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敏

新課標指出:“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養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的改革”。語文素養的核心要素和關鍵內容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課文作為“例子”,是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工具”;基于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確定課文的“可用性”。執教善“言志”的古詩文,是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與運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文化理解能力與傳承能力的良好契機。
學情與教材分析
面對的學生處于八年級下學段,語文學習已初步養成圈點勾畫、隨堂筆記等學習習慣。學生在古詩文學習方面已經有一定量的詞語積累和文學常識,并初步掌握知人論世、直譯句子等基本的古詩文學習方法,但受生活閱歷和文化儲備等因素的限制,學生對古詩文的自主理解,仍停留在文字層面,對詩所言之“志”的體會仍需要教師的深入指導。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八年級下冊古詩文單元的一首作品。本單元選的幾篇古詩從不同角度呈現 “憧憬美好的社會生活,反思現實的生存狀態”這個永恒的創作主題。由此可見,學習這首古詩,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帶領學生體會作者及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天下蒼生的救濟情懷。
教學目標與過程
實際教學中,通過知人、識文、辨體,了解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基于擴寫練筆,講述故事內容,理清寫作思路;結合具體內容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進而以情促讀:把握重點難點,結合具體內容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進而以情促讀。課時安排為1課時,通過課前預習,結合《望岳》《春望》回顧人物生平;然后擴寫,任選一段詩文擴寫,要求使用第一人稱,且有恰當的心理描寫,不少于300字。
教學過程,導入:繼青年時期的《望岳》和中年困厄期的《春望》之后,再來學習杜甫晚年一首作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是進入初中以來講讀的第3首杜甫的詩作。這一首“茅屋”又能讓我們了解杜甫怎樣的境遇和情感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作。首先,請同學們結合《望岳》和《春望》中所學內容,介紹作者。
《望岳》:天資聰穎,年少家境優越,漫游名山大川,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圖大志,《望岳》表達了青年杜甫的宏愿。
《春望》:安史之亂爆發后,中年的杜甫一度被俘,此間困守長安10年。杜甫目睹盛唐的步步衰落,寫出了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名作《春望》。
杜甫晚年,因對污濁的官場痛心疾首,辭官后經秦州(今甘肅天水)流落到成都,在此漂泊期間,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作詩430多首,“茅屋”一首創作于此時。
請同學們自由地放聲朗讀課文,參考課件讀準字音,注意斷句;探究“長夜沾濕何由徹”為什么不是問句而是感嘆句?
問句是因何困惑,側重關注個人艱難境遇;而感嘆句情感更強烈,這種悲從中來,不僅是出于境遇的艱難,更重要的是哀于國之“喪亂”,為國為民,憂思深切,故而難以成眠。
通讀后,請同學們分享:這首作品的語句讀來以與往的詩作有什么不同?問題一:篇幅長;問題二:句子長短不一,雜言;問題三:有韻,但非一韻到底,用韻比較自由。教師需要明確是歌行體——“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在把握句式特點的基礎上,請同學們初步判斷本文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這首詩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請結合擴寫練筆講述故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意;同時敘事“秋風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漏屋——安得廣廈”等意境。
接下來,每組選擇相應的段落,通過板書,結合具體的字、詞、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字:卷、欺;詞: 怒號、忍能;最后抒情“焦急不舍——憤怒無奈——苦不堪言——憂民濟世”等情感。完成品讀:參考各組選擇的字詞句,有感情朗讀課文; 小組比賽朗讀最后一段,讀出情感(輕重緩急、再句讀)。指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寫出了詩人的濟世理想和情懷。“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寫出了詩人舍己為人的獻身精神。理想部分要讀得高昂,“嗚呼”要長嘆,讀出歌行體的“抑揚頓挫”之感。“死亦足”要讀得無所畏懼,體現出作者勇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堅持立德樹人
結合詩文,談談對劉小川《品中國文人》:“他(杜甫)是中國的苦難詩人,集個人、國家、民族的苦難于一身”一句的理解,不少于200字。教師板書:敘事“秋風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漏屋——安得廣廈”;抒情“焦急不舍——憤怒無奈——苦不堪言——憂民濟世”。整堂課,圍繞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目標,堅持立德樹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北京市匯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