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瑩
在全國戲劇版圖中,上海的民營院團一直十分活躍,不僅品種豐富,涵蓋音樂劇、話劇、滬劇、京劇、滑稽、鼓樂等各個領域,并且展示出不亞于國有文藝院團的創作活力,發展勢頭備受矚目。縱觀這些年的上海舞臺,昆曲《春江花月夜》、舞臺劇《盜墓筆記》、音樂劇《猶太人在上海》等一些有藝術感染力和社會影響力的作品都出自民營院團之手,上海現代人劇社、上海恒源祥戲劇發展有限公司、上海錦輝藝術傳播有限公司、上海張軍昆曲藝術中心、上海文慧滬劇團等民營院團,也都在市場的洗禮中浴火而生,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疫情期間,這些劇團也利用各種方式突破困境,堅持創作新劇目,展現了上海演出市場的勃勃生氣。
近日,以“上海民營劇團的擔當——滬劇《早春》研討會”為主題的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來自京滬兩地的專家就紅色題材的當代表達、民營劇團的社會擔當及大型原創滬劇《早春》的創作演出等問題展開深入而熱烈的討論。
滬劇《早春》是上海文慧滬劇團為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彰顯龍華烈士的革命精神而創作演出的一出戲。作品取材于作家、革命家、上海“龍華二十四烈士”“左聯五烈士”之一柔石的真實事跡,藝術再現了柔石的人生篇章,展現了早期共產黨人的英雄形象,體現了上海民營院團在挖掘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藝術努力和熱忱追求。該劇由馬凌姍、吳佳斯、桑琦、李泓曄等青年藝術創作者和汝金山、藍玲、張穎等知名藝術家聯合主創,國家一級演員楊音領銜主演,知名企業家王慧莉、國家二級演員繆佩紅主演。10月16至17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首演后,獲得了觀眾的歡迎。
與會專家表示,上海的舞臺不僅需要國家院團“主力軍”,同樣需要民營院團“生力軍”。以文慧滬劇團為代表的一批深扎在上海的民營院團,通過多年的生長生產和品牌的經營,逐漸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和觀眾的信任。近年來,上海全面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共建海派之源。藝術家們通過積極參與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建設,為夯實文化源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也體現了民營院團對上海重大主題創作的主動擔當和奮勇爭先。
研討會由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上海演出行業協會、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上海文慧滬劇團承辦。
“一家民營滬劇院團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為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文化精神,是培育戲劇藝術的深厚沃土。”在研討會上,上海文慧滬劇團團長王慧莉在與與會專家分享劇團的發展經歷時,感慨地說道。她介紹,成立于2010年的上海文慧滬劇團,一直堅持以原創為源泉,以打造精品文化為著力點,先后推出了《叛逆的女性》《風雨同舟》《白衣柔情》《槐花淚》《綠島情歌》《四月歌聲》等十余臺大戲,其中既有響應黨和國家號召的主旋律作品,又有反映社會現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的人文作品,并先后榮獲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上海市群眾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等文藝界各類獎項十余個。而這一次,《早春》更成為今年上海市民營院團唯一一部原創作品入選上海市“建黨百年”“全面小康”主題首批重點文藝創作項目,同時也榮獲2020年度上海市優秀民營院團展演優秀劇目獎,成為上海發展基金會資助項目。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榮廣潤從第一屆上海民營院團展演開始,就在一直關注上海民營院團的成長。他將《早春》研討會的召開看作是上海民營院團發展過程中一個階段性成果的標志。“通常來講,創辦民營院團,有的是因為主辦人的興趣,有的是有些沒有進入體制就業的藝術工作者的同人活動,有的是為了獲得商業價值。因為沒有國家提供的基本保障,完全要靠自己經營、創作、演出,他們普遍都會碰到生存需要。但是現在,上海很多民營院團有了主動的社會擔當意識,主動承擔國家、政府倡導的重大題材。不是接受任務,要我做,而是我要做。擁有這樣的自覺又投入全力,做出這樣的成果,真的很不容易。”
除了致敬早期共產黨人的《早春》,此外,還有向抗疫一線巾幗英雄們致敬的《玉蘭花開》、反映上海“振興鄉村”的《銀杏樹下》、聚焦復興大業中的時代新人的《一諾千金》……近些年來,上海的民營院團幾乎每年都會涌現出幾十部原創作品,取材于現實,內容、形式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也打破了人們對民營院團的既有印象。過去,民營院團往往會更多注重商業化的戲劇,現實題材作品可能不是很多。但在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吳孝明的觀察里,這些年來,變化正在悄悄發生。“從這幾年民營院團的選題來看,95%以上都是現實題材,在當下文藝創作過程中,這是一個難得的、可喜的現象。對一個院團來講,無論它的出資方是誰,它的文化性質、文化內涵和文化追求應該是一樣的。《早春》讓我看到民營院團的文化追求和文化自信。”他這樣說。
“民營企業的成長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在文化領域里,民營院團的發展會跟國有院團齊頭并進,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從上海的實踐來看,從文慧滬劇團的實踐來看,從《早春》的出現來看,我們正一步一步走向這個方向,意義重大。”榮廣潤這樣評價。
而從企業家王慧莉到滬劇演員王慧莉,也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社會身份的轉變,“王慧莉的文慧滬劇團是一個典型的上海文化現象。滬劇影響了她的一生,她又用她的一生去影響滬劇,通過《早春》可以驚喜地發現,她在關注滬劇題材的拓展,對當下紅色文化的傳承和推動、海派文化的傳承和推動起到了很好的力量和作用。”吳孝明則這樣說道。
“上海的民營院團不一樣,我可以起碼數出十個以上每年都在認真搞創作、排練、演出的劇團。他們經常說,我們不是業余的,我們也是專業的。”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已經伴隨上海民營院團走過七屆展演,親眼見證了他們的成長。對于上海民營院團的發展變化,她顯然有著更宏觀的認識。“這些年里,我看到上海民營院團一年又一年的成長,看到了他們不斷走專業化道路的追求,更加值得尊敬的是,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扎根于群眾、扎根于基層,不斷用社會責任感激勵自己,去做對人民、對社會有積極引導作用的戲。”
2011年,上海市民營院團第一次以集體形式亮相展演,據媒體報道,當時大多數民營院團基本沒有政府扶持,僅少數劇團有企業少量資助,經常演出的多是一些傳統老戲,“沒有實力,缺少資金,何談劇目數量、質量?”有專家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然而,隨著上海出臺各項支持民營院團的方式政策和市場的旺盛需求,上海的民營院團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據悉,上海每年出資舉辦“上海市民營院團展演”,從原創新作中評選出當年的“優秀劇目”并予以嘉獎;設立民營院團專項扶持資金,從場租補貼、創作孵化、人才培養、文化交流、服務基層、劇目展演、績效評估、宣傳推廣等八個方面開展全面扶持;舉辦民營院團長培訓班;邀請專家對民營院團的創作進行指導,組織民營院團赴美參與全美演藝節目交易會……2014年,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還舉辦了首屆針對滬上民營院團的演出交易會,讓滬上大量的民營院團獲得了比此前更豐富通暢的市場交流渠道,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中心更是成為此次交易會的大買家。在現場和民營院團面對面交流。2017年,上海民營院團優秀劇目首次赴京展演活動周在北京開展,上海市文廣局和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從近百部舞臺劇作品中精心挑選出海派話劇《匯賢坊》、原創滬劇《綠島情歌》、話劇《永遠的尹雪艷》、兒童劇《新葫蘆兄弟》、音樂劇《致命咖啡》這五部由上海五家民營劇團創作的原創作品赴京展演,集中展示了上海三年來扶持民營院團的成果。
“上海民營院團成果很多,是因為得到了政府和社會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很多民營院團都有自己的‘娘家’,從題材到劇目的確立,再到上演,民營院團都可以獲得政府強有力的支持。專家也是一個劇目一個劇目地幫民營院團做孵化,一點一點指導提升。可以這么說,上海為民營院團提供了很好的生長土壤,讓他們有信心去做戲。”韋芝感慨。
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蔣艷則提到,隨著近年來的發展,民營院團已經成為社會公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來,徐匯區涌現了一批像上海文慧滬劇團這樣的民營文藝院團,已經成為繁榮創作演出市場、服務基層、文化走出去上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在公共文化配送體系當中,民營文藝院團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既可以有比較大型的演出,也有比較小型的適合走進社區、學校和白領園區的內容。”她這樣說道。
確實,在創作的活力和自覺性、藝術的獨創性上,以及對市場的適應和與觀眾需求的契合度上,民營院團更有優勢。從最初的舉步維艱到如今的“爭相斗艷”,現在的民營劇團不僅有實力在上海大劇院、文化廣場等地標性劇場開票,組織全國甚至海外演出,同時,他們還在尋找未來原創劇目演出空間的多樣化。環境劇場、商街文化社區和商廈時尚沙龍的開拓,打造都市流行的第三生活空間,為城市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貢獻了自己的獨特力量。
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召喚”下,上海的民營院團也在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公共事業中去。“除了正規大劇場的布景外,我們都設計了一套適合公共文化配送的小場景,方便送戲到社區文化中心等公共配送的場館。劇團也非常重視觀眾群體的培養,積極參與公共文化配送服務,在每年大約三百場的演出中,有80%左右都是參加公共文化配送。除了劇場、基層演出外,我們還積極拓展長三角地區的演出市場,參加眾多電視和廣播節目的錄制,通過更廣闊的宣傳途徑來推廣我們的劇目和品牌。”王慧莉介紹。
滬劇《早春》通過講述柔石生命最后五年里的故事,展示了其柔似水、堅如石的英雄人生:生活在小縣城里的文學青年柔石欲教書育人一展救國抱負,卻遭受現實打壓。在理想的召喚下,他背井離鄉,投入文學革命的洪流,在魯迅先生的提攜下名聲漸起,以筆為矛,開辟了一條通往新世界的革命路,最終以生命為代價成長為一個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者。1931年2月7日,在一個寒冷的冬夜,柔石等二十四名革命志士在龍華警備司令部看守所外的曠野上被秘密槍決。槍聲響起,柔石走過了柔似水、堅如石的英雄一生。
“在題材的選擇上,文慧滬劇團選擇了這么一個有難度的題材,用上海的語言、上海的劇種講述在上海發生過的紅色故事,也體現出了民營院團的擔當。”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藝術總監羅懷臻見證了《早春》誕生的整個過程,也看到了文慧滬劇團打造精品的決心。“一般來說,民營劇團排戲,會較多地考慮成本,考慮演出的便利性,考慮到主要成員的興趣。但文慧滬劇團這一次創作《早春》,完全是按照藝術創作的需求和規律、以創作精品的姿態來進行排練和演出。這樣的創作姿態,其實也是民營劇團擔當精神的體現。”他這樣說道。
據悉,文慧滬劇團這一次是傾全團之力打造原創滬劇《早春》,引入優秀的創作班底,高標準要求創作,自2017年正式投入創作以來,該劇歷經七稿修改,反復打磨,才有了最終優質的舞臺呈現。在創作過程中,主創團隊閱讀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多次赴柔石故居、龍華烈士陵園進行實地采風,以現代意識解讀革命歷史,賦予革命歷史題材以現代審美。
“文慧雖說是民營院團,但《早春》的內容和藝術呈現超出了我的想象,”不遺余力地付出和投入終有回報,原《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評論家劉玉琴在觀看《早春》后這樣說道,“從《早春》《師者之路》《永不消失的電波》這一系列作品中,我感受到了上海藝術團體在挖掘當地歷史文化、紅色資源和英雄人物事跡上的探索和實踐精神,感受到了他們表達地域又力求超越地域,感受到了他們帶有當下時代普遍性的拓展和創造,感受到了他們貼近觀眾審美需求的努力,這樣一種自覺意識和精神追求在當下的藝術舞臺上十分難能可貴。從選材到呈現,上海的舞臺從實踐為藝術題材創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示范。”
“《早春》用生動的藝術形象講述了革命歷史。主創人員和劇團以文藝工作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用上海語言展現了上海的紅色文化和‘左聯’這段歷史,細節豐富,表演有個性,非常準確地展示出柔石的精神成長軌跡。而真實的愛國情感和偉大的自我犧牲精神是永存的,我相信,對年輕的編劇導演來說,他們也和觀眾一樣,通過這部戲受到了一次理想信念和牢記使命的教育。”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劉明厚則這樣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