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在傳媒領域的應用給新聞傳播行業帶來了顛覆式改變。面對新技術浪潮,新聞傳播從業者要巧用大數據技術,讓數據服務內容,持續生產優質內容;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讓數據為新聞服務,而不是被數據驅動一切,限制人的創造性。
大數據時代,數字技術與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數據規模呈爆炸式增長?,F代信息技術大數據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中的各個行業。海量數據資源也給傳統新聞傳播行業帶來了巨大沖擊,固有的媒體生態環境和傳統媒體的報道方式得到了徹底的顛覆,數據已成為媒體的核心資源之一。
巧用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在新聞傳播行業,符合這個行業跟隨時代腳步發展的要求。通過大數據工具對新聞傳播行業當中各項數據的收集以及分析,可以有效發現新聞傳播過程中受眾偏好,全面了解受眾。同時,大數據技術也大大提高了數據的收集效率,拓展了數據的收集范圍,對于反映事實全貌起著積極作用。
李普曼在談及新聞的客觀性時,提出解決新聞客觀性悖論的一劑良藥是科學嚴謹的方法,他認為科學的方法能使新聞專業化。[1]長期以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受困于記者作為新聞撰寫主體的主觀局限。新聞內容客觀性的保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記者自身的職業技能與素養,由記者個人搜集數據證據,盡可能呈現事實。但由于人自身的局限,以及時間、空間等的限制,很多時候對于數據的選取都存在局限,因此抽樣調查就成為記者反映事實的重要手段。而大數據的應用,使全數據模式成為可能。全部數據意味著全樣本,不再是小樣本的隨機抽樣,因此采用的數據更加全面。大規模的數據分析也使得新聞能夠更加全面、完整客觀地呈現事實??梢哉f大數據技術讓新聞生產比歷史任何一時期都更靠近客觀真相。
大數據分析技術在新聞生產中的典型運用就是數據新聞。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又稱數據驅動新聞(data driven journalism),是一種基于大數據分析思維的新聞報道,是數據驅動新聞更高一級的形態。通過反復抓取、篩選和重組來深度挖掘數據,聚焦專門信息以過濾數據,可視化地呈現數據并合成新聞故事。[2]在數據新聞領域,西方媒體先行試水,諸如《紐約時報》《衛報》《經濟學人》,英國廣播公司等知名媒體接二連三推出自己的數據新聞作品。在我國,相當部分的主流媒體也嘗試探索了這一新的新聞報道模式。例如新華社主辦的新華網數據新聞欄目,以“用數據傳遞獨特新聞價值”為理念,在數據搜集、內容呈現、傳播路徑等方面進行創新,生產了大量優質的數據新聞產品。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新華社數據新聞就通過大數據技術展示疫情情況,如確診病例主要活動軌跡、地區風險等級等,用數據客觀描繪疫情真實情況。
宏觀敘事是將故事放在宏大的歷史背景和主題之下,展現事物在一個較長階段的規律或特征。[3]深度敘事則注重挖掘事實的深層次信息,具有多角度多層次的敘事特點。在傳統的新聞傳播活動中,受到人力物力等條件限制,新聞敘事往往在宏觀與深度之間側重其一,很難兼得。大數據技術則打破了這一局限,實現了宏觀與深度相結合的理想狀態。因為大數據技術能夠將海量無序的數據進行整合梳理,同時把時間間隔較長的多個數據信息迅速串聯,使引入大數據技術的新聞內容不再只是當下的事實,而是能夠反映與事實相關的各種線索信息,呈現當下事實發生的社會背景、歷史全貌,引發受眾的深度思考。同時,新聞從業者也可運用大數據技術作為分析工具,對與事實相關聯的數據進行深層次學習、分析,挖掘事實背后的信息,補全受眾信息量的不足,對社會現象做出更加深刻的揭示。

□新華社數據新聞。
對比2003年非典時期與2020年新冠期間的疫情報道,可見大數據技術對新聞敘事風格的改變。傳統新聞報道中時間邏輯的表達方式較為單一,對于疫情發生時的新聞也總是側重單個事件的報道,在進行系列報道時也往往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我們在翻看2003年非典時期的新聞報道可以發現,當時很多報道側重于個體病情發展情況。對于疫情全貌的展示則是由官媒通稿統一發出,對于疫情的深度報道也相對滯后。而在大數據高速發展的今天,關于新冠疫情的報道內容包含感染人數、分布區域、病例活動范圍等詳盡的事實,也有對疫情深度反思的新聞內容。
大數據技術賦予了新聞報道更多的呈現可能,包括靜態信息、圖表、圖文交互、VR交互、短視頻和多媒體交互等,這些呈現形式與傳統的新聞傳播內容相比,更加具有可視化的特點。從受眾的角度來看,傳播的內容更加全面明了;從傳者角度而言,通過圖表形式與復雜的信息內容進行結合有助于復雜內容的簡單化。因此,這種方式更適合處理數據多且復雜的新聞內容,新聞傳播者通過大數據的應用來提升受眾對新聞傳播的體驗感。在新聞傳播行業中大數據的應用對新聞作品向多樣化的、可視化方向推進提供更多數據基礎,既有助于幫助受眾提高對新聞傳播內容的理解和接受度,也給創作者提供更多素材。
2017年,《華爾街日報》憑借大數據分析工具將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中的音律結構進行可視化處理,讓受眾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直觀感受作品細節的智慧。該作品在2017年的“數據新聞獎”中獲得了“年度數據可視化新聞獎”。[4]
在當前的信息大數據平臺上,多方新聞資源都可以進行有效共享,對于信息流通有很大幫助。針對來源多樣化的新聞內容,新聞傳播人員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建立完善的新聞內容篩選數據系統和模型。
對于新聞從業者而言,首先,根據自身新聞傳播優勢以及傳播內容的定位進行辨認;其次,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各個平臺、渠道上相關定位的信息進行收集;最后,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收集來的信息數據進行合理的篩選,從中挑選出更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再對其進行制作。這樣不僅可以拓展新聞傳播內容的來源,還保證了新聞傳播內容的質量,創新新聞生產模式。除此之外,更為直接的方式就是建立相關信息篩選系統,為新聞傳播內容收集以及制作工作做更專業的技術鋪墊。由此可見,擴大信息收集范圍、完善篩選模式是未來新聞傳播行業發展的重要需求。

□《漢密爾頓》可視化。
新聞內容由受眾主動生成并發布,且通過分享功能進行受眾之間的分享,是新聞傳播行業發展的熱門應用方式。這對于加強受眾體驗有極大幫助,也是推動新聞傳播發展的新方式方法。在新聞傳播發展過程中,要巧用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將受眾生成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收集,并通過信息技術與新聞傳播進行結合。
例如,新聞傳播技術人員可以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受眾平臺,供受眾發表自己對新聞的見解;然后再通過大數據對受眾的評論、見解進行收集;最后再將收集來的受眾信息進行篩選,并將其中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提取。這種形式可以拉進新聞傳播者與受眾的距離,以此來幫助新聞傳播走進受眾的生活,做到真正的融入。
一次新技術浪潮的來臨,總會帶來新一輪的技術迷思,大數據技術也不例外。前所未有的海量數據與深度分析工具,使新聞業態受到了顛覆式的改變,例如寫稿機器人這類對數據進行加工編輯分析程序的出現,給傳統記者的角色帶來了沖擊。隨著智能化數據分析模型的不斷升級迭代,記者似乎正逐漸被取代。人們對大數據的崇拜也在行業間滋生,有人認為新聞的內核價值就是數據與二進制的代碼。數據驅動一切,這種數據中心主義也逐漸在新聞傳播行業中抬頭。事實上,這種說法忽視了新聞傳播中人的主體地位,將人視為數據的搬運工和盲從者。記者編輯對于新聞信息的敏感嗅覺、對新聞議題的充分了解,以及對新聞敘事的專業能力絕不會被單純的程序所代替。
大數據時代,數據能力將是未來記者專業能力的重要一項。在面對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時,新聞從業者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讓數據為新聞服務,而不是被數據驅動一切,限制人的創造性。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給新聞傳播業帶來了顛覆式變化,從生產、傳播、再到受眾層面,每一個過程都受到了大數據技術的影響。全樣本時代終成現實,報道內容史無前例地相比以往任何時代更靠近事實真相,新聞內容的客觀性被大大提高;此外,由數據驅動的新聞,在敘事方式上也被打上了濃濃的大數據烙印,宏觀敘事與深度敘事實現了結合,大數據技術在社會調查類新聞報道中大放異彩;在呈現方式上,大數據技術賦予了新聞更多樣的視覺呈現方式,新興的新聞呈現方式層出不窮。面對這些變化,新聞從業者應當巧用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建立完善的篩選機制,加強新聞傳播內容可視化,利用大數據將受眾生成的信息進行收集,全面了解受眾,從而持續生產優質內容。同時,也應當警惕數據中心主義,充分發揮新聞從業者的主觀能動性,讓數據服務內容,勿將個人的創造性限制在數據之中。
【注釋】
[1]常麗娟.新聞客觀性的局限性及其現實意義[J].新聞愛好者,2012(06):3-4.
[2]韓金.新媒體環境下大數據新聞的盈利模式探析[J].記者搖籃,2020,132-133.
[3]翟馨培.數據新聞的敘事策略研究[J].傳播研究,2020年第3期,87-89.
[4]2017“數據新聞獎”:這些數據可視化新聞超乎你的想象.引自:https://www.sohu.com/a/206162177_71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