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瑩
山村的幼兒園普遍缺乏教學內容。許多山村幼兒園開展的教學活動都是由教師自己設計、自己實操的。而更普遍的做法是,教師在網上搜集幼兒教學視頻,然后模仿視頻中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給幼兒上課。對于山村的幼兒來說,如果他們不上山村幼兒園,就只能在山野里“放養”到6歲后直接上小學,3至6歲正值兒童大腦發育的黃金年齡,我們想為山村的幼兒做點什么。
“童行學院山村幼教支持項目”是跨界幼兒美育實踐者郝景芳發起創辦的公益項目,致力于支持孩子發現自我、探索世界,相信每個孩子都值得更好的教育。2017年底“童行學院山村幼教支持項目”正式啟動,在項目啟動之前我們做了多次調研,根據實際情況把教學內容設計的側重點放在親近幼兒、鼓勵動手探究、科學設計、讓教師快速掌握上。我們研發出兩個學期、八個主題的教學內容,包括人類、食物、服裝、中國、陸地、海洋、交通、世界。同時,我們還為教師配備了教學教案、課程活動設計方案、可操作的活頁練習冊、幼兒繪本、教具和玩具。這套課程,從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出發,活動形式簡單有趣,豐富的材料供幼兒動手操作。有利于增強幼兒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啟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感知世界、認識世界。
從2018年9月開始,我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大銀鎮的幾所山村幼兒園里,與該園所的教師一起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教學實踐。
第一個教學主題是“人類”。教師帶領幼兒閱讀繪本《我來自火星》,該繪本講了幼兒最熟悉的自己,愛發脾氣,愛蹦蹦跳跳,跑得很快,喜歡天馬行空的想象。通過第一周的教學,我得到的大部分反饋是:幼兒們對繪本中的故事感興趣,但基本聽不懂,因為他們從來沒聽過“火星”一詞,不理解“來自火星”是什么意思。一些教師也表示,其實自己也不太了解火星,但為了讓幼兒們多了解一些關于火星的知識,就上網搜索火星的圖片,學習天文常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擴充了自己的知識面,同時也幫助幼兒們了解火星。
在“陸地”主題課程中,教師挑選繪本《非洲有沒有小熊》,以繪本為載體,搭配教案和圖片資料,引導幼兒觀察和認識陸地上的動物,了解動物的種類、形態、習性、棲息地等知識。教師還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幼兒們到自然環境中觀察、認識和接觸真實的動物。閱讀繪本的時候,教師發現幼兒對小熊戴的蝴蝶結很感興趣,于是帶領幼兒們進行了一次制作蝴蝶結的手工活動,讓每個幼兒都擁有一個和小熊一樣的蝴蝶結。類似的活動在教學實踐中還有很多,圍繞課程內容和配套的材料,山村幼兒園的教師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拓展和延伸,引導幼兒深入地認識和體驗每個主題內容,并從中收獲到成長的快樂。
課堂教學非常重視導入,這個環節歸根到底,目的是讓幼兒們達到學習和接受知識的最佳狀態,鼓勵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和技能。如何引導幼兒跟隨教師的思路進入教師設定的情境中,一步步深入探索呢?我們給教師提供的教學指導策略中,導入環節提供了形式豐富的活動方案,有設置情境、回憶想象、活動游戲、觀察欣賞等。教師們可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運用。
經過對教師一個學期以來教學實踐的觀察,我了解了教師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有一位教師說:“有時候幼兒對新學的內容不理解,用教案中的方法導入幼兒依然聽不懂,可能這些幼兒本身的能力還是比不上城里的幼兒。”我說:“實際的教學過程是復雜的,教師了解各個幼兒的能力、習慣和喜好,教師可以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參考教案,靈活地選擇教案中提供的引導方法,創造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于是教師們嘗試因材施教,創造出了很多有趣的方法,比如讓幼兒扮演故事情節里的人物,在教學導入環節添加小游戲等,都受到幼兒歡迎。教師的教學實踐從學習和模仿教案到結合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運用教案,這個過程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能力。
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結束后,教師們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我們開展了一次線下培訓——“教學設計工作坊”。在工作坊里,我們和教師們一起探討“我們想帶給孩子什么樣的好的教育”,我們以教師們正在進行的教學內容為例,從具體的問題出發,梳理了課程設計的路線圖,讓教師了解課程設計的初衷和目標。了解課程設計的意圖是十分有必要的,它直接影響了“怎么教”,是方法背后的原理,關系到教育的本質。
山村幼兒園的教師教幼兒畫畫,以往的方法總是教師畫一幅簡筆畫做示范,然后幼兒們模仿著畫,這更多的是練習對線條的控制能力,以及練習手指手腕的精細動作。教師為了鼓勵幼兒,每一幅交上來的畫都會打100分。在與教師線上交流的時候,我對她們講:對待幼兒的作品,我們不只是做簡單的評價,更應該仔細“傾聽”,幼兒的畫反映了幼兒內心的想法,我們應該對幼兒的作品認真地觀察,分析幼兒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畫,教師的重視對幼兒是很好的鼓勵,也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地引導。學期末調研時,有教師對我說:“我們班小朋友的畫畫得可有意思了,有個孩子說他畫的小恐龍把所有的食物全都偷吃了,所以肚子圓滾滾的都快站不起來了。”教師們會組織幼兒就自己創作的作品在班級里進行互相欣賞和分享,讓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和把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說給教師和同學們聽,鍛煉幼兒展示自我的勇氣,同時對其語言表達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下學期的開學調研,我還觀察到了一個感人的細節:一個山村幼兒園的教師利用業余時間把教案進行了加工,制作出自己的教學計劃,并詳細地列出周計劃和月計劃,打印后粘貼在自己班級的門口。如此詳盡的教學計劃,是對原有教學內容深度學習和實踐后的擴展和延伸,是教師自發設計的。看到這個細節,我想起我們設計這套課程的初衷——以專業的設計為內核,以優質的內容為支撐,用減負的方式給老師賦能,算是實現了吧。
為了檢驗教學實踐的有效性,我們邀請了北京師范大學幼兒教育領域的專家對使用本套課程和未使用本套課程的幼兒進行了三次對比測評。測評結果數據表明:使用這套課程的幼兒更愿意在公共場合展示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口語表達的能力也更強;其次,使用本套課程的幼兒對活頁材料的完成度也更好。山村的幼兒在本次實踐中有如此顯著的變化,鼓舞我繼續推行“童行學院山村幼教支持項目”,也讓我相信:好的內容,可以為教師賦能。
后記
該項目開始實施的時候,參與實踐的有3組實驗組幼兒園,共計140多名幼兒、8位教師。為期一年的教學實踐結束之后,教師還剩下7位,但其中的5位都換了新人,還有2位決定近期離開。這就是山村幼兒園的現狀:師資不穩定,老師流動性大。愿意到貴州畢節山區的幼兒園任教,每天照顧三四十個幼兒,并為他們精心安排課程,這些教師大部分是真心想做好幼兒教育事業的。
項目結束之后,我也一直在關注這些留在山村的和已經離開的教師的現狀。她們有的還在兢兢業業地照看山村幼兒園的孩子們;有的懷孕生子,正在家照顧自己的小孩;有的離開家鄉,到異地的幼兒園工作;有的留在本地,一邊在鎮上或市里的幼兒園工作,一邊準備參加公辦教師招考。她們或多或少地還在從事與幼兒教育相關的工作。
山村幼兒園里的幼兒,生活條件相對艱苦,有的教師對我說:“少數貧困的同學,學習資料都是我們自己出錢幫他們買的。有的學生連書都沒有,我們打電話給家長,家長也不買,有的是因為家庭貧困,有的是不重視教育……”在山村,教師幾乎是幼兒生活中最重要的知識來源,我們想要打開當地幼兒的視野,為幼兒們創造美好未來助一臂之力,首先要打開教師的視野,先為教師們賦予能量,幫助他們成為更優秀的教師。經過專業設計的內容,可以給教師提供好用的抓手,在實用的同時,幫助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走得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