林農營造生物防火林帶的積極性。
除了省、市專項補助資金外,縣、鄉政府應將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積極配足建設資金。同時把營造防火林帶同增收致富結合起來,加大對森林、林木、林地經營者的宣傳,以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讓更多的經濟成份參與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按照“誰受益,誰營造”的原則,推動防火林帶的營造。例如,在交通便利具有商業價值的林地,為企業留出廣告牌位空間,并讓企業營造一定數量的生物防火林帶。
要嚴格按照《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總體規劃導則》(DB35/T 1573—2016)具體要求,編制全縣生物防火林帶工程建設規劃,逐步推進林帶建設。將規劃納入縣鄉各個時期的國民經濟“五年計劃”中分步實施。首先對全縣林帶建設情況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底調查,登記造冊。遵循“因險設防、突擊重點、統籌規劃、分批建設”的建設原則進行規劃設計,同時結合營林工程建設,做到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林帶設置宜與行政區域界線、山林權屬界線基本一致,林帶相互聯結,構成封閉式林火阻隔網絡。規劃中以鐵路和公路兩側、江河兩岸、重點水土流失 區、生態公益林區、城區周邊一重山、針葉林集中區為重點區位;以陵園(公墓)、寺廟周圍一重山,山腳田邊及其它人員活動頻繁、森林火災多發易發地段、電力高壓線走廊為重點部位;以林區內的重要軍事、通訊、電力、易燃易爆物品倉庫等建筑的周邊為重點保護目標;以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國有林場的外圍分界線為重點單位;以易發、高發森林火災的鄉鎮為重點鄉鎮。林帶設計長度應連續長度1 km以上,林帶阻隔寬度應符合表1的規定。

表1 林火阻隔系統寬度
對擬新建林帶的地點、四至、長度、面積、林分主要因子、林木采伐蓄積量、立地條件、林帶布設位置等進行調查,新建生物防火林帶采用人工植苗造林方式。采取多樣化樹種選擇,宜林則林、宜果則果。以木荷、火力楠、油茶、相思樹、楊梅為主,選用I 級當年生壯苗,造林密度為:木荷2500~3000株/hm2、火力楠2500~3000株/hm2、油茶1500~1800株/hm2、相思樹3300~3600株/hm2、楊梅900~1200株/hm2。林地清理時保留原有植被中具有防火能力的闊葉樹及其幼樹、幼苗,伐除杉木、馬尾松等針葉樹種,全面劈除 林帶內芒萁、五節芒等雜草。采用塊狀整地或帶狀整地。大田苗植穴規格60 cm×40 cm×40 cm,容器苗植穴規格50 cm×40 cm×30 cm。下基肥,回表土。機械作業要求在坡度≤25°時進行。栽植時要求深栽、舒根、栽直、踩緊、培土成饅頭型。按照“三分種七分管”的原則,加大管護力度。造林后一般連續撫育3~5年,至少3年5次,造林當年1次,第2年后每年2次,宜在4月至6月、8月至 10月進行。造林成活率低于85%時,應進行補植。連續補植3年,保存率達到95%以上。郁閉后進入林帶的管護階段,防止人畜破壞,定時清理林帶內枯枝落葉,及時防治病蟲害,確保防火林帶的正常生長。
連江縣早期建設的生物防火林帶由于資金不足,建設標準隨意性大,林帶寬度、長度大都不達標,造林后未適時進行林帶撫育與補植,因此防火目的樹種保存不足,導致林帶殘缺,林帶內非目的樹種和雜灌擠占林帶空間,故遇林火容易越線跑火,使林帶失去阻隔林火作用。應及時對上述疏殘林帶進行修補改造,全面清除林帶內容易過火的非目的樹種和雜草灌木,然后進行補植,有條件的可用帶土球大苗補植造林,并將林帶寬度擴展到規定寬度,使現有疏殘林帶得以恢復,有效發揮防火作用。此外,為提高幼苗成活率,加強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的樹種選育也尤為重要。為保證生物防火林帶建設質量,種苗部門要積極配合生物防火林帶建設苗木的需要,加強防火樹種的選優、繁育以及防火樹種優化配置和提高抗火性能研究,建立優良樹種、優良品種的生物防火林帶種源基地和苗木培育基地,培育防火功能強、經濟效益好的生物防火林帶優質樹種。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對營造生物防火林帶重要性的認識,將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納入縣、鄉政府財政預算,大力支持林帶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多樹種配置,加強管護,確保營造一片、成林一片、見效一片、保護一片,讓生物防火林帶在森林火災中發揮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