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婭艷 張君
(1.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 100083;2.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2018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1](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對師德建設提出了很多明確、具體的要求,其“指導思想”明確著力重師德、興師范,全面提振新時代師道尊嚴塑造新時代教師形象。“基本原則”中再次提出“突出師德。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意見》第二部分更是詳細論述了“著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有關要求,提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三大方面工作。由此可見,加強師德建設是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是新時代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而師德建設的關鍵是要清晰地認識師德存在的問題及致因,在此基礎上促進師德規范由他律向自律的有效轉化。面對新時代“健康中國”的體育重要使命,體育教師的使命被推到一個嶄新的起點,而體育教師隊伍建設還尚未完全適應,師德失范尤為突出。鑒于此,該文嘗試對體育教師師德的問題進行理性審視和分析,進而提出師德建設的相關建議。
教師是一個古今中外都存在的職業,有著超越時空的社會職責和國家期待。新中國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通過頒布《準則》《規范》等文件來明確新時代教師的職業規范,并針對實際問題、突出問題來劃定師德底線。體育教師首先是教師,其師德就與其他學科一樣,承載著社會對教育神圣使命的價值預期,同時更有其特殊的一面,如運動技能、體態身姿等要素。《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十七條規定:“體育教師應當熱愛學校體育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文化素養,掌握體育教育的理論和教學方法。”因此,體育教師師德在新時期也賦予新內涵,應聚焦在“國”“業”“人”三大方面。
“國”即思想政治方面。《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應當具有的最低標準。主要反映在一個教師忠于黨和國家教育事業的方面,是作為師德的“國”的部分,其中有“愛黨愛國”“理想信念”“思想觀念”“遵紀守法”等四部分內容。體育教師在思想政治方面與其他教師沒有本質區別,是與其他學科教師師德比較共通的部分,要準確找出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的要求內容,需警惕“虛化”和“平民化”。
“業”即職業道德方面。無論作為哪個學科教師,都必須以熱愛教育事業為基本立足點。主要反映一個教師在教師職業方面所應具有的特殊的高尚品德,是作為師德的“業”的部分,其中有“愛崗敬業”“教書育人”“仁愛之心”“學習創新”和“學科自信”五部分內容。著名教育家劉佛年提出:“所謂師德,或者說是教師修養,包含多方面的內容,但最重要的,我認為是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學生的態度就是對事業的態度,這是修養中最重要的內容[2]。”在職業道德方面里,體育教師師德與其他學科教師師德在“學習創新”和“學科自信”兩個部分中存在一定的區別。這個方面內容應聚焦教師和體育教師的職業特征和職業要求去考慮,主要避免“虛化”和“泛化”問題。
“人”即能力修養方面。古代教育家和現當代東西方教育學者都認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本質。習近平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做“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好老師,做一個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老師是教師為師的根本。主要體現在作為教師的個人能力基礎和文明修養程度的方面,是作為師德的“人”的部分,其中有“扎實學識”“文明行為”“言傳身教”“體魄強健”四部分內容。每一位教師都應當不斷地學習本專業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同時要根據學生特點不斷研究探索出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能力修養方面里,體育教師的師德與其他教師的師德有較大區別,是強化體育教師師德時須重點關注的內容,這方面內容很容易“虛化”和“平民化”,要注意從“體育人”的視角準確地找到針對體育教師師德問題的具體要求。
長期以來,體育教師的師德建設是一個既老又現實的問題。追溯歷史,晚清剛設立體操課時,一些品德惡劣的“舊軍人”因“兵操”混入體育教師隊伍,他們成為體育教師的“鼻祖”。他們的不良品行和低劣德行至今都影響著體育教師形象,也延續在某些體育教師的行為之中[3]。體育教師在教師隊伍中具有特殊性,其師資來源遠比其他學科復雜多樣。從我國體育教師隊伍形成的不同歷史年代上看,體育教師不斷地來源于運動技能的師傅、體育訓練的教練、退役的運動員、退伍的軍人和轉行體育的各科教師等。由此可見,體育教師的師德問題客觀存在,需要予以重視。
體育教師職業是一種技能性職業,與同屬小三門的美術、音樂很相似。一方面由于長年的“重文輕武”國民整體認識和“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男學工,女學醫,浪蕩公子學體育”的世俗偏見,使得一些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因周圍人的眼光和反對走上其他學業職業道路。另一方面,體育教師需要具備獨特的運動技能,運動技能的形成需要長期的運動訓練,體育教師不僅需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力,還必須具備保護和幫助學生掌握各種高難度動作的教學技能等,而這些職業技能并非文弱之人可以擔當,因此之前也就出現了一些沒什么文化但身體強壯的人開始混進(或被混進)體育教師隊伍。體育教師的高門檻變成了低門檻,體育教師隊伍開始“魚龍混雜”。于是這個隊伍的素質問題、教養問題、文化問題、師德問題也就日益凸顯出來。不但是師德問題,由于教不了而干脆什么都不教的“放羊課”也多了起來。而在數學、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卻難有這等現象[4]。
體育教師從事的也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職業,因此體育教師顯然也應該有“文化”。但是體育教師的“文化”不全是世人普遍理解的語文、數學那樣的文化,而是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運動文化、健康文化和身體文化等,而這些文化卻多是“世人并不了解也不完全認同的文化”。這就造成體育教師必須兼習兩類文化:既要掌握世人普遍認可的文化,又要掌握運動文化等。但同時掌握兩類文化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必定使得精力分散,有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第一類世人普遍認可的語文、數學那樣文化的學習,因此導致“文化程度較低”的評價。另外,語文、數學屬于“儒雅文化”,體育運動則屬于“強悍文化”,久而久之,不能“全面發展”的體育教師就有了“文雅不足而強悍有余”的表面特質,有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聲譽”。而由“強悍文化”派生出來的一部分師德問題也就凸顯了出來。但與此相對的是掌握了“儒雅文化”的“飽學之士”卻絲毫沒有受到諸如“頭腦充盈、身體空虛”的譴責和蔑視,而那些源于虛弱和猥瑣而派生出的師德問題也沒有受到必要的關注和警惕。
體育的本質是“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大多數的體育人也都是朝氣蓬勃、愛崗敬業的人。但在中國社會“重文輕武”的思想影響下,體育教師的職業連同體育人都得不到充分的重視,甚至連開齊開足體育課都非易事。在現實中存在體育教師的待遇不好、工作量繁重、社會尊重缺乏的現象,因此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比其他學科更加明顯。當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得不到很好的糾正時,倦怠就會變成怨氣,怨氣“外溢”到他們的工作態度時,體育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及他們的教育行為也會隨之扭曲。一部分體育教師工作外表松懈、吊兒郎當、玩世不恭,就是源于“被輕視”而造成的“萎靡”。當然,在這些體育教師身上,師德問題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意見》提出了加強師德建設的具體措施。健全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大力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加強對教師政治道德素質和師德師風的監察和監督,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著力解決師德失范和學術不端等問題。
仔細審視體育教師師德的特殊問題和難點所在,抓住主要矛盾和癥結問題,解決師德的“是非觀”,明確體育師德內容,確立體育師德規范。構建“過程監控”體系,形成師德“考核機制”和“保障機制”。
解決體育師德的“知行合一”問題,找到體育教師“不去做”的癥結并進行有效的解決,強化師德考評從而加強師德、師風的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