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笑玲
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文,本意指對土地的耕作、培育,后延伸為精神領域的培養活動及其成果;而在中國古代,主要指相對于“武力征服”的“以文教化”即,文治武功中的“文”,《周易》記:“觀乎人文,則化成天下”,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文化”最早的出處,此時已重在從“精神和思想”的角度定義文化的特點,但與現代意義的文化含義大不相同。
近代以來的“文化”一詞擁有寬泛的內涵,各界對其定義雖不盡相同,但多數學者對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共識。總體而言,廣義的文化:主要是指民眾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段所創造的精神文明及物質文明成果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概念偏重于不同歷史文明背景下的精神生活和意識形態,指通過物質、行為等載體而被傳承的國家、民族的歷史、地理、民眾的生活方式、傳統的地域習俗、風土人情、文學藝術、民眾的價值觀念及思維觀念等意識形態。
從文化特征去審視,無論是廣義的文化還是狹義的文化,都具有歷史性、遺傳性,社會性、變異性特質,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意識形態、觀念準則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當代人,同時當代人也以傳統文化為基礎開創和創新當代文化,沒有傳承就沒有創新,挖掘和整理傳統文化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更好地建設新文化,這也是整理和思考傳統文化的意義。
從歷史發展來看,中華傳統文化從濫觴之初的夏商周朝伊始,衍生至魏晉南北朝,直至唐宋以后政治中心移出為止,期間發展區域多以黃河流域、洛河流域交匯區域為主線,錯落分布,中華傳統文化常被冠以“河南文化”,那么,應該如何理解“河南文化”的內涵呢,我們首先要考察“河南文化”的時間指向。
司馬遷在《史記》記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南”,即夏商周三大奴隸制的王朝皆定都河南鄉村。而作為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夏朝之前,沒有國家存在,所以從政治緊密相連的“河南文化”也不能成為清晰獨立的意識形態,期間曾在河南地域出現過的考古學意義上的“仰韶文化”、“裴李崗文化”只能算作河南文化的萌芽和文化土壤。而在東周一千余年時間里,河南鄉村是古代中國定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時段。
以“河南文化”的歷史輪廓為基礎,其地域輪廓即定都河南的王朝,以其政治版圖影響下統一的政治、經濟、人文風俗、行為習慣的地域。從地理上觀察,河南鄉村以洛陽為中心,東至鄭州、開封,西達關中平原華陰、潼關,南部至秦嶺余脈伏牛山與淮河、汝河為界,北跨黃河至濟源、焦作、安陽一線,以黃河與洛河交匯的沖積平原為主體的中原沃土。可以說,這里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決定了這里的社會習俗具有代表性意義,河南鄉村的衣食住行、社會習俗、禮儀文化無不影響全國,各地的習俗也在這里交匯,體現了河南鄉村的文化現象非純粹獨立的“河南”,而是表現為以“河南文化”為主體,相對穩定統一的“中原文化特質”。所以“河南民俗體育文化”的題中之義在時間上強調當代,側重于地理概念,而非中華文化融合前地域概念上的河南文化,厘清這一概念旨在界定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務,重在探討具有深厚民族傳統文化底蘊的河南鄉村民俗體育活動源起、流變和現狀,形成保護民俗體育文化的策略。
文化的孕育是歷史沿革、地理環境、政治體制、經濟狀況等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傳統文化是諸多環境要素長期作用下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從地理環境上看,外部擴張難度巨大,東部和南部是汪洋大海,北部是氣候惡劣、一望無際的戈壁,西部是高山、世界屋脊,通行困難,核心區域地處北半球溫帶的黃河中下游,屬于高山環繞的平原鄉村,地域廣闊,氣候宜人,生存的條件優越;從地緣環境來看,與歐美的海洋文化截然不同,中國傳統文化屬于典型的內陸文化,長期以來,勤勞的中國古代人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形成了以黃河、長江為代表的大河文明,而黃河與洛河交匯的河南鄉村則是中華民族最早農耕文明的濫觴之所,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從文化思想的演變進程上看,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夏商周奴隸社會的積淀和發展,在中華民族相互融合之前的地域文化發展時期,河南鄉村產生的“河南文化”被公認為中華文化的起源,也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之一,是中國五千余年的文明發展歷史的精華。“河南文化”不僅是中華儒、道、佛等主要文化的發源地,還孕育了豐富的民俗體育文化。對這一地域的民俗體育溯源進行研究,對于保護中華民族的民俗體育文化具有特殊意義。
史料記載,位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鄉村和關中平原,水源充足,氣候宜人,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最早成為原始農耕業發展比較充分的鄉村,作為炎黃兩族后裔,從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56年,夏商周三大奴隸制王朝時期在耕作、征戰、祭祀過程中逐步完成社會進化,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也開始逐步進入形成時期。河南鄉村生存的周朝周邊,有東夷、戎羌、北狄等族群,周人的哲學觀,承襲夏商并大幅發展,逐漸形成了天人思想、倫理觀念、陰陽學說的觀念體系,在教育、文化、舞蹈、音樂等方面全方位發展,民俗傳統體育項目也大量的呈現,比如武藝、弓箭、疾馳、養生等不一而足。以河圖、洛書以及此后發展為中國古典哲學體系的《易經》是這一時期對體育活動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河圖、洛書歷來被認為是“河南文化”的代表,是漢民族文化起源,而周人又以河圖洛書為藍本作《周易》,被認為是中國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大道之源”,這部處于古代思辨文化指導地位的哲學思想,正是從“天人合一”、“陰陽互動”、“循環變異”規律認識中體現了上古以來,古代河南人對健身養生的認識。
《易》的基本精神即“天人合一”,《周易.說卦》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姓名之理,是為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強調將人之活動與自然達到和諧統一。以此基本理論為基礎的《皇帝內經》推崇神形合一的觀點,即人之形體要與人之精神協調統一,其所強調的這種形神合一的觀點即是我國傳統養生健身的天人合一思想,如《皇帝內經》:“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進而提出“行健而神旺”,《皇帝內經》指出:“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通過健行而養神;最終到達“形神共養”的境界,《皇帝內經.素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易》的“陰陽互動”理論是其又一個哲學基礎,認為世事萬物均是陰陽二氣生成,陰陽互動構成了宇宙萬物的變化,陽主萬物生長,陰主萬物收藏,陽能化氣,陰能成形,陰陽相互制約、互為消長,陽代表外在、運動、光明、剛強、德生等,陰則代表內在、安靜、陰暗、柔和、刑殺等,這種觀點對古代養生健身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地影響。比如,在運動養生調節方面,中國古代養生思想強調動靜有常,持之有度。《皇帝內經·素問》:“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使人體陰陽平衡,運動調和,保持身心健康,防病且養生,形勞而不倦是合理勞動或運動的標準。
《易經》主張對立統一、循環變異的常變觀,認為“變”是宇宙萬物的發展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在變化中事物表現出物極必反、盛極必衰、衰極而盛、泰極而否、否極泰來的循環之道。中國傳統養生中武術、氣功都在經絡學角度體現了循環變異的規律,并對運動時節、運動形態、運動內容的動、靜、意、精、氣、神等方面進行組合,從而使傳統體育活動成為符合天地人的養生傳統。
武藝產生于國家督導的軍事訓練,在冷兵器時代,體能釋放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培養訓練軍士是國家的重要任務,夏王朝在洛陽東部偃師“二里頭”建立都城“斟鄩”,河南鄉村就出現了早期學校教育,體育則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而1983年的考古發現確定了在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西南6公里發現商王朝都邑“西亳”,其右學及左學教育內容包括射、御等身體鍛煉項目。
《左傳》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里的“祀”即是祭祀活動,有“禮”、“德”、“孝”等思想體現,而“戎”即指培養武裝力量,這樣的培養行為即早期民俗體育活動的發展動力,后來“武練”與“禮樂”的結合中形成了舞藝,進而成為西周學校體育課程中“六藝”中的“樂”。
及至周朝,商、西周時期還出現了“庠”、“序”、“校”為名的學校教育機構,有著廣泛的身體活動形式,堪稱中國學校體育的先導,東周王朝在洛陽制禮作樂,形成了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內容,全面發展的學校教育,其中射術不僅為技藝練習內容,而且升華為射禮。
另外,作為狩獵的重要工具,弓箭已經成為生產活動和軍事活動必須的工具,“射術”也被作為軍事訓練的內容出現在夏商周三大奴隸制王朝的“官學”中;而同樣是在軍事和生產中馬匹的廣泛使用,使得“騎術”也成為民族體育的重要內容而稱之為“疾馳”,周太師呂望在《六韜》中記載了對騎術的要求:“高絕遠,輕足善走”。
中華養生思想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呂氏春秋》指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行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其機理即利用身軀各部位活動增進健康,祛病延年。并采用“舞”的辦法活動肢體,演練器械。
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娛樂項目,如蹴鞠、龍舟、風箏、投壺、秋千等。蹴鞠在春秋戰國以前即已成為軍中體育游戲,漢朝劉向《別錄》有云:“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于戰國之時,踏鞠兵勢也,所以武示,只有材也。”據《古今藝術圖》記載,“秋千,北方山戎之戲,齊桓公伐山戎而傳入中原”。“風箏”據傳是“魯國巧匠魯班削竹木以為鵲”,憑借風力升起,用來偵察宋國的都城。而作為春秋時期一種消遣身心、通暢血脈的活動,“投壺”在春秋時期的河南鄉村士大夫階層中開展較廣,《禮記·投壺》載:“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投壺或被認為是士大夫階層崛起的標志。
自秦統一中國之后,中華民族進入了文化融合期,河南區域生活的華夏族在融合了諸多民族后形成了漢族,魏晉以降,以洛陽為國都的文化中心,漢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融合尤為劇烈,這一進程也為河南鄉村的民俗傳統體育發展增添了內容和色彩。
由于戰亂頻頻,體育娛樂活動主要集中在士大夫階層,不僅傳統項目得到傳承,如蹴鞠、投壺、秋千、雅舞、彈棋等,還在融合進程中借鑒了相撲、拔河、登高等活動。
另外,魏晉時期養生術得到長足發展,士族階層在思想意識上盛行“玄學”,將老子、莊子的“清淡之風”,借助儒家思想維護政治統治,催生出“道”“儒”結合的“新學”、“玄學”,儒家思想以仁義為本,政治思想的仁政與道德標準的禮制相符相承,其創始人孔子(字仲尼,前551-479)的教育思想方面,強調道德完備和文武兼修。“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同時也強調“勇而無禮則亂”,“文治武功相得益彰”,以此為指導思想,儒家思想的“文治武功”協調發展的觀點體現在對于人才的教育方面就是六藝全面發展,從而繼承了西周官學體育思想和內容,強調“六藝”,其弟子三千,而“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其思想來源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其發展地域以河南鄉村為中心,與先秦時期的儒家、墨家,教理教義以“道生萬物”、“形神相依”、“陰陽五行”、“天人一體”為核心,視老子為教主,以莊子為教神,將《老子》稱為《道德真經》,將《莊子》稱為《南華真經》,視“道”為宇宙萬物之本源。道教的體育思想體現于“形神俱練”的養生觀之中,其發展時間自東漢開始,在此后不斷豐富、創新、完善,是一門修身養性的實踐哲學,雖具有明顯的唯心主義色彩,但客觀上也促進了人們對身體健康、養生的探索和思考。就其修煉身心的理念而言,道教強調人的健康,認為人的生命源于精氣神,主張人們以積極的態度去修煉,而修煉的玄機是要把人道和天道貫通起來,從而具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重生思想和實踐精神,作為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晉時期以河南體育文化為代表的中華養生文化以陰陽五行為哲學基礎、崇尚道教的無為、儒教的倫理、佛教的因果輪回相互結合,在活動方式上形成了以煉丹、導引、行氣相結合,強調“動靜有道”,表現為儒、釋、道、醫相互滲透的態勢,這一時期武術與氣功、導引等養生術相互借鑒,因其具有較高的強身健體意義而在民間逐步得到普及。
如:古時舞龍是娛神,每當節日或神明圣誕,常有舞龍表演,向神明致敬祈福、祈求平安,寄托人們心靈。后隨著社會發展及舞龍技藝的完善,漸變成重娛人,輕娛神的慶典活動,目的是鼓舞民心、團結鄉里,喚起民眾意識。
宋至明清時期是中華文化在統一融合過程中的鞏固期,自宋朝立國以來,受到儒家思想理學學派的影響,強調道德、克治、存養思想,形成了重文輕武的社會思潮。比如在蹴鞠的游戲中就過分注重禮儀而輕競技,將多球門改成一個球門,后又演變為不設球門,極大地降低了對抗性。同時還按長幼有序的辦法輪流比賽;而盛唐時期的婦女運動則因纏足風氣而衰落。與民間體育活動衰落相對立,受到北方游牧部落遼、金、夏長期對峙的影響,出于軍事需要,宋朝出現了專門的武學,并在學校教育中結合武舉制開設武術課,也非常注重軍隊的制式訓練,從而對民間武術的發展形成了一定影響。由于認識到武術的強身健體、娛樂、自衛等特點,民間武術社團逐漸得到發展,后在元朝的禁武運動中受到打擊,但由于元代戲曲雜劇藝術的發展,中華武術由此趨向藝術化道路。
宋元時期的養生學突破了儒釋道的影響,逐漸成為更為開放的運動保健和康復手段,八段錦、易筋經、導引術、養生氣功和武術都得到推廣,民眾文化逐步成熟,使民俗傳統體育項目更深入民間而得到流傳。
近代以來,伴隨著西方列強的武力入侵,體育文化出現了突變式發展,西學東漸,但在西方近代體育傳播中,富有民族特點的傳統文化精髓并未被取代,尤其是以洛陽為代表的在遠離沿海鄉村的廣大城鄉和村落,如舞龍獅、劃旱船、放風箏、踩高翹、武術表演、踢毽子、跳繩等,這些土生土長的民俗體育項目在民間具有強大的文化認同感,繼續得到流傳。
民俗體育文化是民族風俗文化主要的組成部分,是各民族文化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上的長期累積的產物,民族風俗習慣的產生常常與一定的文化載體相結合,與民族風俗習慣相互結合、相互滲透,其傳承方式是多樣的。通過研究河南鄉村現存的民俗體育文化項目發現,其傳承方式主要是通過禮儀活動、宗教文化和民間自發健身娛樂的形式實現。
區域風俗是一個民族較為穩定的民俗體育表現形式,以傳承的途徑方式被一個民族直接繼承和發揚。這種文化形式或歌或舞,傳達著喜悅之情,烘托出熱鬧、吉慶的氣氛。現在河南鄉村的傳統節里還有如犟驢、抬閣船、鼓陣和民間武術表演等體育活動項目就是這一形式的代表性民俗體育項目。又如在洛陽老城,農歷正月十五前后的“雙龍舞表演”,據傳是為了祭奠生于洛陽的皇帝趙匡胤及趙光義兄弟;河南鄉村的盧氏縣,則在每年的“農歷二月二”舉行社火表演以紀念韓愈;群眾喜聞樂見的竹竿拔河、竹竿舞、抬杠等民俗體育項目集體亮相。這些項目平時的練習和吉慶、佳節、祭奠時的表演是鄉村民俗體育項目的重要流傳方式。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宗教信仰是傳播、承載民族體育活動的主要載體和形式,在河南鄉村,主流文化信仰也代表了中華文化的內核,儒、釋、道等中國主要宗教信仰無一例外地都肇始于河南區域,儒學奠基于河南、道家產生于河南、佛學始傳于洛陽。這些宗教或信仰文化的體育活動也不同程度地成為宗教文化的構成部分。河南民間信仰的神靈眾多,民眾定期以廟會的形式娛樂與神靈,為民祈福、祭祀供奉,期間不乏郊游、舞龍、社火等民俗體育活動。
民俗體育項目具有豐富的娛樂屬性、健身屬性、是展示人類機敏和智慧的活動,在競爭的同時賦予娛樂功能。這也是河南鄉村民俗體育文化最大的特性,如打瓦比賽、頂羊比賽等。人們在獲得娛樂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得到溝通。
河南鄉村民俗體育文化歷史悠久,源于遠古時期的身體活動和生產勞動,進入人類文明時代后,形成了軍事訓練、節慶、婚俗與祭奠禮儀活動、宗教文化和民間自發健身娛樂的民俗體育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把河南鄉村民俗體育文化直觀地進行展示,傳遞了豐富的文化信息。對這一地域的民俗體育文化溯源進行研究,對于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民俗體育文化具有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