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李鐸,號青槐,字仕龍。其實,他本名就叫李青槐。爺爺李保初之所以給他起名青槐,是因為老家古屋前有青槐樹。父親參加解放軍招考時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李鐸。我出生后,父親把他原名中的“青”字給了我,起名為李少青。
外表嚴厲、內心慈愛的父親
父親十幾歲參軍。當年行軍打仗時,沒有條件臨帖讀帖。每到一處,各地的廟宇牌匾就是他學習的字帖。那時他總是隨身帶著大大小小的碎紙片,看到喜歡的字就用鉛筆頭兒臨寫下來。
父親習字全靠自己觀察自學,也正因于此,他要求我在研習書法過程中也要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感悟、體味、鉆研。我6歲那年的一天,父親拿來《歐體九成宮》和《柳體玄秘塔》等字帖,教我們學習書法。他手把手教我如何握筆,如何臨寫。從基本筆畫開始,循序漸進。他說:“剛開始學寫字,寫不好不要著急,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定要耐住性子,練字時要專注,一邊寫字一邊想著到外面踢球玩耍,是寫不好字的。”他每天給我們留作業,一篇大楷、一篇中楷、一篇小楷,下班回來后檢查作業,并用朱筆圈改點評,如果沒有達到要求,就要用竹尺子打手板。有時會抽查,當面臨寫并糾正不正確的寫字姿勢及筆法、結構和章法。
父親小時候由于家里困難上不起學,一提到爺爺當年為了供他上學所吃的苦、受的累就淚流滿面。他說當年爺爺和他吃力地推拉著一輛獨輪小車,用高利貸借來谷子,沿著坑洼不平的崎嶇山路艱難地前去縣城交學費時,爺爺囑咐他:“伢子,這些谷子來得不易,你可要攢勁兒地讀書啊……”父親流著淚哽咽地說:“您放心,我一定好好讀,不辜負您的期望。”我理解父親,他之所以嚴格要求,就是希望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么好的學習條件,從小學好真本領。后來回想,很感謝父親在我童年時的諄諄教誨和嚴格要求,培養了我專心學習的好習慣,為日后打下了重要基礎。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書法需要靜氣,要靜得下來、鉆得進去,才能學有所成,其實,做學問、做事業概莫能外。父親曾對我說的“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在我后來的成長和奮斗歲月中,每當遇到困難、挫折或是危急關頭,都會想起這句話。我曾常駐過黎巴嫩、埃及、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波黑,每次出國常駐之前,父親都會專門同我談話,囑咐我要謙虛謹慎、恪盡職守、努力工作,并以書法贈我箴言。
艱苦奮斗、勤勉努力的父親
在上小學期間,當時我家居住條件不寬余,沒有寫字空間,父親就把大床撤掉,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用廢舊木板改裝成的“大桌子”,先刷成墨色,再刷上清漆,晾干后,就可以鋪上紙在上面盡情揮毫。練字時主要是用廢報紙,每天都寫到很晚,然后再在大桌子上鋪開被褥睡覺。父親對書法的研習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有時在睡夢中手指都在被子上劃拉。父親惜紙如金、惜墨如金,為了節約宣紙和墨汁就在衛生間的墻壁上練字,墻上的大白寫滿寫濕了,晾干了再寫。久而久之,墻上的大白都脫落了,露出滿墻磨光的水泥原色。父親就是這樣,不講條件,不懼困難,在艱苦的條件下勤奮學書,終成大器,成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我從小深受父親勤奮精神的影響,刻苦努力,發奮讀書,多次參加學校書法展并獲獎。由于學習成績好,表現突出,連年獲評三好學生。后來參加母校北京第35中學校慶時,我看到教學樓西側的外墻面上鐫刻著父親的書法作品,勉勵同學們為報效祖國而努力學習。
高考前,父親多次鼓勵我堅定信心、沉著冷靜,并為我題寫“謙虛冷靜,周密思考,扎實學好基礎課”予以勉勵。在我成功考取北京大學后,父親感到非常高興和欣慰又為我題寫“淵博的學識來自勤奮”,我一直珍為座右銘,隨時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在北大讀書期間,我參加了北大書法社,有一天晚上,書法社舉辦書法講座,請來主講的書法家就是父親。講座現場座無虛席,同學們聽得入神,對書法的強烈興趣被父親生動幽默、深入淺出的講授點燃了。后來,父親被聘為北大書法社顧問,勺園樓頂矗立起父親題寫的“北京大學正大國際中心”十個剛勁有力的大字。
隨著父親知名度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地方能看到其書法作品,如20世紀70年代北京各地鐵站入口頂端的兩個立體金色大字:地鐵;藍島大廈上醒目的“藍島大廈”四個榜書大字;曾經每天晚上7點“新聞聯播”四個行楷大字;人民大會堂巨幅書法作品——蘇東坡詞《水調歌頭》;山東泰山名勝碑刻“穩如泰山”;陜西華山摩崖石刻“自古華山”……
在為父親的成就感到驕傲和自豪的同時,我也暗暗下定決心,向父親學習,將來成為和父親一樣對社會有用的人。1996年,我在駐新加坡大使館擔任大使秘書。時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先生率團訪問新加坡,我陪同傅學章大使參與接待,先生走進使館會客室,迎面看到墻上懸掛的父親書法作品“德業雙臻”,便對身旁的大使說:“這不是鐸鐸的字嗎?”傅大使便向先生介紹我。先生高興地拉過我在父親的書法作品前合影,并鼓勵我說:“你爸爸的字寫得太棒了,你也要好好練字,好好傳承你父親的書法。”
愛黨愛國、熱心公益的父親
父親從藝70年來,為書法事業繁榮和發展、書法藝術創作和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繼承的基礎上講發展,在發展的前提下講繼承,形成了以“臨、立、變、創”為代表的書法理論體系和藝術風格;他既專心書藝,又熱心公益。
2011年8月,“我愛我的祖國——李鐸詩詞書法展”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成功舉辦。展覽分為“愛黨愛國、強國強軍、登臨攬勝、寫景寄情、抒懷勵志、澄觀思遠、繼日以追”7個部分,共展出書法作品140余幅,內容均為父親自作的82首詩詞(楹聯),詩書合璧,充分展現了一位老黨員、老軍人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父親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工作、生活近60年,對部隊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說,是軍隊讓他更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責任和使命。為感恩軍營把他從一個山村孩子培養成為一名軍人、一名黨員,使他懂得革命的道理、人生的道理,他分別于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三次向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捐獻作品、收藏品共計11000多件(套),其中包括其個人書法作品、習練書法草稿、收藏書畫作品、自用印章等。他說:“把它們捐獻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物盡其用,也是這些作品、藏品最好的歸宿。”
父親堅持把對黨和軍隊的忠誠融入創作,用書法作品宣傳黨的意志主張,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助推強軍興軍事業,體現出一名軍隊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擔當。他專心書藝,書體正大雄秀,其筆健力透紙背;集千思于筆端,凝萬緒于毫尖,秉古拙于沉雄,寓蒼勁而挺拔。以其揮灑豪氣、滯濁古氣、雍容大度、舒展流暢,而獨出一格。父親熱心公益,經常為社會捐款捐物、救災濟困。以父親名義設立的500萬元獎學助學基金,讓一批批品學兼優的學子在他的資助下好學上進、茁壯成長。父親一直不忘初心,在報答、奉獻、回饋之路上努力前行。以他德藝雙馨的崇高之舉充分體現出一名軍旅書法大家的大愛情懷。
(9月17日,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李鐸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90歲。作者為李鐸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