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云
2017年,南京獲準成為我國首座“國際和平城市”。促進和平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精準謀劃、科學制定與積極推進和平城市建設戰略,積極探索和平城市建設新路徑。
深化“政治統領”,抓住黨的領導這個“牛鼻子”。把推進和平城市建設作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戰略高度去謀劃和部署。將“以黨建帶動和平城市建設、用和平城市建設反哺黨建”作為工作目標,實現兩者的互促并進。發揮黨委(組)總攬全局、協調指導的核心作用,緊跟國家和平發展戰略,結合南京本地實際,充分利用城市歷史資源和國家公祭平臺,確定和平城市建設的發展思路,為發展定好向、掌好舵。
立足“素質提升”,抓好人才隊伍建設。推進和平城市建設,核心是要有一支黨性強、業務專、視野闊的人才隊伍。因此,必須明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黨組織人才選拔、培養工作的主體責任,突出政治標準,樹立選人用人“風向標”,把信念堅定、政治過硬作為人才選拔的首要標準。加強黨員人才的教育管理,定期召開組織生活會,提高黨性意識、加強初心教育。發揮黨建集聚人才優勢,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利用南京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南京市社會科學院國際和平研究所等科研平臺打造高水平研究智庫,為和平城市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開展“活動創新”,激發和平城市黨建活力。激發黨建活力,需要堅持活動創新,形成和平城市建設中黨建工作的“強磁場”。在全社會集中開展紅色教育活動,組織黨員干部學習《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在基層社區公益播映《金陵十三釵》《拉貝日記》《殺戮時刻:我們在南京——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等具有教育意義的紅色題材電影、紀錄片,提升和平城市建設的影響力。依托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拉貝故居、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部、部分難民收容所舊址等南京本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常態化組織黨員干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尋訪南京大屠殺相關記憶,引導廣大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揮黨組織凝心聚力作用。以“國家公祭日”為契機,結合國際和平日、抗戰勝利紀念日等重要節日,組織黨員干部開展和平論壇、集會、和平主題文藝演出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傳遞和平正能量,樹立正確的和平價值取向。
推進“強基固本”,筑牢和平城市黨建基礎。基層黨組織是和平城市建設的“神經末梢”,應鼓勵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廣泛參與和平城市建設,結合“三會一課”、支部共建、黨委(黨組)中心理論學習等載體,學習和平城市建設相關知識。推動學校、社區、研究機構、和平紀念場館等多個黨支部合作,普及和平理念,建設具有南京特色的和平學教育體系。建立和平城市建設動態評價與評估機制,激勵先進、帶動后進,形成正向拉動、點面開花的格局。樹立基層黨建標桿,著力培育一批拿得出、叫得響、過得硬的和平城市建設品牌社區、精品項目,有效發揮黨建先進群體在和平城市建設中的帶頭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