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秋會 陳春霞
摘要:公共檔案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中外公共檔案館發展路徑比較及對策研究》對中外公共檔案館的思想、發展動力、發展模式、運行機制等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比較研究,對當前我國公共檔案館的建設與公共服務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公共檔案館;譚必勇;比較研究
分類號:G273
A Masterpiece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Foreign Public Archives
——Comment on Tan Biyongs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Pathways & Countermeasures of Public Archiv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Xiao Qiuhui, Chen Chunxia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Public archiv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Pathways & Countermeasures of Public Archiv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 systematically combs and compares the thought, development power, development mod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and foreign public archives,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o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and public service of public archives in our country.
Keywords:PublicArchives;TanBiyong;ComparativeResearch
21世紀以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快速發展,公共檔案館的建設和公共服務越來越引人關注,而公共檔案館是近代檔案館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檔案館由封閉走向開放的標識。它所體現出的公共服務思想,對學術研究、公民權利保障等都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國內檔案界對于公共檔案館的研究主要體現在概念界定、理論闡釋以及對國外公共檔案館建設的引進和介紹,較少涉及實證分析和技術模型構建,研究成果缺少應用性和針對性。國外公共檔案館歷史悠久,檔案界側重于從實踐層面對中央或聯邦層面以及地方特色檔案館的分析研究,但缺乏對其最初的本質起源等方面的深入探析。從文獻類型看,關于公共檔案館的研究以期刊論文居多,而比較分析中外公共檔案館發展史以及建設模式、運行機制等方面的著作卻很少。譚必勇的《中外公共檔案館發展路徑比較及對策分析》一書圍繞中外公共檔案館的形成與發展,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剖析,是當代研究中外公共檔案館值得一讀的檔案學新著。全書除導論外,共有5章,28.8萬字,觀點明確,內容翔實,對中外公共檔案館進行了充分的梳理和分析,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該書以中外公共檔案館的形成與發展為主題,通過對中外公共檔案館思想的梳理,探索公共檔案館發展的動力機制,總結了中外公共檔案館的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作者從公共檔案館的思想與發展史、形成與發展動力、主要發展模式、運行機制、社會環境與演化、服務研究等方面對公共檔案館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闡述了公共檔案館的內涵、建設與發展的歷史進程,對中國公共檔案館的建設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1.1公共檔案館的思想流變及內在邏輯
作者以時間為序,將公共檔案館的思想分為西方早、近現代和當代三個階段。最初,古希臘神廟檔案館時期萌發了公共空間和開放理念,文藝復興時期,檔案館的功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而法國大革命通過的《穡月七日檔案法令》確認了開放檔案原則,使檔案館由封閉走向開放,其公共性得到彰顯。此外,美國、加拿大等歐美國家公共檔案館理念的提出,社會對檔案價值的認知和國家檔案文化觀的形成,為公共檔案館建設奠定了基礎。二戰結束后,穩定的社會環境、檔案文化遺產價值和公共利用潛能的發掘、國際組織的成立等,為檔案公共利用、檔案職業思想以及記憶、認同和社區三大范式下的公共檔案館思想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針對該部分,作者對檔案內涵、價值及功能的認識將作為一條內在邏輯線貫穿其中:最初檔案作為歷史文件而凸顯其歷史研究價值;后來逐漸體現出其作為行政文件的行政效用和功能;受后現代思潮影響及檔案后保管時代的來臨,檔案作為社會記憶及身份認同的社會價值和功能成為共識。
1.2形成與發展動力
公共檔案館的發展為什么會體現出“國家模式向社會模式”“組織文化向社會文化”轉型的特征?除了公共檔案館思想的演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共檔案館形成與發展的動力促成了這一轉變。存在即合理,任何事物的形成及發展都有其外在和內在動力。作者從經濟、文化和政治三方面總結了公共檔案館發展的外動力,公共檔案館的出現就是因為行政效率提升的需要,同時,良好穩定的政治環境也可為其發展提供保障,這從二戰期間和二戰后的發展狀況就可見一斑。經濟是基礎,經濟為檔案館提供了立身之本,同時,檔案館自身追求經濟效益是其能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動力,它所體現出的經濟影響力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的投入力度。而公民意識的興起,社會檔案意識的提升也為公共檔案館的發展營造并提供了文化氛圍和服務市場。
內動力則主要是從公共檔案館自身出發,追求獨立性,與圖書館、博物館等并列為公共文化服務事業;追求檔案資源的整合——館藏結構的優化、檔案資源的有序化,從而提高檔案工作效率;追求公共服務創新,真正發揮公共檔案館的核心價值,推動其可持續發展。此外,作者還提出了一個比較新穎的動力觀點即競合性動力,指出與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機構既競爭又合作,將促使檔案館不斷審視環境變化從而促進轉型。
1.3發展模式
作者通過案例分析,對統籌發展模式、自主發展模式和轉型發展模式三種不同的公共檔案館發展模式進行了系統的闡釋,指出了不同模式的優缺點以及合適的管理體制,發現在不同檔案事業管理體制影響下的國家,均具備獨具特色的公共檔案館發展模式。
1.4運行機制
運行機制涉及檔案館系統運作的各個構成要素,是極為復雜的系統,關系著公共檔案館的運行效率以及公共服務能力等各方面。作者總結了四種當前國外公共檔案館的運行機制,包含檔案資源整合的平衡機制、公共服務的復合供給機制、經費籌措的多元保障機制和決策治理的制衡機制。該書從問題的產生、歐美國家的解決方法、機制的多種模式和達成的實效等方面展示了公共檔案館運行的不同機制。
以檔案資源整合機制為例,由于公共檔案和私人檔案特點不同,不同的檔案館對于公共檔案和私人檔案的接收是不同的,如何達成二者之間的平衡以維持和促進檔案館的和諧可持續運轉是難題。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通過數字化眾籌模式來管理私人檔案,從而達到兩者的相對平衡。如建立“強制收養歷史項目”專題網站和展覽,為受害者建檔,為社群檔案記錄進入國家資源檔案體系提供了契機。
1.5現實環境與推進策略
根據對國內外公共檔案館的形成發展背景的分析,中國公共檔案館起步的時間較晚,雖與法國檔案館都屬于“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集中式檔案事業管理體制,但法國公共檔案館理念的形成和發展有其特殊的時間節點,我們在參考其發展路徑的同時,更多的還是需要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路徑。作者從國內公共檔案館建設的政策環境、信息資源整合工作和社會檔案意識三方面分析了中國公共檔案館建設的現實環境及轉型特點;并著重列舉了深圳“檔案城”模式、蘇州絲綢模式、上海民生檔案跨省聯動服務等幾個經典案例,提出了中國公共檔案館的未來發展策略。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等檔案法律法規均未提及“公共檔案館”這一概念,選擇的是舍“名”求“實”。沒有了公共檔案館這一帽子,但核心卻是公共檔案館,這樣一來,意味著只有做出實際成效后才能實現有名有實。其次,針對中西部與沿海地區公共檔案館發展水平不平衡問題,應分類推進,在大發展方向不變的情況下采取多種運作形態、不同建設模式。最后,根據國外公共檔案館發展的經驗,需要加強公共檔案館制度的頂層設計,以及人才、技術、政策方面的支持。
2.1數據分析與案例研究相結合
該書采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在梳理公共檔案館思想時主要采用歷史分析,對不同階段思想的特征、節點、表現形式等進行提煉;通過比較研究,對歐美各國的主要發展模式、運行機制進行解讀。案例分析幾乎穿插全書,用事實證明所提出的觀點,通過個案分析、歸納總結一般的規律性,為其他公共檔案館建設提供參考。該書將數據分析和實證研究相結合,使其觀點更具說服力。如通過對中國部分主流媒體檔案報道數量的年代分布圖觀察指出,2014年媒體對檔案的報道數量最多;對《遼寧檔案館舉辦圖片展紀念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等報道進行內容分析后,發現該類內容與當時的社會背景關聯度極高。通過翔實的數據和案例分析,可得出中國檔案館的社會形象、公共服務能力及社會檔案意識有待提高等事實。
2.2資料翔實,系統梳理
該書在吸納已出版的圖書、期刊論文等文獻研究成果的同時,作者還廣泛走訪、考察了美國國家檔案館,洛杉磯中央圖書館,廣東省、江蘇省等檔案館,收集了包括檔案館館長工作報告、原始檔案文獻、早期同時代報刊等在內的大量資料,并參考、學習了很多歐美各國的英文圖書報告。這種注重前人尚未發掘史料的資料采集方式,使得該書在具有大量素材積累的前提下,從手稿、歷史文獻、網絡文獻等各種文獻資源中發現了前人未曾發現的線索等,并得出新穎和予人啟迪的觀點。如美國國家檔案館采取社會供給機制開發教育在線網站“歷史教學”(DocsTeach),利用可口可樂公司、派克筆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等的資源,為教師們提供教學素材,讓歷史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即內容創作者可以網站資源及其他途徑檢索資料為論據。又如《申報》等民國報刊通過對關于公文檔案改革運動的報告進行研究梳理,獲取了對當時的社會檔案意識的判斷。
2.3邏輯清晰,脈絡分明
該書以中外公共檔案館的形成與發展為研究主題,以思想源流——動力機制——建設模式——運行機制為全文的邏輯主線展開研究,深入探索了公共檔案館的思想源起及流變,以及社會因素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將公共檔案館及其服務這一特定的社會現象納入人類歷史及社會發展的廣闊視野中,在中外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公共檔案館建設與發展的策略。該書邏輯清晰,在每一章節中通過樹狀圖描述其邏輯思路,清晰地揭示了本篇(章)的邏輯思路。如在公共檔案館思想源流部分中,作者將國內國外分開,以時間為序分別對其進行分類描述;在動力機制部分則按照外因、內因、競合性因素進行分類描述;現實環境部分則以政策、文化、經濟為序進行分析。
2.4多學科視角,研究視野開闊
作者曾跟隨Anne Gilliland教授從事檔案學研究,Anne Gilliland教授關于社群檔案、檔案多元論的思想給予作者很大啟發,此外,獲益于史學方向博士后研究的經歷,作者從歷史學、文化遺產學的角度去思考檔案學問題,上述研究經歷為作者從多學科視角觀察公共檔案館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書的資料收集、內容組織和框架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資料收集所涵蓋的視角極廣,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對公共檔案館的思想演變運用檔案學、歷史學相結合的研究范式;將檔案學與歷史學、文化遺產學結合,將公共檔案館這一社會現象置身于特定的歷史和社會環境中進行剖析,使該書的研究思路更為開闊,研究問題更為深入、立體,研究結論更具有說服力。
《中外公共檔案館發展路徑比較及對策研究》一書以大量文獻積累為基礎,系統梳理了中外公共檔案館的思想、發展模式、運行機制等基本問題,對歐美公共檔案館形成與發展歷程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闡釋了公共檔案館的理念,從中外比較借鑒的視角,提出了我國公共檔案館轉型發展的建設性意見。該書邏輯清晰、內容豐富、案例典型、文字簡明生動,對公共檔案館建設的理念、歷史、社會環境、發展動力、運行機制、發展策略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有利于深化中國公共檔案館理論研究,為當前檔案局(館)分離改革背景下,國家檔案館公共轉型與公共服務創新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引。
然而,依筆者淺見,該書在建設路徑方面,對于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公共檔案館建設似乎并未給出較為明確的方法建議,這或許和目前可參考案例的有限有關;其次,“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在書中多次涉及,雖然與公共檔案館牽涉頗多,但并未明確指出相應的關聯等。當然,筆者所言,未必妥當,該書就整體而言,是一部系統研究公共檔案館的力作,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富有個人特色的學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