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康
體育課堂教學運動負荷科學安排路徑
胡桂康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天河學院,廣東 廣州 510655)
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的運動負荷是確保學生掌握體育技能、實現強身健體的重要前提,也是避免學生出現運動損傷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當前體育課堂教學時,通過構建科學、簡單、便于實施的指標體系對學生體育課堂的運動負荷狀況進行實時監控、科學評價,解決了以往學生學習能力與運動負荷不匹配的現實問題,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文章結合體育課堂教學運動負荷安排存在的問題,從學生基礎、教學內容、教學影響因素和評判方法等視角提出科學安排運動負荷的具體路徑。
體育課堂教學;運動負荷;科學安排;實施路徑
運動負荷是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所承受的生理負荷,運動負荷主要受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影響。體育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體育技能,實現強身健體的重要載體。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為學生安排科學、合理的運動量和運動負荷。因此,在當前體育課堂教學時,要重點探索科學安排運動負荷的實施路徑,通過精講多練、合理使用體育場地器材設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課堂狀態,靈活安排課堂教學負荷。
體育課堂教學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體能消耗和運動負荷的必然性,合理、恰當處理運動負荷是確保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健康身心素質的關鍵。傳統體育課堂教學過多重視技能教育,忽略了學生體能素質的個性化差異,運動負荷安排存在不合理現象,影響了學生身心素質健康和課堂教學質量。
目前體育課堂教學大多實施面向全體學生的無差異方案,在教學量、教學時間和教學強度安排方面,缺乏對學生個性化體能素質的充分考慮,以至于體育課堂出現了體能較好學生未能達到個人最佳狀態、體能較差學生無法適應教學要求的問題,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未能根據學生的實際體能消耗狀況來動態調整教學方案,影響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教學質量。因此,體育課堂教學要充分遵循學生的身體機能變化和心理發展規律來科學安排運動負荷,確保學生以最佳狀態參與體育課堂教學[1]。
傳統體育課堂教學在內容選擇、教學搭配過程中,未能將教學的難易程度、課堂內容安排與運動負荷相結合,影響了學生對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吸收和理解。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不同、運動形式不同,對學生體能負荷要求也存在差異。比如跑步對心肺機能有明顯影響,體操類運動則對神經系統有直接影響。目前體育課堂教學時,未能從體育項目的運動負荷特點來安排運動次數、強度和時間,影響了體育教學效果。老師未能根據課堂教學性質、適宜負荷量來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比如在復習課、學習課和預習課的運動負荷安排方面,缺乏合理性。
運動負荷設置直接關系到學生的體育課堂學習狀態,傳統體育課堂教學運動負荷安排缺乏應有的動態調整思維,缺乏對學生運動興趣和身心素質狀態的充分融合。部分課堂存在盲目重視運動量,忽略學生實際狀態的現象,影響了學生的體育課堂表現。此外,不同時間段開展體育教學,學生體能狀況也存在動態差異,老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體能狀況來合理安排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才能避免學生承擔過多運動負荷[2]。
體育新課標指出體育學科是以身體鍛煉為基礎,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的必修課程。體育課堂教學作為學生體育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在當前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運動負荷狀況,合理安排練習密度,科學控制運動負荷,使學生體能消耗與體育技能學習始終處于最佳狀態。
學生的體能素質狀況是體育課堂教學中科學合理安排運動負荷的基礎前提。學生身體素質不同,承擔運動負荷的狀況不同。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體能素質和性別等不同狀況進行合理分組、區別對待,分別制定訓練強度和時間,使不同體能狀況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掌握體育技能,保持最佳體能。針對部分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老師要重點關注其個人課堂表現,適時調整課堂教學方案。此外,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確定最大負荷,在實際教學訓練過程中,逐漸增加運動負荷,提高學生訓練適應能力。要為學生預留一定運動負荷空間,使學生能夠適應體育課堂教學、訓練的臨時變化[3]。
教學內容是體育課堂運動負荷安排的重要依據,不同體育項目的運動負荷存在差異。老師要針對具體內容來安排課堂訓練的強度、時間和訓練量,使學生能夠有效適應不同運動項目及內容的學習負荷。要注重根據教學內容運動負荷狀況,靈活搭配運動項目,在盡可能確保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確保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多樣性。老師要注重采用“動靜結合、大小搭配”的教學安排原則,為學生體能恢復提供空間。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類型來合理安排教學密度和運動負荷,在學習新技能、掌握新的體育運動方法時,要重視學生對新知識和技術的學習,應適當降低教學密度和運動負荷,為學生預留充足成長空間。在知識預習探究、復習鞏固等教學時,則要適當增加教學密度,合理增加運動負荷,為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供合適的運動量。
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同季節、氣溫和時間等客觀因素對運動負荷安排有直接影響。在夏季或冬季,氣溫較高或較低情況下,都要適當降低運動負荷。此外,還要綜合考慮學生的情緒、主觀態度和課堂教學氛圍等因素,適當調整運動負荷。要結合學生的個人體能差異和年齡特征、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鍛煉心態,及時消除學生體育學習與訓練過程中的“負面情緒”,使學生保持最佳學習狀態。老師要根據課堂上主客觀因素的一系列變化來調整運動量,為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興趣和扎實的運動技能創造最佳條件[4]。
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依據個人的教學經驗、課堂觀察以及學生個人的相關意見來科學安排學生運動負荷。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時,要注重更新教師的評判方法,提高老師自身的判斷水平。結合當前智能技術和可穿戴設備應用不斷成熟,可以借助技術和設備對學生的運動負荷狀況進行檢測,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合理的運動負荷分配方案。此外,老師要注重打造具有啟發性、探究性的體育教學課堂,在科學安排體育運動負荷的同時,降低學生的課堂學習壓力,教育學生掌握體能恢復方法。
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安排科學適宜的運動負荷是學生有效掌握體育技能,提升個人身體素質的重要前提,也是目前推進體育教學創新的重要路徑。在體育教學改革持續深入背景下,老師要全面了解運動負荷的影響因素,掌握各種調控運動負荷的科學方法和因素,通過構建符合學生實際狀態、體能素質和教學內容的運動負荷安排路徑,使體育教學實現預期價值,釋放體育課堂理想活力。
[1]于鵬.小學體育教學中科學合理安排運動負荷芻議[J].內蒙古教育,2018(4):55-56.
[2]顧永解.小學體育課要科學合理安排運動負荷[J].基礎教育研究,2018(18):66-68.
[3]潘賢呈.適量適度恰到好處——談如何合理安排體育課的運動負荷[J].體育教學,2017(11):16-17.
[4]江聲策.都勻市城區中學體育課運動負荷調查與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5):187-188.
On the Scientific Arrangement Path to Sports Load in PE Classroom Teaching
HU Guikang
(Tianhe College of Guangdong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55, Guangdong, China)
胡桂康(1981—),碩士,中級,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