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財根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文化旅游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8)
在國家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生態教育成為推進生態文明進程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民眾生態素養與提高國家生態文明水平的必要路徑。當前,國家戰略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穩步推進,生態教育也必須把學者探討的必然性[1]從理論走向更廣泛且深入的現實運行。生態教育需要全民教育,城市自然公園自然資源豐厚,擁有良好的地理區位優勢容易吸引廣大城市居民前往休閑游憩,是大眾旅游的常去之地。城市自然公園擁有公共綠地,公園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所蘊含的生態知識、生態倫理、生態平衡等生態信息是全民生態教育的理想素材。如今國民生態文明水平有待提高,探討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如何運行已是現實之需,生態教育運行體系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發揮自然公園的生態教育價值,提高民眾生態素養。
生態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教育體系,涉及自然、法律、經濟、社會、管理等相關方面,生態教育的目標能否實現重點在于生態教育能否得到有效實施,不同領域不同條件下生態教育的運行效果存在較大差距。城市是現代文明的重要體現,城市生態教育效果如何直接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態素養以及城市的生態文明水平,甚至影響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城市自然公園擁有豐厚的自然資源與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具備生態教育的良好條件,是城市生態教育的重要領地,城市自然公園推進生態教育需依據公園資源特性與生態教育現狀構建一個行之有效的運行體系。
當前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的動力不足,無論是形式廣度還是內容深度方面都遠未達到自然公園應達到的理想狀態,因而城市自然公園的生態教育運行體系要素需包含驅動機制。城市自然公園是戶外自然教育的理想場所,生態教育的目的是把生態與環境常識如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生態危機等基本信息詮釋給民眾,讓民眾在了解自然生態的過程中形成生態環保意識并自覺地培育良好地生態文明行為。因而城市自然公園地生態教育體系需包含生態解說要素,重點在于詮釋公園動植物資源及其相關生態環境信息,從而達到生態教育效果。但生態教育到底效果如何不應簡單地估計結果,而需要一個科學的系統評價過程,因而運行體系中還需質量評價要素。現今生態教育缺乏掌握生態學、教育學、旅游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及其專業的生態教育員工隊伍,具備生態教育相關專業素養的綜合從業人員能夠提高生態教育的可信度及教育效果,因而人才保障理應成為生態教育運行體系的構成要素,以確保生態解說與質量評價更加專業科學。驅動機制、生態解說、質量評價與人才保障等要素共同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生態文明水平,四要素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運行體系(圖1)。

圖1 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體系
生態教育能夠得以真正實施運行的關鍵在于各個方面能夠對生態教育的重要性與系統性有正確的認知。在當前生態環保還存在不少問題的經濟發展背景下,政府方面尤其是生態保護部門、各個與生態教育有關的企事業單位、旅游者以及普通民眾等都應認識保護環境的嚴重性并能夠自覺地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國生態教育存在的較多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與相關法律法規缺失有關,生態教育僅靠各單位與民眾的自覺難以達到教育目的[2]。由于生態教育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乏,導致生態教育運行操作“彈性”較大,對生態教育的開展實施與生態文明提高不利。在我國尚未建立相對完整的生態教育體系[3]的現實當下,需要結合國情建立較為系統的生態教育法律法規,既能提高民眾環境保護意識,又能保障生態教育得以具體落實運行[4]。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涉及到行政主管部門、社區管理方、公園經營管理單位、旅游者、城市居民等相關群體與個人,在旅游經濟占主導的當前現實條件下,構建強制性的系統性法律法規有利于驅動公園的生態教育實施運行。
盡管建立了相關的生態教育法律法規,當相關單位與個人明顯違背法律規定時能依據法律條文進行相關處罰,但生態教育重在教育各個群體自覺維護生態環境,預防教育對象破壞生態環境違背法律條文,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相關單位與個人的生態自律行為。因而,城市自然公園自身推動生態教育的管理制度非常重要,管理制度不僅是相關法律法規約束力的重要體現,也是驅動公園開展生態教育的現實引擎。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認為公園的教育需要進行嚴格的規劃[5]。中國城市自然公園可借鑒吸收美國“大黃石生態系統(Greater Yellowstone Ecosystem)”[6]管理框架,構建相關制度明確公園各部門職員的生態教育責任,規定經營與管理各部門及其相關員工有關生態教育的任務要求與處罰措施,把生態教育任務融入到公園的全面質量管理。并激勵公園管理方自身做好生態教育的示范工作,通過制度激勵公園服務與管理人員參與到具體的生態教育實踐工作中。
旅游解說是景區經營管理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吸引旅游者參觀游覽的主要措施。景區為何解說如何解說取決于景區的資源與使命。城市自然公園屬于自然資源占主體的城市綜合公園,集滿足民眾休閑游憩、科普與生態保護功能于一體。因而,城市自然公園的旅游解說不應是簡單的招攬旅游者,而需依據自然生態資源占主導的自然公園特性,重點進行生態解說,傳播公園的自然生態信息,吸引民眾觀覽游憩,引導旅游者激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意識,培育旅游者的生態文明行為。生態解說是生態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城市自然公園實施生態解說旨在發揮解說教育的重要價值,協助旅游者對自然公園資源更深刻理解,倡導旅游者及其他民眾保護公園生態環境。公園的管理者與普通職員都應重視生態解說在城市自然公園的重要地位,生態解說不僅是履行自然公園的生態保護責任,也是完成社會服務價值的重要管理方式,同時也是發揮自然生態資源市場優勢的重要體現,既能提高公園的市場形象,反過來也能促使公園完善自然景觀設計與建設,通過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參觀游覽從而提高公園的綜合經濟效益。
生態解說是具有特定功能和構成的系統工程,具有自身的解說使命與內容。城市自然公園實施生態解說能讓外地旅游者更加了解該城市,促使外地旅游者與本城市居民的相互理解,促進旅游者與城市居民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增加城市自身的親和力與吸引力。城市自然公園實施生態教育的最重要途徑就是生態解說,把公園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及相關科普知識傳播出去也是生態解說最主要的使命與解說內容,也是外地旅游者與城市居民最能直接體驗到的公園生態教育內容。城市自然公園生態解說的內容要完成“提高城市生態文明”解說使命,解說重點在于使旅游者能充分理解公園的生態價值,因而解說應避免簡單的“嚴禁踩踏花草、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等宣傳標語,需構建公園自然環境解說、自然資源解說、自然生態系統解說以及人與自然共生系統解說等內容體系,重點詮釋公園的樹木、花草、灌木、藤類、蕨類等植物資源生態價值,以及詮釋相關植物群落、濕地、湖泊、河段溪流等自然生態系統,闡述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通過傳播公園各類自然資源生態信息促進旅游者與城市居民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并提高生態文明行為。
依據解說內容采取多樣的解說方式:一方面,能夠更好地詮釋相關旅游資源,增強生態解說的信息傳播,幫助旅游者更好地理解公園生態信息價值;另一方面,豐富多彩的解說方式本身亦可成為旅游吸引物,增強公園景觀的吸引力,提高旅游者駐足觀看頻率,增加解說的擴散效應。城市自然公園作為城市相對稀缺的公共綠地,生態解說方式應與自然公園的“野性”相吻合,突出“原生態”,古樹名木、草本植物、昆蟲、鳥類、兩棲類動物等可使用照片配以文字介紹,動物還可以雕塑形式展現野外生活場景,解說材料如解說牌、宣傳冊、圖片等在外觀設計與款式等方面都應體現自然特色,休閑座椅、解說亭廊、公園大門等設備設施都可充當解說角色,凝聚旅游者對公園自然生態的關注。解說的傳播途徑可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借助公園官網、微博、二維碼、微信、QQ等網絡方式傳播公園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圖片、視頻、科普文章等,拓展解說的受眾范圍,讓更多的民眾體驗公園的自然生態進而培養生態保護意識。
質量評價既是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的約束要素,又是指引要素,一方面,能夠約束城市自然公園在實施生態教育工作中避免形式主義,開展實實在在的教育工作,避免公園自身在旅游經營管理過程中對生態造成破壞從而影響生態教育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可以給予城市自然公園指引應在哪些方面進行生態教育以及如何進行生態教育,促進公園生態教育沿著生態正義的方向可持續發展。因而城市自然公園的生態教育質量評價的內容應滲透生態教育的全方位,也就是需對生態教育進行全面質量管理,評價內容應包含生態教育過程與生態教育效果兩個范圍領域,生態教育過程評價主要應評價公園生態解說、旅游生態補償策略、生態教育項目以及環保實踐活動等方面內容,重點體現是否解說了公園的自然資源與自然生態系統信息、是否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旅游生態補償策略能否體現生態教育目標導向、生態教育項目能否以提升旅游者生態素養為主線、以及環保實踐活動是否有具體的教育宣傳內容等。生態教育效果評價主要應關注廣大民眾生態環保知識、生態環保意識、綠色生活習慣以及城市生態文明形象的改善等。
生態教育的評價方法應多元化,能體現客觀實際的原則與評價的科學性,真實反映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的實施情況與教育效果,能激發各利益相關者更加積極地參與生態教育工作。考慮到城市自然公園的公共綠地特性與生態環保的社會服務屬性,評價主體主要應由相關專家學者、環保志愿者、旅游者、城市居民等構成,各評價主體可通過不同的視角衡量生態教育的開展情況。評價標準需考慮到公園的自然資源情況與當地民眾的生態素養現實,以有利于提升民眾生態素養為目標,同時把評價標準公開。可采用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方法,體現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相結合。并形成良好的評價反饋機制,不斷完善的評價方法推進生態教育的實施運行。
人才保障是生態教育的引擎,也是生態教育的終結者。在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體系中,結構合理與數量充足的人才隊伍是生態解說與質量評價兩要素得以順利科學實施的最基本保障,當期生態教育存在不少問題,構建有利于生態教育正常有序運行的人才隊伍顯得尤為迫切。生態教育是一種全民性與全過程的教育類型,人才隊伍也應貫穿生態教育的全方位,人才隊伍的質量實際上直接影響城市自然公園的生態教育的實施情況與教育效果,因而城市自然公園的生態教育人才隊伍應該做到結構最優化,造就具有廣博生態知識的公園領導隊伍和施教隊伍,從人才類別來看,既需要掌握豐富自然生態知識又懂教育規律的專家學者,又需要熱情參與公園生態教育工作的自愿者,也需要懂法律與策劃的生態教育項目管理人員,同時還需要確保生態教育順利實施的設備維修與自然景觀園藝技術工人等。從人才的來源來看,既要有城市自然公園的人員,也要有學校的生態學方面教師,還要有環保教育方面的行政管理人員等。
生態教育通過向廣大民眾傳達自然生態知識信息,培養民眾的生態環保意識進而培養民眾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所以,作為從事生態教育的工作人員首先應掌握豐富的自然生態知識,具有生態正義與生態責任感,并且具備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規范。城市自然公園需依據公園自然生態資源的類別與特色以及民眾對公園生態教育的反饋意見等有針對性地進行生態教育地人才隊伍培訓。需要制定生態教育人才培訓計劃體系,確定培訓人員數量與結構、培訓目標以及培訓考核等事項,依據培訓計劃分批次有步驟進行員工隊伍建設,對不同崗位地員工應根據崗位需求制定生態學、教育學、旅游學、管理學等有關培訓內容。公園生態教育各部門主管應首先學習掌握公園自然資源相關生態知識與有關法律法規及公園管理制度,以便領導在員工前面作表率,引領員工積極參與公園相關生態信息的學習。重視對生態解說講解員工進行公園資源生態知識的培訓,確保生態講解能準確傳達公園的生態信息。公園一般服務管理人員應進行相關生態意識的培訓,通過員工生態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員工對廣大民眾形成生態行為示范,此外城市自然公園的員工培訓需得到高校生態學方面的專家學者指導,以提高培訓的質量與科學性,進而提高公園生態教育的可信度,推動公園生態教育更好地有序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