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應以主動合規的姿態,充分理解反洗錢監管的思想內涵,利用反洗錢工具為創新、應用供應鏈產品保駕護航。
為接受FATF第四輪評估,自2016年以來,我國反洗錢監管理念和方法,開始加速向國際慣例靠攏,特別是反洗錢監管體系,有了實質性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人民銀行不斷完善監管協同機制,聯合銀保監會、外匯局,發布、修訂了多項監管法規、規章和指引。其重點在反洗錢預防類制度方面,從客戶身份識別、大額可疑交易報告、洗錢風險評估等方面,對銀行洗錢風險管理提出了規范要求。
從現有框架出發,銀行反洗錢管理的核心內容包括:(1)客戶身份識別。通過有效措施和途徑,勤勉盡職,了解客戶的基本身份信息,了解實際控制人和實際受益人,確定客戶風險等級,進行持續識別。(2)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的保存。按照業務實質,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資料保存要有完整性和可追溯性。(3)通過客戶洗錢風險評估模型,對篩查出的高風險客戶和業務進行特別管理。包括使用強化身份識別、加強監測頻率、了解客戶資金來源等必要的控制措施。(4)大額可疑交易報告。大額交易報告要及時、完整,可疑交易模型要不斷通過實踐進行優化,與時俱進,提供有價值的可疑交易線索。
目前,我國銀行回歸本源、支持實體經濟的任務緊迫而繁重,供應鏈產品則是落實這一戰略的良好途徑。而供應鏈產品的融資主體多為產業鏈中較為弱勢的一方,也往往是不符合銀行傳統貸款業務資質的客戶;而銀行在提供供應鏈產品服務時,通常會為鏈上所有客戶的活動提供一攬子服務,一方面是加強銀行對鏈場景的把控;另一方面,也通過綜合化服務提高業務收益。因此,供應鏈業務與反洗錢管理有其內在的關聯性,供應鏈產品附帶的賬戶、結算、支付等服務,必然會面臨反洗錢管理的挑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對供應鏈業務各主體賬戶的管理難度大。供應鏈業務有特定的場景,因為鏈業務而開立的賬戶種類包括一般結算賬戶、保證金賬戶、資金監管賬戶等。特別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供應鏈產品,客戶身份識別多依托線上進行,產業鏈上的弱勢企業容易被鏈上關聯企業或者其他不法分子利用,在接受后者的經濟回報后,通過構造合同、出借賬戶開展非法融資業務。
資金監管難度大。供應鏈業務因為其資金閉環、貨物質押監管等特點而較普通貸款安全;但鏈上企業之間的關聯關系容易隱藏資金用途,特別是部分中小企業賬戶與實控人個人賬戶混用轉賬,更加大了貸后資金監管的難度。
小額非法交易監測難度大。供應鏈業務嵌入企業交易環節,大型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中小企業之間的應收應付款項筆數多、金額小,通常采用網上銀行或銀企直連渠道處理,其中隱藏的賬戶冒用、資金挪用等情況,由于小額交易而不易被發現,監測模型不易篩查。
銀行銷售任何產品都必須基于合法合規,履行反洗錢義務更是一條底線。將洗錢風險管理的思路和規則融入供應鏈產品和客戶服務的流程中,是銀行必須要做的一項基礎工作。供應鏈產品的復雜性、跨界性也在于此,即銀行需要將結算中對存款產品、信貸產品,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管理的規則全部嵌入產品流程中,具體的應用要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客戶身份識別、受益所有人識別是供應鏈融資盡職調查的前提。供應鏈相關方在銀行開戶是供應鏈產品辦理的起點,銀行必須應用客戶身份識別的渠道和工具,充分了解客戶,特別是鏈上中小企業融資主體的信息,包括: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核實企業工商登記信息;通過天眼查、企查查等信息平臺,了解企業股權、涉訴、處罰等情況;通過銀稅平臺,了解企業的繳稅信息;通過繳費信息,了解企業的日常經營情況。在企業開立賬戶時,還應特別收集其開戶真實意愿表達,以便留存足夠的識別資料,及時發現出借賬戶等造假行為。同時,所有開戶申請人都要事前通過名單篩查系統對是否受到國家和地區的制裁、是否涉嫌犯罪等進行篩查。
反洗錢管理目前特別強調對企業受益所有人的識別。對受益所有人識別的規則,給銀行提供了對供應鏈客戶進行深入了解的一種方法。受益所有人是最終對企業掌握控制權或者獲取收益的自然人。對是否是公司的受益所有人,應當按照以下條件依次判定:直接或間接擁有超過25%公司股權或者表決權的自然人,通過人事、財務等其他方式對公司進行控制的自然人,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在計算股權占比時,還要考慮間接持股,并將股權各層級比例相乘求和進行計算。在判斷受益所有人的工作上,反洗錢管理要求遵循勤勉盡職、風險為本和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對于供應鏈產品的客戶,識別和了解其受益所有人對后續融資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按照反洗錢盡職調查的思路和原則,銀行可以在建立客戶關系、賬戶關系的初始階段,了解企業股權和控制權的實質,以此為后續融資業務判斷、客戶合同交易審查工作,提前設置一道風控屏障,起到風險控制前移的作用。
目前,我國企業的信息披露非強制且不透明,而銀行的采集渠道又有限,前中后臺工作人員也未形成對受益所有人信息的敏感度和收集習慣,這些均給受益所有人的識別造成了障礙。面對洗錢風險管理的相關各方認識度和重視度均不足,后續應通過法律法規進行強制性規范,政府相關部門信息互聯互通機制應與銀行建立保密共享機制,以真正落實了解客戶和識別客戶身份的作用,為供應鏈業務的安全運行提供保障。
第二,洗錢風險評估模型要充分考慮供應鏈各方場景與交易特點。供應鏈業務的預付款類、應收類、貨押類場景,均可以按照反洗錢管理思路設計洗錢風險評估模型,對其上下游資金流向、行業、商品、頻率、地區、峰值等要素進行收集與分析,為供應鏈類業務反洗錢可疑交易積累數據。近幾年,銀行通過自行開發的系統或與第三方平臺合作,針對核心企業作為買方,為上游供應商辦理的多級應收賬款轉讓類供應鏈業務,就是一個典型的場景。供應鏈最大的風險是交易真實性風險,銀行最擔心的是買賣雙方構造交易從銀行套取信貸資金。針對該場景,銀行應從反洗錢角度,將所有鏈上客戶及交易納入反洗錢監測數據源,并根據核心企業及其關聯企業與供應商的資金流向,對該場景下不同行業供應商分別建立監測模型,從反洗錢角度獲取供應鏈中的可疑交易信息,從交易源頭控制風險。
第三,黑名單與白名單理念的應用。銀行反洗錢管理流程最終會形成管控名單,而名單的運用體現了一家銀行反洗錢管理的策略。銀行名單篩查和管控系統被稱為過濾器,要植入到銀行各個產品交易的流程中去。根據目前反洗錢日趨嚴格的監管形勢,黑名單內容代表了銀行不予準入的客戶,在過濾器系統中篩查出的與名單有一定相似度但并非100%一致的客戶,需要落地進行判斷;如果并非管控名單,應予以放行并納入白名單管理,為后續篩查積累數據。供應鏈產品流程必須與反洗錢名單系統高度嵌入,銀行在通過供應鏈實現獲客時,對鏈上首次在銀行辦理業務而原本不是銀行的客戶,尤其需要進行黑名單篩查,從源頭上避免關聯企業構造交易進行欺詐。
第四,可疑交易篩查為供應鏈業務貸后管理提供手段。銀行在大額、可疑交易數據上有義務進行反洗錢篩查和報送異常情況報告。供應鏈業務一般不涉及現金,但如果洗錢模型篩查到的客戶和交易,涉及到供應鏈上的企業,則需要收集反饋并進行分析,為貸后管理提供另一種視角。
綜上,當全球經濟為疫情所擾之際,中國也面臨著投資邊際效益遞減、進出口環境惡化、消費升級因疫情帶來不確定性。對此,銀行業更需響應時代呼喚,承擔歷史責任,牢牢抓住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同時,要適應更大程度的對外開放,提高在全球金融體系的話語權。無論供應鏈、反洗錢都是舶來品,但必須熟練掌握、為我所用。此外,銀行還必須加強流程銀行的基礎建設,使供應鏈環節能夠嵌入流程銀行體系,順暢跑通;同時,將洗錢風險管理手段也嵌入流程,施展其威力,才能具有服務實體經濟的真本領和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