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鄭素梅 李世丹 張 燕
(諸城市婦幼保健院,山東濰坊 262200)
足月胎膜早破是產科臨床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是指37 周后臨產前發生的胎膜破裂,發生率約10%。臨產前的胎膜早破孕婦,其破膜后分娩時機的選擇與分娩結局存在密切聯系[1-2]。足月胎膜早破對孕婦有許多不良影響,諸如并發絨毛膜羊膜炎、產后出血、剖宮產率等均較未胎膜早破者明顯增高。目前,臨床上對于足月胎膜早破者多于破膜后2 ~12 h 引產,而在這一時間段內對于超早期干預(2 ~6 h)與中期干預(6 ~12 h)尚未有研究。本研究分析足月胎膜早破早期干預對妊娠結局的影響,結果如下。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諸城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324 例足月胎膜早破孕婦,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 組。A 組為破膜后2 ~6 h 引產,B 組為破膜后6 ~12 h 引產。所有孕婦均為初產婦、單胎頭位、無明顯頭盆不稱、無剖宮產史、無其他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無陰道分娩禁忌以及入院時胎心監護正常、無羊水糞染。A組189 例,年齡23 ~32 歲,平均年齡(27.95±3.50)歲;孕周37 ~40 周,平均孕周(39.09±0.79)周;宮頸評分3 ~7 分,平均宮頸評分(4.96±1.09)分。B 組135 例,年齡22 ~33 歲,平均年齡(27.93±4.00)歲;孕周37 ~40 周,平均孕周(39.21±0.88) 周;宮頸評分3 ~6 分,平均宮頸評分(4.90±1.10)分。兩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孕婦均符合胎膜早破的診斷標準[3],臨產前胎膜自發破裂,孕周≥37 周,無內外科并發癥及產科并發癥。
排除標準:經產婦,有明顯頭盆不稱,有嚴重的妊娠合并癥或并發癥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的孕婦。
所有孕婦入院后接受常規產科檢查,胎心監護,測量體溫、脈搏、血壓等,密切觀察孕婦有無子宮體壓痛、胎心率變化及陰道分泌物有無異味等一系列臨床癥狀。
A 組孕婦破膜后2 ~6 h 給予縮宮素(成都市海通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1982,規格:1 mL∶5 U) 2.5 U加入乳酸鈉林格氏液(山東齊都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278,規格:500 mL)500 mL,由靜脈輸液泵滴注,起始濃度為0.5%,8 滴/min,同時給予頭孢派酮舒巴坦鈉(深圳立健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4880,規格:1.0 g)2.0 g 加入10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滴注預防感染。B組孕婦破膜后6 ~12 h 給予縮宮素2.5 U 加入乳酸鈉林格氏液500 mL,由靜脈輸液泵滴注,起始濃度為0.5%,8 滴/min,同時給予頭孢派酮舒巴坦鈉2.0 g 加入10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滴注預防感染。所有引產孕婦引產過程中,最大滴速不得超過40 滴/min,直至出現有效宮縮(宮壓50 ~60 mm Hg,宮縮3 次/min,宮縮持續時間30 s),當日引產未成功次日調整縮宮素濃度5 U 加入乳酸鈉林格氏液靜滴,同樣以8 滴/min 開始,引產12 ~18 h,若仍處于潛伏期視為引產失敗。
觀察分析兩組孕婦分娩結局及新生兒情況,包括剖宮產率、產后出血率、陰道助產率及新生兒并發癥及轉兒科率等情況。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 組剖宮產率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產婦陰道助產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A 組產后出血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及產后出血情況比較[例(%)]
A 組絨毛膜羊膜炎發生率、產褥感染發生率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引產失敗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A 組胎兒窘迫發生率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A 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轉兒科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2 兩組產婦并發癥比較[例(%)]

表3 兩組新生兒并發癥比較[例(%)]
足月胎膜早破是指臨產前孕婦羊膜囊破裂而引起羊水流出,可由胎膜的正常生理薄弱以及子宮收縮產生的剪切力綜合導致[4],是產科常見并發癥。臨床上胎膜早破與難產常互為因果關系,破膜后,羊水減少,宮壁緊裹胎體,因宮壁各個部位受壓不均,臨產后易出現宮縮不協調,潛伏期延長,或阻礙胎頭正常回轉,造成胎頭位置異常,胎頭下降延緩,導致產程延長,剖宮產率增加。胎膜破裂,使宮腔與陰道直接相通,易導致宮內感染,劉春蘭[5]采用經腹羊水穿刺,進行革蘭染色及細菌培養發現,破膜24 小時以上陽性率達74%,胎膜早破并發感染,絨毛膜炎、產褥感染率明顯增加。一般情況下,足月胎膜早破的孕婦破膜后宮縮誘發階段通常為12 ~24 h,且胎膜早破與胎膜受損、感染及發育不良密切相關,有部分學者認為[6]越早終止妊娠越可改善母兒結局,但目前對引產時限的看法尚無定論,這與不同醫院醫師的臨床經驗、用藥習慣及地區經濟水平等存在顯著關系。有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7],在發生胎膜早破后的12 h 內給予縮宮素引產,不會影響患者的分娩結局,可以提高引產效果,不會影響孕婦和胎兒的生命安全。確定引產時限,對引產失敗進行詳細定義,有助于胎膜早破臨床路徑在產科的開展,有效控制醫療費用,而不是盲目強調陰道分娩率。既往研究表明,破膜時間超過24 h 會增加母嬰并發癥,宜在2 ~12 h 內引產,但具體的引產時限有爭議,越早干預是否有利于降低圍產期母兒并發癥,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本研究通過對足月胎膜早破后2 ~6 h 及6 ~12 h引產結局的分析,發現A 組剖宮產率高于B 組,早期干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程進展,增加了剖宮產率。胎膜早破使難產率及手術助娩發生率增加,胎膜早破時間越長,羊水流出越多,羊水量減少,容易發生不協調宮縮,阻礙胎先露下降及旋轉,不能完成分娩機制,臍帶受宮壁及宮體雙方擠壓可致臍帶血流循環障礙,胎兒缺氧而致宮內窘迫,且破膜時間越長孕婦和家屬越緊張,孕婦恐懼及精神緊張使大腦皮質功能紊亂,導致宮縮乏力而出現難產,但早期干預并未增加陰道助產率。A 組產后出血率低于B 組,引產時限越長進而導致產程延長,宮縮乏力引起的產后出血風險明顯增加。新生兒窒息和產褥感染是兩種常見母嬰并發癥,臨床研究證實[8]產褥感染與胎膜早破密切相關,破膜后2 ~6 h 引產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破膜后6 ~12 h 引產者,但增加了胎兒窘迫發生率,這與某些孕婦對縮宮素極度敏感出現宮縮過頻、過強,以及胎盤、臍帶因素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早期干預降低了產婦產時及產褥感染風險,新生兒并發癥率相應降低,母兒圍產結局良好。
綜上所述,足月胎膜早破越早干預母兒圍產期病率越低,尤其是選擇2 ~6 h 引產降低了母兒并發癥的發生,但是增加了醫源性剖宮產率。所以,對于足月胎膜早破者應在權衡利弊的基礎上與孕婦及家屬充分溝通,早期干預以降低母兒并發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