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
據2019年人口統計最新數據顯示,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2.53億多人,占總人口比重的18.1%,而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1.76億多人,占總人口比重12.6%。老齡化程度加深帶來的直接問題是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問題。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綱要》中明確指出,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全民健康,為人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健康服務,同時更要處理好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實現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因此,在新時期“健康中國”視域下,對老年人體育這一方向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國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對老年人體育的發展有著肯定的意義,然而我國在發展老年人體育政策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政策制定主體由原來的單一制定主體到現在的多部門聯合發布,例如2015年國家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老年人體育工作的意見》。然而多部門聯合發布文件,容易導致政策在實施的過程中,各部門的職責缺乏清晰地定位,具體的操作性不強,政策的執行力度不足,并且缺乏定期的工作反思與總結,難以合力保障老年人的體育權益。從政策的內容上來看,我國老年人體育政策內容還處在宏觀層面,僅僅為老年人體育的發展指明方向,各種規定多為倡導式、號召式,導致政策下的執行能力不夠,政策的效果難以量化,例如《體育法》雖然提出“全社會應當關心和支持老年人、殘疾人參加體育活動。”但是缺少具體的實施路徑,后期的驗收力度也不到位,導致老年人體育權益無法保障。
我國老年人體育處于一個蓬勃發展的新趨勢,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響應國家的號召,投身到體育鍛煉的隊伍中,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機制,難以實現精準化管理,具體表現如下:第一,監管系統缺失,難以科學評估老年人體育發展及特征。老年人體育特征的表現為自身的隱蔽性,如掌握的技能、鍛煉頻率、運動時間等其他內在的因素,需要科學系統的評估機制,對老年人體育進行實地精準考察,才能做出準確的評估,評估結果才能成為后期改進管理措施的基礎。第二,監管系統缺失,對老年人體育的具體問題難以精準治理。近年來伴隨著廣場舞的興起,隨之而來的擾民投訴、場地爭奪等等一系列矛盾不斷,無人管理,導致矛盾無法得到合理解決。
目前我國的老年人體育服務,還是處在政府集中供給的階段中,由政府投資建設的體育公園、廣場,已經成為老年人活動的主要場所,然而由政府主導的老年體育設施建設工程,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場地的不足,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老年人的需求。過于單一的供給形式,既無法促進老年人體育的發展,也無法滿足老年人對體育場地、設施的需求。
據調查發現,老年人在體育消費上的投資遠遠低于年輕人和青少年,除了自身對體育消費的認知較低以外,原因也在于老年人體育產業的開發力度小,其開發力度遠不及其他產業,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是政府的重視力度不夠。在2016年發布的《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未提及老年人體育產業,相關體育部門也未將老年人體育產業列入發展規劃,缺乏頂層設計,導致老年人體育產業發展滯后。體育產業的發展多集中在其他熱門領域,而對于老年人體育產業的開發還存在著較大的空間。對比少兒散打、體操、嬰兒游泳館等體育產業欣欣向榮的景象,映射出較為嚴重的體育產業供給不平衡的現象。
我國《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對于健康老齡化的定義為:即從生命全過程的角度,從生命早期開始,對所有影響健康的因素進行綜合、系統的干預,營造有利于老年健康的社會支持和生活環境,以延長健康預期壽命,維護老年人的健康功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衰老是隨著人的生長而產生的必然的現象,具體表現為人體器官功能的減退,認知能力的下降,抵抗力變差,易于生病等多個方面。但經過國內外大量學者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均已證實體育活動對延緩衰老、抑制慢性病、維護老年人健康具有積極作用,對推進健康老齡化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也無疑是解決“健康老齡化”重要手段之一。
“健康中國”戰略提出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健康素質,實現社會的平穩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終實現“中國夢”。“中國夢”的實現涉及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各個領域的協同發展,體育在“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老年人體育作為和諧體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樣占據著不容忽視的戰略地位。老年人體育作為發展和諧社會的基礎,應以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為契機,順應全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大方向,使我國的體育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總而言之,體育事業的和諧發展影響著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同理,老年人體育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因此,加速老年人體育的發展是發展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老年人的體質健康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參加體育活動不僅能幫助老年人舒筋健骨,提高免疫力,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同時能夠有效地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老年人從工作崗位退休后,不免會產生孤獨和失落的情緒,通過參加體育活動,不僅能滿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改善身體健康,也能豐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促進老年人人際交往關系,達到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平衡。
由于老年群體自身的特殊性,導致了老年人體育政策的制定要不同于其他群體,應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考慮。在政策內容制定時,應強化跨領域、多部門協同合作,精準定位部門責任,實施責任到部門,避免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推諉扯皮現象。同時要提高政策的質量,增強政策的針對性,確保政策的實施直接惠及到群眾,避免出現“假大空”。在政策實施時,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監督機制,對政策的執行情況進行定期評估檢查,通過績效考核制度確保政策執行的可靠性。
體育社會組織是指從事體育運動、推廣體育文化的社團、機構,包括體育社團、體育基金會、民辦體育非盈利組織等。體育組織在推動體育運動的推廣、體育文化的傳播以及體育專業人才的選拔等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目前現有的老年人體育組織治理低效,官僚化、行政化風氣嚴重,體育組織的人才建設落后,老年體育組織功能較弱。為了解決存在的問題,我們應從源頭治理。優化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加強對體育組織管理人員的培養,聘用相關專業的體育人才進行老年人體育賽事的組織與服務工作,利用體育組織推動老年人體育的發展。
由于老年人體育需求的巨大缺口,以及其低回報和弱影響力,當前老年人體育的投入主體僅限于政府部門。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輸血式”的投入不僅對國家的財力造成巨大的挑戰,同時也影響了老年人體育的發展進程。老年人的健康不僅僅是國家的問題,更是我們整個社會的責任。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應將這種“輸血式”的投入改成“造血式”的投入,積極拉攏企業投入,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對老年人體育事業進行捐款和贊助,推進老年人體育投入社會化。同時,將體育彩票、福利彩票所得的資金,拿出一部分投入到老年人體育事業中,保障老年人體育事業資金的可持續性。另外,基于老年人體育發展的特殊性,各級政府應制定老年人體育發展規劃,建立老年人體育長效發展機制,并且制定階段性的發展目標,定期進行考核和評定,確保老年人體育的長效發展。
體育指導員與體育志愿者的支持對老年人體育事業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面對目前現有的體育指導員數量少,自身專業知識基礎有待提高等現狀,我國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刻不容緩。國家應鼓勵各大開設體育專業的院校,舉辦體育指導培訓班,鼓勵體育專業的學生踴躍參加,獲取體育指導員資格,并定期對體育指導員開展培訓工作,使其完善自身專業技術水平。同時加強體育志愿者的培養,提高體育志愿者的專業素質以及服務質量,設立體育志愿文明獎,對表現優秀的個人及志愿者組織給予嘉獎。通過發展體育指導員和體育志愿者,雙管齊下,完善老年人體育服務隊伍。
為了追求自身的健康,更多的老年人投入到體育鍛煉的隊伍中,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大部分老年人對體育鍛煉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對體育鍛煉認識不到位,導致體育鍛煉活動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建議相關部門多渠道宣傳體育知識,通過互聯網、電視、廣播、收音機等,擴大老年人體育與健康知識接收面,提高老年人對體育的理性認識。定期在社區及農村舉行體育健康知識講座,組織老年人學習交流,提升老年人對體育的感悟。