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支持,深挖潛力,擴大好學區才是硬道理
編前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二條規定: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政策解讀中的 “就近”,是相對就近。由于存在中、小學學校布局及學校招收學生人數不同等因素;“就近”并不是絕對指地理位置的遠近,不是指哪個學生的住址離哪所學校近就叫“就近入學”;也不是指哪所小學離哪所中學近就是“就近入學”。 義務教育學校堅持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要求按照“學校劃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學”的總體目標招生。因此,國家支持,深挖潛力,擴大好學區才是硬道理。
就近,是相對而不是絕對
近年來,配合學區擴大,實行多校劃片,有些地方出現許多這樣的情況:S校和B校距離5千米,分別住在兩校附近的兩名小學生甲和乙,到距離自己更遠的B校和S校上學。這顯然不符合教育規律。有人指出此舉是為了更好解決上學難問題。然而有證據表明,學區擴大不但沒有真正解決上學難,還制造了更多社會問題,甚至把教育本身的秩序搞亂了。多校劃片推行僅僅兩三年,廣州等地已經有學校取消了多校劃片,回歸到最早的向全區所有學生派位。入學改革一個輪回,10年不到,一切似乎輪回到了起點。
2020年5月2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媒體提出的北京個別學區房漲價問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局長田祖蔭表示,就近入學的政策從未改變,教育部始終會強力度地推進。
但在具體運行中,“就近”這個詞被重新定義了。
2020年6月8日,鄭州市教育局發布義務教育入學政策:2020年,鄭州市區所有公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全部免試入學,公辦初中仍然堅持免試“相對就近”分配入學原則,計劃招收1225個班。
“政府鼓勵就近入學,那么在劃分學區時,為什么不把我們劃到距離最近的學校?”一些家長提出這樣的問題。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副教授劉璞解釋稱:“就近入學”并不是直觀意義上的到離家最近的學校上學。因為現階段我國基礎教育資源不均衡,一些地方人口分布和學校布局不均,街區形狀也不規則;所以,“就近入學”并不意味著按直線距離最近入學。
劉璞說,近年來,由于基礎教育資源不均衡,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矛盾突出。為了改變現狀,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先后出臺了多項措施,旨在解決義務教育入學突出問題。
2020年4月8日,《陜西省教育廳關于做好陜西省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入學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義務教育學校堅持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要求按照“學校劃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學”的總體目標進行招生。“政府劃分學區不是以‘直線距離或者以學校為圓心畫圓劃分,而是以就近入學為原則,綜合考慮學校分布、學校規模、交通狀況、適齡兒童少年的數量和分布狀況等多方因素,是相對就近,并非地理位置上絕對就近。”劉璞說。
“就近入學”的“就近”是不是就指離家近?按照專家說法,對于“有實力”和“沒實力”的小區學生來說,同樣會按照相對就近的原則安排。當好學校距離“沒實力”的小區較近,而距離“有實力”的小區較遠的時候,就更加相對一些。這種程序上的公平造成的結果不公平,顯然是不能接受的。教育部門應根據適齡學生人數、學校分布、所在社區、學校規模、交通狀況等因素,按照確保公平和就近入學原則依街道、路段、門牌號、村組等確定劃片范圍。
穩妥推進多校劃片
早在1986年,國家在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九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適當設置小學、初級中等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第二十六條規定:“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的設置,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縣級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小學的設置應當有利于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這些是對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政策在法律上的明確規定。這些規定,明確了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的權利,明確了地方各級政府保障其在戶籍所在地就近入學權利的義務和責任。
近年來,房價問題裹挾教育,京滬等地學區房價格高,引發不滿輿論。這個鍋最后落到了入學政策的身上。為了不背這口鍋,教育部連續多年強調:“各地要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均衡、群眾擇校沖動強烈、學區房問題突出的地方,穩妥推進多校劃片。”
如今,在北京,一套學區房,對口的學校從鎖定單校,變成了未知多校。法律明確規定的就近入學變成了“結果隨機”。有專家指出,這不是公平的。
北京市西城區是“城六區”最后一個施行多校劃片。西城區好學校眾多,即使“多校劃片”,孩子進“牛校”的概率還是很大。而其他地區的多校劃片,碰運氣的成分就更大了。
在北京市海淀區,中小學教育水平差距大,區內社會分層差距更大。最后落實多校劃片的西城區同樣存在這種現象。最后均衡的結果就是:這兩個區實行多校劃片和單校鎖定同時進行的政策,符合單校鎖定政策的學生,提前到區教育局網站登記,即可不參加多校劃片派位。
海淀區獨有的入學方式,是認房加派位;其他區沒有此入學途徑。符合海淀區初中入學條件的小學畢業生(除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畢業生直升本校初中外),依據區教委劃定的登記入學區域,按照原則填報志愿。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人數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西城區小升初獨有的入學途徑是,先申請后派位。符合西城區入學條件的小學應屆畢業生,可在學區內自愿選擇一所具有登記入學招生計劃的初中校申請登記入學。申請人數低于學校招生計劃的,直接登記入學。申請人數超過學校招生計劃的,通過電腦隨機派位錄取。錄取結果在招生學校公示。
多手段應對“劃片”
顯然,多校劃片的目的是解決與教育無關的社會問題——學區房;付出的代價是執行《義務教育法》規定的就近入學打折扣。上海出臺的“公民同搖”則成了把教育事務和社會問題的“一鍋端”:民辦學校和公立學校一起搖號,消息一出,上海學區房應聲漲價。
和北京不一樣,蘇浙滬的民辦學校一貫比學區房更火。民辦“牛校”的秘訣,就是“挑生源”。精挑細選孩子和家長,再加上高薪教師,這種肥沃的土地上,沒有貧瘠的苗苗。如今改成搖號,不看天賦不拼爹,全憑運氣入學。
要想充分理解這件事,需要回顧一下最早被社會詬病的入學政策——擇校費。為了治理擇校費,就有了搖號入學。就近入學是為了解決入學帶來的上學不方便的問題。可以說到此為止,入學政策的改進,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是公平有效的。學區房價格上漲,是社會與市場上對于教育政策的反應,不能說明教育政策本身錯了。而近年來為了壓低學區房房價而進行的多校劃片,把入學政策退回到了相對就近,搖號入學則進一步后退到了“不就近”。
北京“多校劃片”和上海的“民辦搖號”,一時引起輿論的認同,卻讓家長們直呼教育不公平。試想,當一個孩子不能上小區對門的學校,卻要去幾千米外上學,這無論如何不能算是符合教育規律。
與京滬相比,廣州市的做法是:學區房主要是針對好學校的學區,廣州選取個別好學校,既采取全區派位應對學生家長,也保留了地段劃片生,行教育公平之實。2019年5月,天河區教育局公布《2019年天河區公辦外國語學校招生細則》,2020年天河外國語學校取消了“多校劃片”,共有195個名額面向全區招生;華穎外國語學校共招收180人,一半為地段生,另一半面向全區電腦派位。
天河外國語學校和華穎外國語學校是天河區現有的兩所公辦外國語學校,招收在天河區小學的穗籍小學六年級學生(含符合條件的廣州市政策性照顧學生)和成功辦理返區生手續(天河區戶籍)小學六年級學生。根據細則,華穎外國語學校招收地段生人數不少于當年招生計劃的50%,剩余計劃面向全區招生。天河外國語學校則面向全區招生。
擴大學區,好學校覆蓋更廣
央視評論員、經濟學家馬光遠談到學區房時認為,學區房是最后的教育公平。他表示:所有的公平都是相對的,自古至今、國內國外都沒有絕對公平的事情,就像臨沂不能和上海比拼教育資源,山東學生基本上高考狀元才能進清華、北大。但是相對公平還是能做到的,在同一個區域內的資源是相同的,人人獲得機會都是均等的,能取得什么樣的結果完全取決于個人的努力。學區房就是提供一個公平的機會,大家在學習上不用拼爹,只要是同一個學區,就可以上同樣的學校,不用再花錢找關系。如果取消了學區房,那時候不但要拼房子,更重要的是拼關系、拼爹,這是大部分家長都不愿意看到的。
對此,馬光遠認為,學區房雖然推高了房價,但也帶來了教育相對公平。
但對于教育而言,這種公平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公平。在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環境中,就近入學原則可能會造成教育不平衡現象。教育改革,應逐步提升所有學區的教學水平,在不損害好學校利益的前提下,迅速實現更高水平的教育均衡。
家長節衣縮食買學區房,讓孩子能夠順利地進入重點學校學習,這是教育機會的公平和教育結果的不公平。現在北京的多校劃片和上海的全區派位,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從京、滬、浙、魯、粵、津等發達地區看,各城市各地區的教育資源也是不均衡的。家長為了能夠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些家長甚至從孩子還沒出生就開始計劃買學區房。因為孩子入學是采取的就近原則,在重點學校附近小區的孩子可以直接被劃分到這些重點學校。
最近,北京教育部門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名校共享擴大學區概念。為了緩解劃片矛盾,一方面合理劃分片區,更重要的是讓名校和以前不太有名的學校打通,資源共享,把片區擴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有知名學校在遠郊區縣等地區建立分校,但仍然存在“分校僅是掛牌,優質師資并未均衡分配”的問題。新的解決方案是,名校和分校“手拉手”,師資和生源進行實際互換與融合。
在山東濟南,多年來采取的方法是:熱點學校學區擴大不縮小。通過逐漸擴大好學校的學區,最終讓好學校覆蓋所有學區。現在的山東省,是教育部推廣的改革先進省份,是全國所有省市中教育均衡做得最好的。
先行先試:解決學位不足
早在2007年,針對北京市中小學規模過大,教育部曾專門要求予以改正,并限時3年整改完畢。可以說,超大規模學校一直是教育部門竭力防止的現象;那么,擴大中小學教育規模,可以是擴大中小學的辦學規模,也可以是增加中小學學校數量。
隨著國家放開“除個別城市外”所有城市的戶籍管制,各城市人口數量上升,教育部門普遍面臨中小學學位嚴重不足的壓力。擴大學校學位數和新建更多學校,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兩條主線。一些地方,由于人口密集,很難以新建學校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擴建現有學校就成為首選。深圳已經連續多年進行擴建學校工程,解決學位不足。對此,國家已明確表示支持深圳、青島先行先試,為類似現象探索解決之道。
深圳:解決學位應急之策
2019年8月正式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提出支持深圳在教育體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高標準辦好學前教育,擴大中小學教育規模,高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2019年9月,在全國第35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深圳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教育大會,發布《關于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這是對未來一段時間深圳教育發展的重要謀劃和部署,對解決深圳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高本區教育質量,打造與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現代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深圳基礎教育規模居一線城市前列。2019年是深圳建市40周年。40年來,深圳從一個漁村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都市,深圳教育也實現了歷史性飛躍。深圳建市時,全市僅有小學226所,學生4.5萬人,教職工1812人;普通中學共24所,學生1.3萬人,教職工877人。到了2019年6月,深圳全市已有各級各類學校(含幼兒園)2551所,在校生220.92萬人,教職工20.72萬人。目前,深圳基礎教育規模已達210萬人。其中65%為非戶籍生,在校生增長比例、非戶籍生比例均為全國最高。有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共有47所學校面臨新改擴建。
福田區:3所新改擴建學校;
南山區:4所新改擴建學校,其中新建、改擴建學校各2所、4所,另外,7個校園改擴建項目已開工;
寶安區:4所新校即將啟用;
龍華區:新開辦9所公辦學校;
羅湖區:2所學校改擴建;
龍崗區:6所新改擴建學校,新建和改擴建各3所;
光明區:新改擴建5所學校,新建4所,改擴建1所;
坪山區:6所新改擴建學校,其中改擴建2所,新建4所。
鹽田區:1所新建學校;
大鵬新區: 7所學校新改擴建。
深圳作為“先行示范區”,必須先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在干中摸索。就當下深圳學位的供需壓力來說,要想又快又好解決問題,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改革創新。深圳建市初期,遍布各區的多是小規模的村辦學校,有的學校就幾十名學生。這些年來,深圳中小學在校生大規模增加,2018年已達到普通中小學734所,在校學生147.6萬人,其辦學規模與質量已成為國家標準的中心校級別。
面對發展,深圳應對當前的學位壓力,擴大中小學教育規模,已經很難靠現有學校“挖潛”,改擴建幾乎已到極致。此時國家支持深圳擴大中小學教育規模,而深圳勢必用足這一政策,把所有能擴建的中小學加以改擴建,接下來學位的主要來源將是新校建設。
青島:啟動擴新建工程
另一座被國家準許先行先試的沿海城市是青島市,青島市發布《2020年全市教育工作要點》,提出“新建改擴建80所中小學幼兒園、繼續擴大普高學位供給”,明確表示中小學新建和擴建同時并舉,擴大基礎教育資源供給,啟動80所中小學、幼兒園新建、改擴建,力爭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0%,繼續擴大普通高中學位供給。
青島市教育局副局長姜元韶表示,青島市近年來大力實施中小學的改擴建工程,結合解決中小學大班額的問題,市區相關的部門統籌規劃,創新舉措,從2015年到2018年,4年期間共建設了228所中小學,增加了學位20萬個。
2019年實施的新建、改擴建的中小學有87所,這些學校建成以后將增加7.5萬個學位,可以大大緩解現在學位緊張的問題,為市民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這87所學校中,有31所是新建的學校,市南2所,市北2所,李滄7所,嶗山3所。還有56所是改擴建的學校,市南3所,市北5所,李滄1所,嶗山2所。
“這些學校建成以后,可以大大緩解一部分區域,甚至老城區的學位緊張問題,為學生和學校未來發展提供空間。”姜元韶說。對于現有招生規模尚未達到國家規定班額的普通學校,通過班額調整擴大學位供給能力。例如,5所外遷高中,每班由現在的40人增加到50人,合計可增加約720個學位。老城區多數學校存在規劃設計不合理,用地面積不滿足,建筑面積不達標的現象;因此,各學校在改擴建時,采用重新布局、“上天入地”、中間綜合的辦法實施改擴建;同時,鼓勵民辦高中建設擴招,擴大綜合高中辦學規模。
(封面及內文照片由深圳羅湖教科院附屬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