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救助管理站
今年8月5日,淮安市救助管理站幫助走失13年的貴州籍流浪人員顧發林尋親返鄉的典型案例被央視宣傳報道。近年來,淮安市救助管理站堅持黨建引領,集中開展以“大愛尋親、溫暖回家”為主題的救助尋親關愛專項行動,成功尋親200余人,形成了“四化融合”的救助尋親模式。
基礎信息收集,實現身份查詢精準化。淮安市救助管理站通過“三個抓好、三個增強”扎實做好救助尋親基礎工作。抓好建檔管理,增強尋親靶向性。將滯留人員逐一登記造冊,動態管理。常態化開展“走進定點醫療機構話服務、貼近滯留人員找線索”活動,隨訪資料做到“三個一”:一份隨訪記錄表、一張正面照、一段微視頻,健全基礎資料。抓好信息更新,增強尋親時效性。強化數據管理,實現“一數一源”,確保救助服務對象基礎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抓好渠道拓展,增強尋親實效性。加強與公安溝通協作,建立受助人員戶籍信息查詢機制;加強與市電視臺等媒體協作,發揮傳統媒體優勢;加強與市特教中心等相關方面協作,盡最大可能獲取有效信息;加強救助管理機構間的合作,努力獲取相關線索。
人工智能應用,實現救助管理信息化。借助全國救助業務微信群、今日頭條、寶貝回家志愿者、馬義民工作室、緣夢基金工作室等媒介平臺,建立“互聯網+救助尋親”模式。將滯留人員尋親信息精準投放、快速傳播、全域覆蓋,同時引入“人像+智能救助”系統,既能為新進站求助人員提供高效精準的服務,還能通過共享的人像信息數據庫對站內滯留受助人員進行多維度識別,讓救助尋親更高效。通過救助信息管理平臺,可以看到每一位受助人員的救助情況,求助人員進站后的每個環節都成為救助尋親的信息點,點點相連形成一條完整的信息鏈,為開展尋親提供精準數據保障。
救助機制建設,實現程序執行規范化。通過強化“114”工作機制,確保救助尋親服務更加規范、陽光、透明。“1”是形成一套制度規范。主要包括“四個機制”,即:建立尋親公告發布長效機制、民政與公安聯動機制、常態化身份甄別機制、健全照料安置長效機制。“1”是加強一個結合運用。采用傳統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尋親方式,組織尋親業務骨干反復觀看尋親問詢錄像資料等,運用現代科技綜合分析歸納,提高尋親效率。“4”是構建四級網絡體系。全面推行以市級救助管理站為龍頭,縣(區)救助站為基礎、鄉鎮(街道)臨時救助點為補充、村(社區)救助咨詢引導點為依托的四級聯動救助尋親工作體系。實現咨詢引導在村(社區)、過夜救助進站點、危重或精神病人進醫院、救助安置到公辦福利機構的目標。
救助人才培養,實現隊伍建設專業化。設置專職尋親崗位,建立專業化救助尋親隊伍,探索建立涉及多部門、跨行業的尋親專家庫,指導、協助開展專業化尋親。市救助站總結出快速戶籍查詢、救助系統推送、傳統紙媒公告、網絡媒體推送、口音和風俗習慣分析、疑似地點查找等多種實用方法,成功尋親123人。強化專業化培訓,通過編印下發救助管理政策文件、尋親案例匯編、專家培訓、骨干實戰交流示范等,為基層工作者提供學習途徑,商請專業人士圍繞“摳字眼、聽口音、辨外形”等方法進行現場培訓,提高尋親實戰能力。加強與公安、城管、衛生、交通等部門銜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志愿服務、公益合作等方式,引入社會力量,形成工作合力。聘請專業心理咨詢師,建立心理援助志愿者隊伍,為受助人員提供心理疏導服務,促進社會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