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逸戈
(西北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嶄新的理論科學,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15年12月21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1]。如果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是“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學”,那么可以說其在改革開放伊始就已初具雛形。當前,國內理論界不乏對該學科的闡述,但從學術成果角度展開的梳理卻很少。為了系統梳理其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各個主要階段的主要研究成果,在參考前人研究著述的基礎上,我們在此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界定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過程中產生并不斷得到完善的政治經濟學。可見,這門理論不僅是經典的馬列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偉大創造,也是將經典的政治經濟學賦予時代內核,使其具有中國特色的最新成果。在新時代之際,它也必將成為其理論體系的核心與基石,對即將實現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來說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方興未艾,國內學術界立足中國實際,對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進行了持續和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自此擁有了全新內核,所以更加需要我們立足新時代視域對這門學科理論的演進歷程進行一個系統而全面的梳理,以明確其科學性,彰顯時代性。
本文擬將我國改革開放歷程劃分為初步展開(1979-1992)、全面推進(1992-2002)、漸趨完善(2002-2012)和改革深化(2012年以來)四個階段,從理論體系角度系統梳理學術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過程,揭示其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而演化的過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在我國四十余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產生的,它根源于經典的馬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并在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中不斷得到發展與深化。縱觀其發展歷程,國內理論界對其理論體系層面的探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開始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此同時,國內理論界也開始結合國內當前實際,嘗試研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這一時期國內對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例如,蔣家俊等人(1988)借鑒傳統的“四分法”將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劃分為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分配過程、消費過程,并一并歸入社會主義經濟運動總過程。厲以寧(1986)則適當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研究范式,將其劃分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經濟基礎、企業行為、個人行為以及宏觀經濟運行等部分。可見,在市場化改革初期,學術界開始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增加對社會主義市場化改革和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探索。
這一時期我國改革開放的最顯著成就是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真正意義上使改革具有了“中國特色”。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這一時期對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探索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視角重新構造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例如,吳樹青等人(1993)指出,現階段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理論結構上可以不按照傳統的社會再生產分析方法,而是從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運行和微觀經濟運行四個方面展開論述。程啟智(2002)則在此基礎上指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結構應包括四個主體部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為理論內核,是前提;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包括宏觀經濟運行和微觀經濟運行)作為兩大運行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體制保障。這就真正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融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了。
這一時期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入,自加入WTO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始正式與世界接軌。
在此期間我國市場化改革進程進一步加快,學術界進一步解放思想,發展創新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例如,前蘇聯和新中國初期的傳統政治經濟學研究范式是普遍采用“兩分法”的,即將其理論結構分為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而白永秀等人(2008)做出了創新,他們從政治經濟學的內在邏輯結構出發,不拘泥于“兩分法”,而是創造性地在每篇內容上按照一般到特殊的思想邏輯,分為一般理論、資本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理論。這一時期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進展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增加了經濟全球化理論和社會主義的對外開放理論。例如,張秀生等人(2007)將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結構概括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微觀經濟分析、宏觀經濟分析以及社會主義經濟的對外開放。
該時期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主要是“十二五”順利收官,“十三五”揚帆起航,新時代以來,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日益深化。
2015年12月21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門理論科學的概念正式得以確立。習近平總書記于會上明確指出,要使其成為一門根植中國實踐、凝聚中國智慧的重要科學,并指明了其理論基礎、發展方向和基本遵循。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和深遠的理論意義,無疑從實質上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地位。在此之后,2017年黨的十九大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確立更無疑為這門理論打下了新時代的烙印。
在學術層面,對于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應如何安排,學者們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例如,李旭章(2016)指出其理論結構應包含三大方面:第一個是理論基礎層面,主要是以生產制度、分配制度、市場經濟體制為代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制度;第二是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層面,包括宏觀調控、微觀體制、財政稅收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理論等;三是新政治經濟學理論,包括五大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此外,張占斌等人(2016)將其理論體系概括為“十論”,里面不僅有對經典理論的闡釋(如本質論、制度論、發展論等),同時也加入了新思想和新論斷(如新常態論、扶貧論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以來,也有學者開始嘗試將其進一步完善。例如,劉謙等人(2019)提出可以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確立為這一理論體系的核心。可見,新時期以來國內理論界的探索更加強調從中國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實際需要出發,以此對理論體系進行重新編排,而不是拘泥于傳統政治經濟學的“四分法”。同時,這一時期的理論體系也加入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對于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思想和新論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發展并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此同時,在理論方面對其起重要支撐作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從一開始的不盡成熟逐漸成長為一門完善、強大且富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指導性科學。
經過上文梳理,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國內經濟學界對其理論體系的探索是漸進式的,相對于廣度,尤其體現在探索的深度上,而探索深度又主要體現在理論體系層面。我們發現,改革初期理論界對其理論體系的探索還未完全擺脫對傳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教條使用,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學者們開始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納入研究范圍,并在理論上不斷對其進行豐富和完善,做到既體現科學性,又體現時代性。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雖身處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但各時期內國內學者的探索都是符合改革各時期實際需要的,在探索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原則,同時具有與時俱進精神和探索精神。正是因為他們對學術進步的不懈追求,我們的這門理論科學才能更好地發展起來,從而為我國的改革建設事業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