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妃妹 溫秀紅 周堪清
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廣東廣州 510430
精神分裂癥是嚴重的疾病之一。隨著醫學研究的 發展,人們對精神分裂癥的認識在不斷加深。20 世紀70年代前,精神癥狀的變化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主要是控制精神癥狀。而社會功能的恢復才是精神疾病治療的最終目的。認知功能是否健全也是治療的關鍵。因為患者處于封閉的空間并缺乏與外界的溝通,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其疾病的存在經常具有過度的行為,很容易導致不良事件,如發生自殺,自傷等[l-2]。在臨床治療中,除了注意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觀察外,還要及時有效地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況,加強護理。優質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為了觀察其在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納入我院收治的100 例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組,常規護理模式組施行常規護理,優質護理組施行優質護理,通過比較兩組護理的差異,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優質護理方法,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常規護理模式組和優質護理組,每組各50 例。優質護理組中,男21 例,女29 例;年齡23~45 歲,平均(37.89±2.91)歲;發病時間1~5年,平均是(3.56±1.58)年。常規護理模式組中,男25 例,女25 例;年齡24~46 歲,平均(37.90±2.70)歲;發病時間1~5年,平均(3.68±1.77)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參與研究者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符合《認識精神疾病》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3];②可配合本研究者;③可接受隨訪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精神疾病患者;②合并智力障礙患者;③嚴重軀體疾病患者。
常規護理模式組施行常規護理,根據常規的護理流程為患者開展護理,在入院后帶患者進行各項檢查,并每天定時給患者發藥和做好日常監測體溫、詢問患者病情等工作。
優質護理組施行優質護理。其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添加對患者日常護理的細化干預和人性化管理。①飲食護理:住院患者一對一護理,良好的喂養護理,少吃多餐,正確使用餐具,避免使用尖銳的餐具。②睡眠護理:患者在睡前不要喝咖啡或濃茶,幫助患者戒煙,并制定良好的作息時間表,以減少白天睡眠時間。③心理護理:了解患者及家屬的教育狀況,多組織健康文化和體育活動的重要性,增強患者克服疾病的信心,對患者的家庭成員進行教育,并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和鼓勵。④藥物護理:當護士在工作時,因為有時患者情緒失控和其他緊急情況,這將導致醫務人員的忙碌。護士在混亂中易出現不必要的錯誤。病房需要藥物來安排相關細節。護理設備,特別是急診室急救醫療和設備,應進行特殊檢查,藥物的位置和數量,以減少藥物治療錯誤的發生。要加強詳細監測,建立由護士長和負責組長組成的質量控制團隊。質量控制團隊成員定期進行檢查,嚴格檢查精神病房護理工作的質量。⑤長期住院期間活動護理:在責任制基礎上,組織相關的娛樂活動,可安排歌舞等,確保每天有專門的人員負責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復訓練。兩組均護理3 個月。
比較兩組的滿意度;社會功能、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物質生活4 項生存質量評分;護理前后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簡明精神分裂癥癥狀量表評分;風險事件總發生率(包括墜床、傷人、自傷)。
滿意度:發放調查問卷,問卷信度系數是0.912,問卷回收率是100%。護理情況分為滿意和不滿意,統計滿意的總問卷數量/總問卷量=滿意度。社會功能、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物質生活4 項生存質量評分(包括社會功能、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物質生活4 項,每項0~100 分,分值越高其生存質量越高)。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總分0~20 分,分值越低越好。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總分30~210 分,分值越低越好。簡明精神分裂癥癥狀量表評分:分值35 分作為臨界值,>35分說明存在精神分裂癥狀,分值越低越好。
采用SPSS 22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優質護理組的總滿意度高于常規護理模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832,P<0.05)。優質護理組的總滿意度為100%,而常規護理模式組為76%。
護理前兩組的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簡明精神分裂癥癥狀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的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簡明精神分裂癥癥狀量表評分低于護理前,且優質護理組護理后的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簡明精神分裂癥癥狀量表評分低于常規護理模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簡明精神分裂癥癥狀量表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簡明精神分裂癥癥狀量表評分的比較(分,±s)
優質護理組(n=50)護理前護理后t 值P 值常規護理模式組(n=50)護理前護理后t 值P 值t 護理前組間比較值P 護理前組間比較值t 護理后組間比較值P 護理后組間比較值12.45±4.25 4.76±1.42 6.856 0.000 12.21±4.26 8.76±2.16 5.145 0.000 0.634 0.313 5.145 0.000 90.46±7.14 32.21±2.35 7.878 0.000 90.21±7.62 36.56±2.21 5.821 0.000 0.177 0.856 5.8210 0.000 38.21±7.25 21.45±2.55 8.213 0.000 38.25±7.26 34.13±2.35 7.821 0.000 0.923 0.134 7.821 0.000組別 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評分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評分簡明精神分裂癥癥狀量表評分
優質護理組的社會功能、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物質生活4 項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常規護理模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生存質量各指標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生存質量各指標評分的比較(分,±s)
優質護理組常規護理模式組t 值P 值50 50 94.21±4.21 86.21±2.26 8.467 0.000 95.21±4.56 80.27±2.27 8.024 0.000 93.21±3.26 83.46±1.77 8.526 0.000 92.27±3.77 86.21±2.25 8.824 0.000組別 例數 社會功能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物質生活
優質護理組的風險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常規護理模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1),且各件產品是否為不合格品相互獨立.

表3 兩組風險事件總發生率的比較(n)
長期住院期間主要治療嚴重精神疾病和精神分裂癥患者。因此,在住院期間,精神分裂癥患者特別容易發生自傷、自殺,這給護理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增加了護理的難度[5]。近年來,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期間的優質護理實施不僅降低了事故發生率,而且提高了精神分裂癥患者安全有效的護理服務。
優質護理下,護士有更多時間陪伴精神分裂癥患者,增加護士責任感。積極為患者服務,實施基本護理,患者接受更全面、詳細的健康教育和康復訓練。實現優質護理后,護士對臨床情況更熟悉,工作遺漏明顯減少。由于護理的實施責任,不同層級護士共同努力,加強臨床傳播、幫助,努力提高工作安全性[6]。優質護理下可加強細節監測,提高護理質量,建立質量控制小組,控制封閉式病房的質量,定期對患者護理的各方面進行檢查,確保護理工作到位。精神分裂癥患者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康復率[7]。
優質護理的實施使護士更熟悉患者的情況,并減少了工作遺漏。不同層級護士合作,提高每個班次患者的安全性[8-10]。護理責任制分工模式使護士與患者間的聯系更緊密,患者及家屬更加信任護士[11-12]。護士觀察患者病情,通過有效護理了解患者的精神癥狀和心理狀態,幫助患者樹立對疾病的信心,給患者和家屬帶來治愈希望,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提高依從性和改善精神癥狀[13-15]。
本研究常規護理模式組施行常規護理,優質護理組施行優質護理。結果顯示,優質護理組的總滿意度高于常規護理模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的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簡明精神分裂癥癥狀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優質護理組的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簡明精神分裂癥癥狀量表評分低于常規護理模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優質護理組的社會功能、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物質生活4 項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常規護理模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優質護理組的風險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常規護理模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優質護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癥護理中的效果確切,可改善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簡明精神分裂癥癥狀量表評分,降低風險事件總發生率。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效果確切,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