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鴻 危泳鍵
“一帶一路”倡議給我國體育產業帶來的影響與發展機遇
李金鴻1危泳鍵2
(1.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2.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廣西 南寧 530012)
基于調查和資料統計,對我國體育產業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影響,對體育產業“走出去”實現跨越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分別進行了論述和分析,列出影響因素及其優化方案,指出目前面臨的困難和改進的方向。研究結果表明,“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機遇大于挑戰,目前的首要任務是抓住機遇,率先做強。
體育產業;“一帶一路”;機遇;挑戰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打造國際合作的新平臺,體現了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各沿線國家共同發展,體育產業顯然也是受惠的產業之一,如何抓住機遇,促進我國體育產業“走出去”,實現跨越式發展,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
事實上,這一問題早已引起了諸多學者的注意。戚俊娣、賈連堃對“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航海文化與藍色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進行了研究,指出立足自身優勢,是兩個產業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1]。姜同仁和張林分別從縱向和橫向剖析和研究“一帶一路”倡議下體育產業發展的路徑,指出了多點開花、多線交融、自成一體的發展方向[2];邵凱對“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體育產業融合路徑進行了研究,從產業的角度分析了融合的具體路徑[3]。然而, “一帶一路”倡議為體育產業全方面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機遇的同時,體育產業的發展也面臨巨大挑戰。“一帶一路”倡議是推動眾多國家之間的合作,但各個國家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和各國文化巨大差異都在阻礙著體育產業“走出去”的步伐,因此,有必要對當前體育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進行深入剖析,探索體育產業“走出去”的可行路徑,從而戰勝挑戰,實現跨越式發展。
基于此,本文對“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當前體育產業的現狀進行了總結,對體育產業“走出去”面臨的諸多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針對問題給出了對策和解決方案,為我國體育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并盡快與國際市場接軌提供了有益建議。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體育產業得到較快發展,特別是《全面健身計劃(2016-2020年)》[4]頒布以來,體育產業更是如沐春風,得到了蓬勃發展。“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更是進一步促進了體育產業“走出去”步伐,使體育產業得到了千年難逢的發展機遇。然而,相對其他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體育產業發展相對較晚,影響力相對較弱。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加上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加深,近年來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步入快車道,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下政策的相繼實施,我國體育產業已經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據統計,2010-2015年我國體育產業產值增長了82.9%,平均年增長率為12.8%,高于GDP的復合增長率10.6%。從2015至2017年,我國體育產業產值增加了1萬9千多億元,表現得也非常搶眼。以下是近五年來我國體育產業規模及增加值,如圖1所示。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8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為2.2萬億元,較上年增加7811億元。
另外,從體育產業內部結構看,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的總產出和增加值最大,分別為13509.2億元和3264.6億元,增長速度分別為12.9%和14.0%。體育服務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所占比重繼續上升,從55%上升到57%,其中直接與公眾體育消費相關的體育競賽表演活動、體育健身休閑活動增長突出。此外,我國健身步道、體育公園等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增長速度達94.7%,反映出我國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的勢頭。表1為我國2017年體育產業的整個行業狀況。

圖1 我國體育產業近年來的發展狀況[5]
表1 2017年全國體育產業狀況
體育產業別名稱總量(億元)結構(%) 總產出增加值總產出增加值 體育產業21987.7100.0100.0100.0 體育管理活動504.92.32.33.4 體育競賽表演活動231.41.11.11.2 體育健身休閑活動538.32.62.63.3 體育場館服務1338.56.16.18.7 體育培訓與教育341.21.61.63.4 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13509.261.461.441.8 體育用品及相關銷售、4295.219.519.533.5 貿易代理與出租 體育場地設施建設459.62.12.11.3
雖然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迅速,但與歐美國家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不足。我國體育產業GDP占總國民經濟GDP的比重,為美國的1/6、英國的1/4。從這點來看,我國的體育產業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而且我國的體育行業大多以制造業為主,占市場比75%,而體育服務業占比不到25%,且各方面發展不平衡[6]。即使按照中等發達國家的體育產業比例來說,我們也仍然是未達標者。因此,抓住機遇,是我們未來的方向。圖2和圖3分別給出了未來五年(2020年—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趨勢預測結果以及2025年我國體育總產業規模預測。總體來看,我國未來體育生產總值將逐漸上升,說明在“一帶一路”倡議帶動下,我國體育產業會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

圖2 我國未來幾年體育產業發展預測[5]

圖3 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預測[5]
“一帶一路”途徑65個國家和地區,體育產業發展不平衡,各有千秋。以下以印度尼西亞、印度和俄羅斯等國家體育產業現狀做一些比較說明。
習主席在2013年10月首次提出與印度尼西亞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近年來,兩國積極對接上述倡議和構想,全面深化合作,打開了更廣闊的合作空間。《國米新聞網》報道,印度尼西亞國家雖然體育產業興起得比較晚,但體育產業正在飛速發展,潛力巨大。據統計,體育用品業在2013-2018年有望提高45%。但印尼體育市場依靠國外進口高達42% 。2018年舉辦亞運會,游客消費17億元,并為雅加達和巨港兩座城市帶來了40.5億印尼盾的GDP增長。讓印尼真正嘗到了體育產業的甜頭。
首先使用診斷儀進入奧迪車系,然后選擇特殊功能,選擇蓄電池匹配,根據提示進行長編碼即可。注意:在長編碼設置程序中,將需要發送以下三個蓄電池參數:
在亞洲,屬于中低收入國家的印度體育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健身市場的規模達到200億印度盧比,增長率高達40%以上。國際大型連鎖健身企業“Curves”和“Identity”紛紛進軍印度市場,其中“Identity”計劃要在印度建立1500家健身中心。
近年,俄羅斯體育用品市場銷售額為38億美元,體育用品商店的數量增長了18%。盡管俄羅斯已有十余家體育用品廠商,但體育用品市場80%的份額被進口商品占有。與國民參與體育運動興趣最高的德國(28%)和澳大利亞(23%)相比,俄羅斯只有10%的人喜愛體育運動。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及相關體育運動大賽的舉辦,經濟快速發展的俄羅斯體育產業也將得到較大推動。
綜上所述,分析了印度尼西亞、印度和俄羅斯目前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可以看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沿線國家的經濟和體育相關產業正在加速發展,但各個沿線國家仍然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
“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不僅促進沿線國家的發展,還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主要平臺有:(1)學習平臺。沿線國家的體育產業發展狀況、產品質量及其生產過程各不相同,促進相互學習;(2)體育產品流通平臺。各個沿線國家生產的體育產品,可以相互銷,發展繁榮;(3)文化交流平臺。各國在借助體育產品的銷售,促進各國文化交流。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為體育產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還加強了各國的貿易和合作關系。
“一帶一路”倡議首先是促進了各國融合,融合不僅包括基礎設施還包括相關產業發展。在沿線各國地區都將得到相互發展機會和平臺。各國之間的合作,通過體育用品和相關商品貿易來往,提高各國產品的影響力,在了解各國產品文化的同時獲取消費渠道和發展機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搭乘其他產品銷售的順風車,便于開拓和壯大市場,因此,便于我國與沿線國家的融合,共謀發展,共同繁榮。
倡議提出以來,沿線各國推進合作優化升級,在體育產品、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領域增強我國經濟實力。通過圖1可以看出,近五年來統計的GDP數據顯示,增長十分迅速。從國家體育總局頒布《體育產業“十三五”規劃》以來,體育愛好者已達6億。諸多數據都可以看出,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管理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一帶一路”倡議強調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這就大大增加了我國與沿線各國的交流機會,提升國際視野。據教育部統計,我國留學人數60.84萬,增長11.74%,持續保持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地位。隨著沿線項目的持續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成為留學生選擇留學地的新增長點。國家公派留學人數也持續增加。與此相對應的是,留學生回國人數持續增長,僅以2017年為例,留學回國較上一年增長了11.19%,高達40.98萬人。教育部表示,近年中國留學生出國學習、回國服務規模雙增長,與國家戰略、行業需求契合度不斷提升,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我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的基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一帶一路”倡議將協同65個國家共謀發展,十分有利于我國文化的對外發展,例如我國的儒家傳統文化、民間工藝及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等。新加坡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的"文化再生"運動;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而漢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較多保留,如和服源于漢服,中國的古曲和建筑樣式(特別是唐代)。因此,可以看出我國文化對于各個國家在各時期及各階段都有影響。
沿線國家共謀發展合作不斷傳播我國傳統文化、體育項目和品牌、社會的美譽度等提升我國文化影響力。也使我國體育項目和文化不斷發展,比如武術、農民運動項目和我國少數民族間特有的體育項目等。
“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有助于加深了解當地人民的消費心理和習慣,建立適合當地體育產業發展模式。因此,要了解各個國家的風俗文化和禁忌,讓各國民深切感受到我國對于“一帶一路”倡議聯合發展國家的真誠和尊重,獲得長遠的發展。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我國體育產業得到全面發展。但我國體育產業“走出去”的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首先是途徑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其次是各個國家政策不同,且部分國家對于體育產業方面還沒有明確法律法規;最后是產品成本存在巨大差異,不利于一刀切地推廣到各國。
“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由于經濟情況有差異,消費水平也不相同,這些差異都將導致體育產業發展的不平衡。
根據世界銀行按照收入水平對國家的分類,“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僅有18個國家屬于高收入國家,22個國家屬于中高收入國家,23個國家屬于中低收入國家。將沿線相關國家分為四個發展階段(低水平發展階段0-25;中低水平階段26-50;中高水平階段51-75;高水平階段76-100),將數據繪制成表2[7]。從表2可以看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極不均衡,多數仍為低、中低收入國家;中東歐地區社會發展水平指數最高;中歐地區國家人口不管是教育程度還是健康水平都是六個區當中最高的,但其失業率較高;中亞地區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女性勞動力占比較高,中亞地區的平均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表2中列出部分國家2014年的發展指數,有一定借鑒意義。
表2 2014“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社會發展指數
高水平(76-100) 中高水平(51-75) 最低水平(26-50) 低水平(0-25) 國家指數收入國家指數收入國家指數收入國家指數收入 以色列90.78高 馬其頓55.13中高 伊拉克33.16中高 阿富汗20.49低 新加坡88.35高 緬甸56.28中低 巴勒斯坦35.27中低 也門21.9中低 立陶宛79.53高 土耳其57.72中高 敘利亞37.3中低 捷克84.79高 印度尼西亞58.31中低 巴基斯坦38.44中低 俄羅斯79.23中低 尼泊爾59.95低 埃及42.52中低 白俄羅斯81.4中高 馬爾代夫60.7中高 印度44.98中低 烏克蘭76.18中低 老撾60.91中低 東帝汶46.95中低 波蘭80.33高 菲律賓60.9中低 伊朗48.13中高 匈牙利80高 蒙古69.1中低 波黑48.93中高 羅馬尼亞77.25中高 中國71.6中高 越南76.04中低 馬來西亞73.46中在 文萊75.78高 泰國73.55中高
沿線各國對于體育文化、經濟及產業的相關政策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規定,甚至許多國家還未頒布對于體育及相關產業的法律法規,想要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把各國建立成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存在一定難度。
事實上,越南對體育產業還是比較重視的,越南國會1992年就頒布了越南《體育鍛煉條例》[9],以立法的形式對體育事業發展做出了規定。2006年對《體育鍛煉條例》進行了修改,審議通過了體育法。體育法包括總則公民體育、體育產業機構等幾個章節;但泰國在對于體育產業、經濟等方面頒布的法律條文對外公布的較少,基本沒有。
且在國際貿易中,由于國情不同,存在文化差異,對進出口的包裝材料、禁用圖案等要求,都有嚴格的規定。例如,加拿大,政府規定進出口商品必須標識的是英法文;菲律賓衛生部門和海關規定,進出口貨物禁止使用麻袋、草編制等包裝;阿拉伯進口商品的包裝禁用六角星圖案。
各國的文化習俗也各不相同,需要注意。
綜上所述,不僅需尊重各國的相關政策的不斷變化,而且還要遵循沿線各國的風俗文化。因此,在發展合作上也會面臨一系列的挑戰。
因各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直接影響當地人群的消費和生產能力。而相對中高收入國家來說,體育產品及體育用品的批量化、系列化和自動化生產較容易,而中低收入國家則有一定困難,較難快速占領市場。
因此,產品的生產成本由于各國經濟水平的不一致對于體育產業的發展也存在巨大挑戰。因此,需不斷提高產品的創新技術和研發能力,開發與市場相適應的產品,才能利于發展。
我國的體育人才仍然不足,也將面臨嚴峻挑戰。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統計,我國體育產業從業人員大致為400萬人口左右,僅占國內勞動力的總人口的0.5%。《關于加快體育發展產業促進體育消費若干意見》[10]指出我國力爭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想要實現此產業規模,體育產業的就業人口需達到人口的1.5%,將需要大致1000萬的體育產業人口,體育產業人才缺口較大。
時代在變化,沿線各國都有可能在國家調控政策、政治因素及政權更迭上發生變化,合作也可能發生變化,且這些變化因素都是不可控的。因此,這些可變因素對體育產業走出去實現跨越發展的挑戰是巨大的,要積極做好應對措施。
“一帶一路”倡議對體育產業“走出去”實現跨越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也有利于各國建立良好的鄰國關系,促進各國的文化相通和融合,這是有利條件。加之我國體育產業的整體實力較強,為我國體育產品“走出去”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基礎,這為我國體育產業走出去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但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明顯,文化差異、風俗禁忌也大不相同,這些差異將導致體育產業發展不平衡。各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和政策法規也大不相同,這對體育產業的“走出去”將構成嚴峻考驗。
總之,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機遇大于挑戰,我國體育產業“走出去”大有可為。
[1]戚俊娣,賈連堃.“一帶一路”背景下航海文化與藍色體育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東岳論叢,2016(8).
[2]姜同仁,張林.“一帶一路”與中國體育產業對接發展路徑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3).
[3]邵凱.“一帶一路”下我國體育產業融合路徑研究[J].體育科研,2015(11).
[4]國務院.全面健身計劃(2016-2020年),2016(6).
[5]教育部.中商產業研究院,2018(7).
[6]教育部.2017年體育產業研究現狀,2018,1.
[7]張睦含.中外體育產業發展現狀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6).
[8]世界銀行WDI數據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Human Development Data.
[9]閆士展,湯衛東,潘寶秀,等.越南《體育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7).
[10]關于加快體育發展產業促進體育消費若干意見[Z].國發(2014)46號,2014-10-20.
On the Impact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o China's Sports Industry
LI Jinhong, etal.
(Guangxi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530007, Guangxi, China)
李金鴻(1989—),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