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用腳底板寫就的新聞。四名記者對中國糧食浪費問題,尤其是從生產到加工鏈條上的損失,進行了深入、系統的采訪和思考。在目前無數簡單批評“舌尖上的浪費”的報道中,無疑是扎實厚重之作。
能夠觸及這樣的選題,取決于采編對糧食浪費問題的專業理解。餐飲環節的糧食浪費固然不少,但更大的浪費來自于產后的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記者能夠深入不同糧食主產區展開調查,找到精準的采訪對象,讓受眾對中國糧食浪費問題認識更進一步,也體現出編輯部整體調動資源的能力。特別是稿件的呈現,對于技術不夠精準的收割設備、投入不足的收儲方式、不科學的大眾消費習慣促成的加工方式等形成的浪費,在產業鏈中如何形成一一展開,揭開了糧食浪費讓公眾意想不到的層面。
稿件沒有停止在現象的揭示上。現象后面都有專業人士的建議,有針對政府專業部門的,也有對公眾的,實際在呼吁加快建設一個節糧型社會,是采編理性建設性的表現。

□我國糧食收割環節損失驚人。圖為在湖南省岳陽市岳陽縣一處水稻機收現場,一名農民在田埂旁撿拾沒有被收割到的稻穗(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楠/攝)

□在湖南省岳陽市一農戶家中,收回來的玉米晾曬在門前的水泥地上(2020年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楠/攝)

□農戶儲糧損失達8%,設施普遍簡陋,蟲害霉變堪憂。湖南省華容縣萬庾鎮的農民在家中整理稻谷(7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