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西三旗學校 北京 100096)
武術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它根植于中華大地并接受炎黃文化的滋養,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特殊的價值功能,是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傳承,是踐行愛國主義的重要載體。武術蘊含的精神與中華傳統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僅是凝聚民族力量、彰顯國家意志的利器[1],還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有重要作用。針對學校武術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該文提出學校武術教育教學的四項建議,以期助力學校武術的發展。
“愛國主義”是指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熱愛祖國和忠于國家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是對待祖國的一種政治原則和道德原則[2]。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維系著華夏大地民族大團結的精神支柱,是激勵著代代優秀的中華兒女為祖國獨立發展而不懈奮斗的精神內核,是支撐中華民族為國富民強而砥礪前行的精神脊梁[3]。愛國主義教育與國家責任、國家意識緊密相連,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1916年,國家開始將武術引進校園。1961年,教育部修訂1956年出版的《教學大綱》,將武術歸入民族傳統體育并列入《全國大、中、小體育教學大綱》[4]。作為一項身體教育和文化傳承兩者兼備的具體實踐,學校武術教育逐漸成為學生德育的重要內容,還被發展為培養學生國家認同感的民族文化資源。
基于武術的文化內涵,學校武術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身份認同和使命意識。《中國武術發展五年規劃(2016—2020年)》也明確提出“倡導武化終身教育、構建全民武術教育體系”,但是,如何通過武術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成為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從武術首次被引進校園到新中國成立,學校武術作為武術存活和發展的重要方式和場所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在制訂教學大綱和編寫教材方面,我國教育部門在不同學段都嚴格規定了授課的內容、課時[5];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國有近40所高校招收攻讀學士學位的武術專業人才,武術教育已經全面地進入了學校教育的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路徑中;在學術地位方面,我國設立了武術方向的博士學位授予點,可以培養最高學歷人才。以上都體現了學校武術教育的顯赫成就,但如果從學校武術教育的質量與效果方面評價,當下的學校武術教育面臨著巨大挑戰。
第一,學校武術課程并未實現根本普及。調查研究顯示,我國有70.3%的中小學沒有開設武術課,一些開設武術課的學校甚至減少武術課以增加跆拳道等國外武道項目。此外,一些學校將武術作為體育課程的部分內容,更多的學校不進行武術教育教學。
第二,體育教師的武術素養亟需提高。目前各大、中、小學武術專業教師的比例較低,武術專業人才培養面臨困境。同時,中小學一線體育教師缺乏定期的武術培訓,甚至有教師從未接受武術教育,對武德的理解存在偏差,他們的武術素養難以支撐其開展武術教育教學工作。
第三,武術教學資源相對缺乏,武術教學策略問題亟待解決。武術是一個大概念,包含了許多分支,如太極拳、南拳、長拳、少林拳、形意拳等。同時,武術教育教學的開展需要一定的器材器械,部分學校不具備相關條件。現有的武術教學資源較為單一,對武術的教育教學帶來一定的限制。此外,采用怎樣的武術教學策略才能更好地實施教育教學已經成為武術領域的研究熱點。
第四,教學重形式與技術,輕實質與文化。當前的武術教育教學大多以競技運動、技能教學為主, 缺乏技擊技法傳授和人文內涵、武德的熏陶[6],這樣的武術教育教學難以達到培育精神的目的,并非真正的武術教育。
武術的教育教學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動作技能形成規律,在教學內容選擇方面可以從基本功入手,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武術基本功根基、增進身體的協調配合能力、掌握動作之間銜接的要領和提高學生的身體反應靈敏性,幫助學生感受武術魅力、領悟武術學習的方法。同時,教師需要注意教學內容選擇的合理性與連貫性,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逐步提高技術難度,能促進學生的持續、穩步發展,還能錘煉學生意志,弘揚自強不息的品格。
武術的教育教學不僅要重視套路教學,還需要針對技術進行單獨教學。技術學習時可以將空擊練習、點擊練習、攻防練習、喂招練習和遞靶練習等練習方法進行結合,充分利用手靶和腳靶等輔助器材進行各個拳法、腿法技術的提高,增強學生對技術的運用能力,并培養學生的戰術意識,有效提高學生技術動作中進攻和防守的動作質量,提高反應速度,建立穩定的條件反射,直至達到動作自動化。同時,教師需要注重每個技術動作的技擊本質教學,防止武術動作變為簡單的肢體符號。教師可以通過講解武術套路動作背后的攻防含義,實現學生快樂學習、增強體質、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
武術的教育教學還要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教師需要教會學生思考技術動作的技擊本質,探究武術學習的目的與用途,促進學生“舉一反三”、創編武術動作與套路。
教學評價是課堂內容的延伸,也是與學生建立良好溝通的橋梁。教師應該采用多種評價手段促進學生的發展,建立體現人文關懷的教學評價體系。
愛國主義是學校武術的精神脊梁,學校武術發展的前提是了解武術歷史[7]。時至今日,武術在軍事實踐中的作用日漸式微。但愛國主義作為武術的精神脊梁,激發了愛國兒女的愛國熱情,培育了岳飛、戚繼光、關天培等民族英雄。“俠義文化”“武俠精神”“精忠報國”和“從軍報國”也彰顯了民族英雄的愛國愛民情懷,是武術人實踐愛國主義的寫照。武術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采用穿插講解的方式為學生普及武術歷史故事,介紹愛國武術人物的愛國行為和精神,彰顯習武人士高尚的民族精神素養和愛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榜樣,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培養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武術文化底蘊豐富,其中振奮人心的民族志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奉獻精神和為民族崛起拼搏奮斗的精神都是武德的核心內容,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核。武術精神中所表達的“忠、義、信、勇”的精神實質, 更是提振民族精神, 團結民眾, 凝聚力量,協調社會的重要基礎[1]。武術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武術教育的德育目標,以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弘揚民族精神為切入點進行武德文化教育,提高學生學習武術文化的思想道德,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
武術教育教學需要與武德一體化發展,并將武德貫穿始終[8]。在武德教育過程中,教師不能把“愛國主義”看作空洞的宣傳口號,要作為凝聚先輩精英們尚武崇德的文化符號。同時,教師也應該注重愛國主義的武場教化,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形成“未學藝先學禮,未習武先習德”的意識,把武術人文精神貫穿其中,教導學生以禮明德,加強武術禮儀規范,在道德品質、禮儀、行為習慣、精神品質方面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如“抱拳禮”的含義解讀和上下課前師生之間敬禮。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占有主導地位,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向師性”,用自己的學識、修養與能力切實影響學生的言行。首先,教師需要提高自身武德和道德的修養。只有教師充分理解武術的人文內涵,才能用“個人魅力”征服學生,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其次,運動技能與教學能力是體育教師的生存之本,教師需要重點加強武術相關理論的學習,提高技術,積極參加培訓,注重教學方法與策略的研究,提高自身武術教育教學能力。陶行知先生曾在《古廟敲鐘錄》一文中說過:“不教人民學些真武藝, 偏偏還要學生坐在講臺下讀死書, 像這樣的教育便叫做奴隸的教育, 亡國的教育, 滅種的教育。”這充分說明武術教育應該從強身自衛、團結衛國的目的出發,弘揚愛國主義,提升民族精神[1]。最后,教師可以拓展哲學、教育學等相關領域,提升自身對學校武術教育教學中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的宏觀認識。
教師需要開展豐富的校園武術活動,積極倡導武術精神,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根植于學生內心。教師可以積極開展故事征集、武術社團、主題日、武術比賽等活動,切實從實踐活動入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豐富的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還能夠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武術文化的傳承。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內核。中華武術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是凝聚民族力量、彰顯國家意志的利器,還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有重要作用。學校武術的教育教學賦予了學生民族文化的情感體驗和民族形象的塑造,能通過身體練習內化民族文化的意識,塑造國家認同感和愛國思想。面對學校武術教育教學中的現實問題,構建以培育愛國主義精神為目的的武術教育體系是學校武術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應加強武術歷史和武德教育,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提升自身素養,并開展豐富的活動來增強武術教育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