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中國對東盟進出口總計2.09萬億元,東盟上升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通過對中國和東盟貿易發(fā)展變遷的典型事實進行梳理,可以更好地理解當前中國與東盟的經貿特征。
其一,從中國對東盟進出口的總體規(guī)模及形勢來看,近二十多年間,中國對東盟進出口呈快速增長態(tài)勢,規(guī)模擴大了20余倍(見圖1)。具體而言,在2012年之前,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在大部分時期小于中國對東盟的進口,即中國對東盟整體呈逆差格局;2012年之后,出口開始持續(xù)超過進口,中國對東盟整體呈順差格局。
其二,從東盟在中國主要貿易伙伴中地位的變化情況看,其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實現(xiàn)的(見附表)。需要明確的是,雖然2020年上半年東盟成為了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但這是就出口和進口加總而言;如果僅從出口看,東盟位列第三,美歐仍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2019年時,歐盟是中國第一大出口貿易伙伴,2020年上半年美國重新成為中國第一大出口貿易伙伴。從進口看,東盟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均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其三,從中國對東盟進出口的國別情況看,越南的份額上升十分引人注目(見圖2)。得益于勞動力成本和區(qū)位等方面的優(yōu)勢,以及中美經貿摩擦、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CPTPP)及越歐自貿協(xié)定達成等因素的推動,越南成為東盟十國里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以中國出口單一國家的規(guī)模進行排序,越南的排名也僅次于美國、日本和韓國,并有趕超韓國之勢。從中國與越南的貿易規(guī)模看,中國對越南的出口占對東盟國家出口的近三成,中國從越南的進口占從東盟國家進口的20%有余。在越南份額上升的同時,一些國家的份額則出現(xiàn)下降。其中,尤以新加坡下降最多,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其四,從中國對東盟進出口的產品種類看,計算機和電子類產品的占比最高,各類化學品、礦產和金屬次之。將近幾年與2005年的情況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計算機和電子類產品占比大幅下降,上升的品類在出口端集中于機械設備類和紡織品類,進口端集中于食品飲料和紡織品類(見圖3)。筆者認為,上述變化反映出以下幾個趨勢:一是中國與東盟貿易多元化程度不斷上升;二是中國和東盟的價值鏈貿易特征日趨明顯,雙方的進出口產品中,中間品份額始終在70%以上;三是機械設備類出口的上升反映出價值鏈的轉移;四是進口端的變化顯示我國的消費需求增長明顯。

圖3 中國對東盟進出口的行業(yè)分布

圖4 中國對主要目的地出口的同比增速(2002—2019年)

中國前五大貿易伙伴(分出口和進口)
其五,比較歷史數據可以發(fā)現(xiàn),進入21世紀以來,相較于其他幾個我國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中國對東盟的出口波動幅度較小,在中國外需出現(xiàn)下行沖擊的重大時刻,東盟都發(fā)揮了穩(wěn)外需的基本盤作用(見圖4)。在全球金融危機最為深重的2009年,以及歐債危機爆發(fā)的2012年,中國對東盟出口的同比增速相較于其他幾個主要出口目的地的降幅都是最小的。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東盟經濟體在過去20余年間的發(fā)展總體穩(wěn)健,沒有出現(xiàn)較大幅度的衰退,與歐美經濟走勢的不同,使其具有外需穩(wěn)定的基本面;另一方面,中國對東盟的出口中有一部分是中間品,是為了滿足中國的最終需求,這部分較少受到外部沖擊的影響。
總體而言,在當前形勢下,中國與東盟間緊密的貿易關系有助于中國保持整體的外部均衡,同時減輕中國與其他經濟體(尤其是美國)貿易失衡的壓力。展望未來,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系有望進一步深化,同時雙方的競爭性與互補性特征都將進一步彰顯。對此,筆者認為,中國需要積極推動區(qū)域經濟融合,形成共贏的生產網絡,同時也要避免產業(yè)過度轉移和產業(yè)空心化。一方面,中國應積極參與高標準經貿協(xié)定談判,提升外部政策競爭力;另一方面,也要對競爭壓力有所準備,包括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產業(yè)集群以提升競爭力,也可參考疫情中的他國經驗,提供企業(yè)供應鏈國內備份或降低供應鏈脆弱性的一攬子支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